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852|回复: 1

正字戏《断发记》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9 16: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字戏《断发记》研究
郑守治
引言
正字戏《断发记》,传统演出《离婚》、《辩剑》二折,是一出正旦(乌衫)应工文戏。据老艺人刘万森先生回忆,1949年以前此出已不常演出,以后也没有演出过。笔者在询问其他老艺人时,则大多不记得有这个剧目。至于以前的演出情况如何,访问中从未听老艺人提起。1949年以前的正字戏班中,大概像这类很少演出的文戏剧目,只有那些属“正行额”的演员才有学习掌握 。等到乡绅点戏时偶然点中此出,才拿出来应付。刘万森先生感叹说,如果你早来调查,就可以问廖覃锐先生,他才懂得这出戏,可惜已经去世了。不过遗憾之余,笔者还是找到了潭锐先生口述的《断发记》记录本,此后又陆续获得了一些相关文献。结合该剧目的古本和潮剧的相关资料,可以对其源流进行一番探讨。第一章、正字戏《断发记》与青阳腔剧本的关系一、剧本、著录文献和剧情介绍笔者迄今所见的正字戏《断发记》著录资料有: 1、1957年永丰正字戏剧团油印本《永丰正字剧团传统剧目》。文戏部分有《离婚背剑》,归入“杂出戏文”。 2、1960年广东省文化局编印的油印本《正字戏传统剧目参考资料(文戏部分)》。 《断发记》属正音曲剧目,有剧情简介。 3、1986年陆丰县文化局正字戏志编写组编印的《正字戏志》油印本。“剧目”条目下著录《离婚背剑》。剧本文献方面有: 1、光绪二十六年丑行梅香单片(己本),题《离婚》。与其他丑行单片合抄为一本,内钤方形“泰盛班”印章,末尾页题“福音泰盛班”。此本现为先辈名艺人吴皆先生(正旦行)后裔吴锦芝先生收藏。据刘万森先生意见,当为吴皆之侄、先辈名艺人吴其旋先生(丑行)所传。 2、1950年代海丰永丰正字戏剧团油印记录本,口述者廖覃锐,记录者林秀禄,题《离婚辩剑》(《断发记》)。有两折,其一题《离婚》,其二题《拒父》。以下正字戏《断发记》引文均出于此,简称“正字本”。依所见剧本,正字戏《断发记》叙李德武被诬害判发配充军,岳父裴相爷请旨令女裴淑英(小姐)与李德武离婚。淑英不从,责父之不义,并欲引剑割耳明志,与夫相誓生死不离。(以上为《离婚》)后传李德武死于边廷,裴相爷佯称病接淑英到府,又迫其改嫁柳家,淑英志坚不从,又示德武所授雌剑明志。(以上为《辩剑》/《拒父》)二.与世德堂本、《时调青昆》本的剧本比较 1、情节、关目经查对、比较,可知正字戏《断发记》出自明李开先所作传奇《断发记》。明本《断发记》今存万历丙戌春月世德堂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以下称“世德堂本”。此本首尾完整,应该是创作原本。另明戏曲选本《时调青昆》选《断发记》的《德武离婚》、《拒父问答》,以下简称“《青昆》本”。《时调青昆》属青阳腔、昆腔合刊,所选《断发记》二折插入较多滚调(滚唱、滚白),可见属于青阳腔。以上各本相应情节、出目比较如下:表1.正字戏《离婚》、《辩剑》情节、出目与各古本相应情节、出目比较正字本 世德堂本 《青昆》本离婚 奉旨离婚 德武离婚 引刀自誓 辩剑/拒父 裴矩逼嫁(上半部分) 拒父问答可见对原本相应情节、出目的增删、组合处理上,正字本与《青昆》本一致。下文笔者将世德堂本、《青昆》本与正字本的关目、曲文、宾白进行比较。首先看正字本的关目安排:《离婚》:小姐上场→ 梅香上场报相爷请旨离婚→ 梅香劝小姐从旨改嫁→ 小姐责打梅香,梅香下场→ 小姐取剑带身上→ 德武上场见小姐泪涟,询问情由→小姐言请旨离婚事→小姐、德武下场,相爷上场→小姐上场请德武见相爷→小姐下场,相爷赠银给德武,小姐上场暗示勿收,德武拒绝→ 相爷叫梅香打轿,要迎小姐回家再招婿→ 相爷逼小姐离婚,小姐与他论辩→小姐取剑割耳自誓,被梅香劝止→ 相爷下场世德堂本起首是裴矩上场言请旨离婚事,并命梅香给淑英报信,而后才是淑英上场。末尾梅香劝裴矩暂时作罢。而《青昆》本起首即是德武上场见小姐泪涟,询问情由,末尾也是梅香劝裴矩暂时作罢。小“姐责打梅香”、“小姐上场暗示勿收”,世德堂本、《青昆》本均未见。“相爷叫梅香打轿”与《青昆》本同,世德堂本是裴矩叫梅香扯淑英上轿。另外,世德堂本《引刀自誓》有末一角与裴矩相随,《青昆》本作院子,此为正字本所无。总之,除去删略部分,三本的关目是基本相同的。另外,《青昆》本二折均未见科介提示,此与其他两本异。《辩剑》:梅香接小姐、姑娘到相爷府门→ 梅香入,相爷令梅香请小姐入,小姐问安→ 小姐请姑娘入府,相爷请姑娘下堂待茶→ 相爷要小姐再招婿,小姐拒绝、论理→ 相爷责小姐一身穿得白纷纷,小姐言孝服未满→小姐不从相爷逼嫁,出示雌剑明志→相爷言已将小姐许配柳家,小姐誓死不从次与世德堂本关目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世德堂本起首是裴矩上场言遣梅香、院子接回淑英与柳家成婚事,然后小姐、姑娘上场,二人同进,末尾是淑英哭下。紧接着是裴矩叫老妳看守淑英等情节,为《裴矩逼嫁》下半部分,正字本未见。而《青昆》本起首是淑英唱[狮子序],以下关目与正字本相同。 流沙先生曾指出,明刊青阳腔戏曲选集收入的文人传奇,是为了适应戏曲清唱家的需要,收录的剧目,是青阳腔舞台演出的精彩唱段。《青昆》本摘取曲文、宾白,且在情节上的大段删略和科介提示的省略,显然是要适应清唱活动,而不用服务于实际舞台演出。所以所以《青昆》本是一个清唱底本而非舞台演出本。而正字本在情节上保留得相对完整,和大量的科介提示,则显示其作为舞台演出底本的特征。 2、曲文、宾白 下面是曲文的比较。世德堂本《奉旨离婚》所用的曲牌依次是: [凤凰阁]、[霜天晓角]、[前腔]、[光光乍]、[前腔]、[雁过沙]、[前腔]、[前腔]、 [前腔]、[红纳袄]、[前腔]、[前腔]、[前腔] 《引刀自誓》所用曲牌依次是:[挂真儿]、[前腔]、[前腔]、[啄木儿]、[前腔]、[三段子]、[前腔] 《裴矩逼嫁》(上半部分)所使用的曲牌有:[西地锦]、[前腔]、[狮子序]、[太平歌] 、[赏宫花]、[降黄龙]、[大圣乐] 《青昆》本《德武离婚》使用的曲牌有[红纳袄]、[前腔]、[前腔]、[挂枝儿]、[前腔]、 [啄木儿]、[前腔]、[三段子]、[前腔] 《青昆》本《拒父问答》使用的曲牌有:[西地锦]、[前腔]、[狮子序]、[东瓯令] 、[赏宫花]、[降黄龙]、[大圣乐] 《青昆》本除了一个曲牌名不同(世德堂本[太平歌]作 [东瓯令])和少许文句有异外,在主体曲文(大字部分)上都与世德堂本相同。而正字本的曲牌名全失,但主体曲文部分也相应的与世德堂本相同,只是文字则讹误较多,但仍可参世德堂本校出。世德堂本、《青昆》本、正字本的主体曲文应该都基本上原封不动地承袭自原本。《青昆》本、正字本的不同之处,是在原本的基础上穿插了大量的滚调。如:正字本:李德武:(白)妻你为何泪涟?(唱)为甚地,(以)〈倚〉栏杆〈鸾帏〉〈意〉(玉)〈似〉(是)〈颠〉(珍)?为甚的〈泣〉(以)(栏)〈鲛绡〉(交消)《,眉不〈展〉(轻),〈倚〉(玉)栏杆长叹无言语,愁锁双眉?我怎知是这等?〈你〉(偶)〈望〉(应)〈关〉(观)山〈应〉只〈念〉(虑着)边塞远,(玉)〈忆〉风尘莫非〈虑〉(为着)〈金鼓〉(今古)喧?噫妻,丈夫岂是薄幸之徒,但把杞梁妻《贞节勉。穷通《富贵总由天,离合悲欢在眼前,丈夫被人诬陷,发配幽州充军立功。况今干戈扰乱之日,乃我的藏有文武双全,此去幽州充军若立功回来,夫妻还有相会之日,你今烦恼怎的忧虑何来《?么妻,何用〈沾巾〉(将身)〈两〉(脸)泪〈涟〉(连)?《青昆》本:[红纳袄](生)为甚事倚鸾闱意似颠。为甚的泣鲛绡眉不展。妻??不言,我也晓得了。你望关山应只念边塞远,倚栏长叹无言语,愁锁眉头我尽知。望关山应只念边塞远,忆风尘莫非虑金鼓喧。妻你说丈夫此行,就忘了你这等说。我决不学许鲁秋胡薄义汉,你但把杞梁妻(又)贞节勉。妻,烦恼怎的忧虑何来?何用沾襟两泪涟?世德堂本:[红纳袄]为甚的倚鸾帷意似颠,为甚的泣鲛绡眉不展。你望关山应只念边塞远,忆风尘莫非虑金鼓喧。我不效鲁秋胡轻薄还,但把杞梁妻贞节勉,合用沾巾两泪涟。笔者注意到,《青昆》本行款字体分大、中、小号(上文楷体部分)三种。大号字是曲牌主体曲文,中号字为滚唱曲文。小号字为宾白,每段双行排列。但某些插入曲文中的宾白为世德堂本所无,显然是一种“滚白”,如“妻??不言,我也晓得了”、“ 妻你说丈夫此行,就忘了你这等说。”正字本、《青昆》本在插入滚唱曲文后,但仍基本保留世德堂本曲文的框架。《青昆》本插入的一句“倚栏长叹无言语,愁锁眉头我尽知”与正字本相近。《青昆》本的滚白(如“妻,烦恼怎的忧虑何来”),在正字本方面则是曲文。这种“滚白”,大体上是一种“用快节奏带歌腔性的念白”,是念白而又接近于歌唱,所以在正字戏中也可用作唱词。另外,正字本在原本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发展滚唱曲文,又比《青昆》本更丰富、详细,如 “富贵穷通”以下一段。这种曲文中叙事的成分的扩充,在客观上能清楚地交代剧情。正字本滚唱曲文与《青昆》本文字的相近或者相同,还可以在以下例子看出:正字本:小姐:(白)此剑乃是丈夫祖上遗下之物,名曰雌雄二剑,雄的丈夫带往边廷立功地,雌的付与孩儿披带,以防不测之患,提刀割耳为誓。今日闻知丈夫凶讯,此剑不离孩儿左右,到今日剑在人亡。(唱)《此剑呵,是我儿夫来亲授,观此剑如同见我夫,眼睁怎〈敢〉(恶)《噫)〈付〉(何)严尊。相爷:(白)你莫是要学秦穆公之女?小姐:(唱)昔是秦穆公之女,名曰弄玉,嫁以肖史为妻,夫妻二人终日羡品其箫,引凤吹舞,并乘鸾早登仙界。何况我与李生,乃是结发夫妻,古道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才是道理。么爹,你孩儿怎学得〈吹〉(引)箫游碧〈落〉(禄),须留剑《挂高坟。青昆本:[赏宫花](旦)这昆吾有神自操持可卫身。(外)剑乃凶器,妇人家不可带他,待老爹与你收下。(旦)爹,此剑乃是德武祖上留传雌雄?剑。雄的丈夫带往边城,雌的留与女儿收下,那日一闻凶信,此剑不离女儿左右,见此剑如见丈夫,了爹。是妾夫亲授怎敢付严君。昔日秦牧公一女名唤弄玉,嫁与萧史为妻,夫妇二人能吹箫引凤,后来乘凤而去。你孩儿今日追思不能勾效得他了,又有季礼为友上坟挂剑而返,朋友尚且如此,何况我为夫妇的了爹。我学不得吹箫游碧落,也须留剑挂高坟。世德堂本:[赏宫花]这昆吾有神,自操持,可卫身。(外)兵者,凶器也,妇人家不可带他,我替您收下。(旦)是妾夫亲授,怎敢付严尊?(外)他已死了,冢中枯骨,何足介意。(旦)我不得吹箫碧落,也须留剑挂高坟。青昆本滚白部分的文字,主要是对“吹箫碧落”、“留剑挂高坟”两个典故的注解。正字本少了一句“这昆吾有神自操持可卫身”,应该是流传中的缺漏,而不是有意的删除;滚唱曲文中未涉及“留剑挂高坟”,但较详细地解释了“吹箫碧落”典故,文字与青昆本相近。而关于雌雄两剑来历的一段,青昆本为滚白。正字本与此文字大体相同,仍作为宾白运用。但总的来看,青昆本的多数滚白,更多地在正字本中演变为滚唱,又如:世德堂本:[狮子序](旦)夫未殡姑已沦,念孩儿不计几青春。(外)既然你寡居许久,何须再守。(旦)一家死丧尽,妾独何存。(外)我在京里回来,你当吉服见我,满身白纷纷的,成甚模样。(旦)听说罢,我心酸泪滚,我怎敢衣绣锦,事脂粉,沐兰熏,浓妆容鬓。(外)教你梳妆兀自不肯,晋阮藉居母丧,尚且饮酒。(旦)他是男子,孩儿怎比得他。(外)卓文君岂不是妇人?(旦)这等失节夫人,爹爹怎教孩儿效他。决不效猖狂,阮籍失节文君。正字本:小姐:(唱)夫未〈殡〉(墉),姑已〈沦〉(伦),念孩儿更兼关有十二春,一家〈死丧尽〉(□飘零),〈妾〉(儿)独《何存《?爹爹朝罢回来,孩儿孝得穿着吉衣服来见爹爹,怎奈婆婆灵柩在堂。孩儿孝服未满,古道天伦姑嫜,恩也不可断矣。今闻丈夫死丧边廷,骸骨未收,结发之情义也不可绝也。么爹,听说罢心酸泪〈滚〉(让)《。 你孩儿怎肯衣绣锦,〈事〉(施)〈脂〉(朱)粉,〈沐〉(沫)〈兰〉(闲)熏,把浓妆〈容鬓〉(云发)?……小姐:(唱)爹爹说话好不思忖,怎教孩儿效文君?为言不整逢已发,枉做朝中为卿相。么爹,你孩儿绝不学猖狂〈阮〉(院)藉、失节文君。青昆本:[狮子序](旦)姑未殡,夫已沦,念孩儿更间关十春,一家死丧尽,妾独何存?(外)我在京里回来,你当穿吉服见我,满身白纷纷的,成甚模样。(旦)儿本待吉服来见,争奈婆婆灵柩在堂,孝服未满???公姑恩不可断,丈夫丧在他?骸骨未归结发夫妻,义不可绝。孩儿命生不要?遭此横祸。那日一闻此言,使我心酸泪滚,又怎敢衣绣锦,事脂粉,沐兰熏,浓妆容鬓。爹爹说话不思忖,将女效失节人,自己不整风与化,枉在朝中为上卿。决不学猖狂,阮籍失节文君。以上涉及裴淑英论辩吉服、孝服一段,正字本、青昆本俱由裴相的诘问引出。但正字本为滚唱曲文而青昆本为滚白。另外,正字本“念孩儿更兼关有十二春”之于青昆本“念孩儿更间关十春”应该是文字上的讹误,与世德堂本“念孩儿不计几青春”不同。这可能透露两本改编所据的底本可能也与世德堂本有异。正字本“爹爹说话”至“为卿相”相应的与青昆本同为滚唱曲文,文字大致相同。正字戏的宾白,某些关键之处,还是承袭了原本,如:正字本:李德武:(白)昔日夷齐虽饿,不食周粟。相爷:(白)退婚路皆同一样。李德武:(白)小婿虽贫,不收此物。世德堂本:(生)岳丈大人,这非盘费,想是退婚礼物,昔日夷齐虽饿,不食周粟,小婿焉敢受此物?青昆本:(生)岳丈大人差矣,昔日夷齐虽饥,不食周粟。小婿虽贫,焉敢受此物? 正字本作为演出本,其宾白在原有基础上又大为扩展,在曲文中穿插、交错,主要是服务于叙事的需要,以使剧情节交代更加清楚。这点和只注重曲文、滚白主要用于抒情的青昆本不同。如:小姐:[出科](白)爹爹到来,请进。[入科](白)苦呀!相爷:(白)我女不用叫苦,德武可在,叫他出来。小姐:(白)我夫有请。李德武:(白)贤妻何来?小姐:(白)我爹来,要你去见他。李德武:(白)我如此,怎敢去见他?小姐:(白)有妻在旁,量也无妨,丑媳妇难免要见公姑。李德武:(白)好,罪衣解下。[科](白)岳丈在上,小婿叩拜。这里德武见相爷,在世德堂本中只以“见介”二字交代,而青昆本未作任何交代。这种宾白篇幅的增加,背后是关目的细化、曲折,也即使场上更加“有戏”可做。 三、本章小结笔者相信,没有明显改造迹象的世德堂本可视为著者原本。通过三个版本的比照,首先,很容易发现正字本、青昆本摘取了原本的相同三折,并经增删成为情节相同的二折。其次,正字本、青昆本的显著特色是在原本曲文中插入滚调,也体现出明代青阳腔的一般特征。不管是滚白还是滚唱,两本穿插部分的许多文句相同或相近。所以,两本在形态上有高度的亲缘关系,说明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密切渊源关系。但两本曲文在原本曲文、宾白基础上的引申、扩展则更加凸显。青昆本插入较多的是滚白,而滚唱曲文在分量上较少,在面貌上呈现出一种“发育不成熟”的状态。正字本滚唱曲文则分量上大为扩充,将青昆本中许多滚白发展为滚唱曲文,其改造的力度又更进一步。此外,正字本中服务于叙事需要的宾白也较为丰富。从原本(世德堂本)演变为正字本,当有中间状态的底本。我们无法判断,正字本是否由清唱底本青昆本,或者它据之节选的明代演出本直接改编而成。但省略了大量内容的青昆本仍在形态上与正字本相近,当是中间状态的本子的一种。由此推断,中间状态的本子应是明代青阳腔系统底本。正字戏《断发记》就是在青阳腔系统底本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明代青阳腔选本中 ,《断发记》的散出也为数不少。如《词林一枝》选《割耳全节》,《摘锦奇音》选《柳直妄意续弦》,《八能奏锦》选《哭付尸囊》、《乐府万象新》选《裴淑英付尸囊》、《姑嫂雪夜逃回》,《精刻汇编新声雅杂乐府大明天下春》选《德武从军》、《淑英誓节》、《冒雪逃回》,《新锲梨园摘锦乐府菁华》选《淑英冒雪逃回》。《群音类选》“诸腔类”选《淑英走雪》、《淑英走雪》也可能是唱青阳腔的,“诸腔类”是指即当时流行的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戏曲声腔。直至近代,安徽青阳腔(岳西高腔)仍有《淑英走雪》的流行。可见,自明代以来,《断发记》主要流行于青阳腔系统的地方戏曲中,其选出不断地被青阳腔扮演、传唱,是青阳腔的一个盛行剧目。王骥德《曲律》说,“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论者据此说明徽池雅调(青阳腔)在当时广为流播的盛况 。正字戏大量吸收青阳腔的剧目,搬演青阳腔《断发记》的选出,也自在情理之中。而青阳腔剧目也是正字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如《罗帕记》、《彩楼记》、《五桂记》、《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等,剧本面貌与明代青阳腔本相当一致。某些剧目在演出中逐渐“易语而歌”,被潮剧、白字戏改编,以方言搬演。这点笔者在以往的论文中有初步的阐述。从青阳腔到正字戏,进而改为潮剧,《断发记》也是“易语而歌”的典型一例。
发表于 2008-12-3 21: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是下了大工夫,研究得这么深,十分钦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9:54 , Processed in 0.07764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