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09|回复: 0

浅田惟常与《伤寒论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9 21: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玉清


要:浅田惟常是日本折衷考证派的代表人物,《伤寒论识》是其涵泳《伤寒论》三十年后之力作。浅田氏认为“辨脉”、“平脉”、“伤寒例”非仲景原作,故仅对六经病等篇进行了注释;他以小学方法考释《伤寒论》,广罗博证,语多精辟。何廉臣称其“足于丹波氏《伤寒论辑义》并传”,其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关健词:浅田惟常《伤寒论识》
学术特点


Qian Tian Wei Chang and The Annotation Of Shang Han Lun
Li Yuqing


Qian Tian Wei Chang engaged in medical textual research. The Annotation Of Shang Han Lun was the work of Qian Tian Wei Chang who had researched
Shang Han Lun for thirty years. Qian Tian Wei Chang pionted out that “Bian Mai” “Ping Mai” “Shang Han Li” wasn’t
written by Zhongjing Zhang, so he merely annotated six channels syndrome. He uesed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 to annotate Shang Han Lun. He quoted many works to annotate Shang Han Lun and made a penetrating analysis. Lianchen He acclaimed that The Annotation Of Shang Han Lun could bepropagated as

long as Shang Han Lun Ji Yi.
Key wordsQian Tian Wei Chang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Annotation Of Shang Han Lun



《伤寒论识》作者为日•浅田惟常,幼名为直民,后改名惟常,字识此,号粟园。浅田惟常著述等身,今存世的医学及文学书籍有八十部二百多卷,医学著作主要有《伤寒论识》、《杂病论识》、《皇国名医传》、《先哲医话》等,是一位集医学、儒学等各方面之大成于一身的名家。现将其生平及《伤寒论识》的学术特点聊述如下:
1.生平简介
浅田惟常于文化十二年(1815年)出生于信州筑摩郡粟林村(今松本市岛立)的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东斋、父亲济庵都是有名的汉医,在家庭熏陶下,浅田惟常亦走上了从医的道路。浅田惟常的第一医学导师为高远藩的藩医中村仲棕,学习一年后,他来到京都,师从于中西深斋学习古方派。在学医的同时,他还注重儒学与史学的修养与学习,他向猪饲敬所先生学习经书,向赖山阳先生学习史学,这为他以后成为医学家及以深厚的文字学功底研究考证《伤寒论》奠定了基础。天保七年(1836年),时年二十二岁的浅田惟常在江户正式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江户时期医学界盛行李朱医学和古方医学,二派水火不容,有的学者应用从中国传至日本的乾嘉学派的考证方法研究汉医,从而形成了折衷派,又称考证派。在学术上主张融合古今,尊重原著精神,反对以一家独是,对传到日本的历代医学名著和重要资料进行校正和整理,以达溯本求源的目的。浅田氏接触到江户医学界的三大名医多纪元坚、小岛学古、喜多村直宽,其中多纪元坚与喜多村直宽均为折衷派的代表人物。浅田惟常向多纪元坚与喜多村直宽学习并接受了此种研究方法,并逐渐成长为折衷派的代表人物。
安政二年(1855年),惟常先生正式成为幕府的医师。六年后(1861年),德川幕府的最高统治者德川家茂将军召见了这位名闻天下的医生并正式授予他职位。浅田惟常医术高超,法国公使弗郎斯长期患腰痛病,起居受碍,腰痛冷如冰,浅田惟常诊治后,针药并用,使其腰痛得止。又刚出生不久的明宫嘉仁亲王(即后来的大正天皇)在浴后突发全身痉挛、呼吸困难,浅田惟常以走马汤治疗,使症状减轻,又用千金龙胆汤及抑肝散调理二月后,使疾病痊愈。又德川幕府的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病重,浅田惟常认为将军脚气冲心症候悉具,近日将有不测,但在座的西医却不以为然,后果如其所料。以上成就,使浅田惟常在当时日本医界拥有很高的威望。
明治时代,日本政府欲以西医取代汉医,浅田惟常凭自己在医界的声望,领导汉医为汉医的存续进行抗争,如以浅田惟常为首的六贤人集会研究,提出了汉医考试6科的修正方案,进行了结社、出版、办校、请愿等一系列运动。明治16年,尽管不断地请愿,政府还是颁布了法令,全面实行西洋七科考试制度,《医制》渗透着取消汉方医药的措施,至此专门的汉方医师来源遂告枯竭,使汉医斗争陷入败局。明治27年3月16曰,浅田惟常去世,享年八十岁。浅田惟常是明治时代汉方医学最后的巨匠。
2. 《伤寒论识》的学术特点
《伤寒论识》共六卷,为浅田惟常晚年所作,是他涵泳《伤寒论》三十年后之力作。本书的学术特点如下:
2.1
认为“辨脉”、“平脉”、“伤寒例”非仲景原作
浅田惟常对六经病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进行了注释,删去了“辨脉”、“平脉”、“伤寒例”等内容。他认为“辨脉”、“平脉”为后人集《素》、《难》、《金匮》等经典著作之语;“伤寒例”为王叔和所作;《痉湿暍》一篇,本出于《金匮要略》,方证具备,而今存《伤寒论》中者,仅载其证,明系后人所为;“汗吐下可不可”,为晋唐间学者所为,故删去不释。此学术观点与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的二大派之一的错简重订派某些医家观点相似,如方有执认为“辨脉”、“平脉”为叔和赞经之辞,当移诸书尾;“伤寒例”一篇为赘附,宜删。浅田氏的观点与方氏有相似之处。
2.2 广引文史诸经,注解精详
浅田惟常在习医之余,又学习了儒学与史学,使他在知识结构上儒医兼综,具备了深厚的语言学功底。浅田氏以小学及各家医书为注,引征博雅,注解精详,字字抉剔,句句爬梳,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如其释“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条时,指出“发”之意为“与”,并举《左传·隐公七年》、《周语》、《鲁语》、《吕览·报更篇》、《庄子·御寇篇》中有关的语句预以佐证,使言之有据。
又如释“伤寒五六日,中风,……小柴胡汤主之” [1]条,浅田氏指出此为古代文体的一种——互文,并举《禹贡》、《立政》、《庄子》中的文句以证之。其谓:“即伤寒五六日,中风五六日之互文。犹《禹贡》节‘云土梦土’,曰‘云土梦’;节‘玄纤缟纤’,曰‘玄纤缟’;《立政》节‘大都伯、小都伯’,曰‘大都小伯’;《庄子》节‘奏刀砉然、响然,砉然’,曰‘砉然、响然,奏刀砉然’。亦古文之一体也。《玉函》作‘中风五六日,伤寒’,即同义。张志聪改作‘伤寒中风五六日’,非矣。” [1]
浅田氏注《伤寒论》之所以广引文史诸经,字字抉剔,句句爬梳,笔者认为有二个原因:一是《伤寒论》对日本人来说是外文书籍,故需详细解释,以利于日本汉医学习。二是清乾嘉学派治学的特点之一是认为孤证不立,就是说,单一的历史材料不能成立,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 “孤证不立”的原则。浅田氏是折衷考证派的代表人物,自然也会遵循这一原则,广引文史诸经来解经。
2.3
以深厚的小学功底解经
浅田氏继承了考证派的治学方法,以考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清代乾嘉学派突出成就之一是以声音通训诂,即摆脱文字形体的束缚,注意到文字所代表的语言,从声音上去考察语词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训释词义。清儒王引之《经义述闻》自序引其父王念孙语曰:“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2]浅田氏学习了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并用之于《伤寒论》中药名及篇章的考释中去。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之“连轺”,许多医家认为“连轺”为“连翘根”,如李时珍认为:“连轺亦作连苕,即本经下品翘根是也。”[3]浅田氏认为“连轺”即“连翘”,而非“连翘根”,后人误解的原因为不知二者为读音相近所致的通假字,并举《诗经》、《汉书》、《文选》中的语句为证,二字在古文中常通用。其谓:“《千金》及《翼》‘连轺’作‘连翘’。盖轺、翘音通。《诗•陈风邛》有‘旨苕’,陆机《疏》云:‘苕,饶苕也。幽州人谓之翘饶。’《汉书•礼乐志》兼云:‘招,给祠南郊。’颜师古注云:‘招,读与翘同。’《文选•吴都赋》:‘翘关扛鼎。’李善注云:‘列子曰: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由是观之,翘、苕、轺一声也。故郭璞《尔雅疏》云:‘连,异翘,一名连苕’,今云连翘根,误也。” [1]
又如浅田氏认为《平脉》即《辨脉》第二篇,同出于一人之手。其谓:“‘平’、‘辨’古相通,《虞书》‘平章’,《史记》作‘辨章’。《索隐》云:‘此文盖读平,为浦耕反,平既训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辨章,古平字亦作便音,婢缘反。便则训辨,遂为辨章。’《诗•采菽篇》:‘平平尤右。’《毛传》云:‘平平,辨治也。’盖‘平’字与‘辨’声近,故相通也。此篇亦与初篇‘辨’字义无异,注家或为“平天下”之“平”,或为“平人无病之脉”,并误。《脉经》单作‘脉论’,《千金翼》作‘诊脉大意’,其义可以见耳。此亦后人本于自序‘平脉辨证’之语,裒集《素》、《难》、《金匮》、《脉》语,拟为《平脉法》,其蹈袭之迹历然可征。‘上工望而知之’章,出《六十一难》;“脉有三菽六菽”章,出《五难》;‘东方肝脉’章,出《玉机真脏论》;‘脉浮而大’章,出《金匮•水气病篇》,其与《辨脉法》同成于一人之手无疑矣。” [1]
浅田氏又用音韵学的知识分析了《平脉篇》的用韵,指出此为魏晋时期的作品,其谓:“此篇用韵,其体与《辨不可篇》及《要略•妇人杂病篇》之所用一辙,俱晋以降押韵,而非汉人之诗体,此皆非古文之一征。”按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清儒在音韵学上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把上古音和中古音的分水岭定在魏晋,显然浅田氏吸收了清儒的研究成果,并用于断定《平脉》的成书年代上。
浅田氏用避讳学知识解释方名的变化,如其指出“玄武汤”改名“真武汤”,原因为避宋代皇帝之名讳,犹如唐代人讳“虎”字,改“白虎汤”为“白兽汤”一样。其谓:“《宋史》云:‘真,宋大中祥符四年,诏天下避圣祖讳玄为元。寻以玄、元声相近,改玄为真,玄武为真武。’《宛委余篇》云:‘玄武,避宋宣祖讳,故名真武。’然则今名系宋臣所改,亦犹唐人避太祖讳白虎汤作白兽汤,非其旧矣。” [1]按唐太祖李渊祖父名李虎,故改《伤寒论》名方“白虎汤”为“白兽汤”。
总之,浅田氏为日本人,汉语非其母语,但他能熟练运用汉语训诂学、音韵学、避讳学等小学知识考释《伤寒论》,其功力之深令人赞叹。
2.4
广罗诸家,间抒已见
浅田先生注解时,在广罗诸医家精采注解的同时,亦提出自已的见解,语多精辟。如释“疮家”时,指出“疮指金疮而言”,非为‘疮疡’之义。其谓:“《金匮》云:‘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平脉法》云:‘以水把刃,坐作疮也。’可以征焉。张锡驹、钱潢皆以为‘疮疡’之义,误矣。”[1]
又如释“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1]指出“眴”为“目摇也”,非“合目”之意;“眠”应为“瞑”字。其谓:“眴,即《史记》‘项梁眴籍’之‘眴’。《说文》云‘目摇也’是也。成氏、喻氏曰:‘眴,瞬合目也。’非矣。眠乃‘瞑’字(《说文·瞑字下》),徐曰:‘今俗作眠,非是。’可以证焉。不能眴,不得眠,乃不过形容直视之状。盖其人本有衄血证,非如上条麻黄汤证。其衄全在一时之激,而不在其常之比也。故误发汗,则上部血液更脱,致其变如此矣。”[1]
总之,浅田氏以小学方法考释《伤寒论》,于原文训释做到了字字抉剔,句句爬梳,引征博雅,注解精详。何廉臣称其“足于丹波氏《伤寒论辑义》并传”,其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参考文献


[1]
浅田惟常.伤寒论识.上海:上海六也堂书局,1936.
卷二,8;卷二,38;卷二,38;卷四,34;总评,1;总评,1;卷二,33;卷二,34;卷二,34。
[2]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5.
[3]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4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9 08:08 , Processed in 0.07997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