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72|回复: 0

“洛生咏”小议(原创非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8 23: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生咏”因东晋名士谢安善为之而流行江左。前人对其多有论述,但大多集中于“洛生咏”的方言基础、南方本土士族为何模仿此咏等方面。对此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主要讨论“洛生咏”的“咏”究为何指以及“洛生咏”的得名这两个问题。
    古书中的“咏”当动词讲有“吟咏”跟“歌咏”这两个意义。于此无需再作解释。吟咏的对象主要是诗文,歌咏的对象则是有曲调、较齐整的韵文。二者亦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要拖了长音去发声。《玉篇·言部》:“咏,长言也,歌也。”“长言”就是拖长音说话,亦即吟咏。“咏”字声符“永”实亦兼表意义,《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咏言。’”颜师古注:“咏者,永也;永,长也。”那么“洛生咏”的“咏”是指吟咏还是歌咏呢?先看如下二例。
《世说新语·雅量》:
(谢安)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乃趣解兵。
刘孝标注
按宋明帝《文章志》曰:“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晋书·顾恺之传》:
(顾恺之)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
“浩浩洪流”为嵇康之诗。诗一般是要吟咏的,亦不排除谢安加上曲调歌唱的可能。但刘孝标注文有“手掩鼻而吟”之文,“吟”当然指吟咏,这就证明谢安所为之“洛生咏”极有可能指吟咏前人诗句。
顾恺之善用吴语“吟咏”。“吟咏”定指咏读诗书。下文接“或请其作洛生咏”之句。应该是有人知道顾恺之善吟咏,便请他用“洛生咏”来吟咏,岂料他不感兴趣,来者碰了一鼻子灰。
“洛生咏”又很可能用来吟咏散文。
《南史·张邵传》:
及行路经嶂,獠贼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贼异之而不害也。浮海至交州,于海中遇风,终无惧色,方咏曰:“干鱼自可还其本乡,肉脯复何为者哉?”
《太平御览》卷八一〇引《南史·甄法崇传》:
辄以金半仰酬,往复十余,彬坚然不受,咏曰:“五月披羊裘而负薪,岂拾遗金者耶?”
《张邵传》载盗贼因张融作“洛生咏”而不加害于他。下文紧接其在海上遇险的内容。“方咏曰”与“方作洛生咏”的句法一致,而且都是在危急时刻作“咏”。张融在海上作的“咏”极有可能跟在贼前作的“咏”一样,是“洛生咏”。其所咏“干鱼自可还其本乡,肉脯复何为者哉”跟谢安、顾恺之所咏不同,非前贤所作之文,是张融用来自况绝无生还可能的话。
《甄法崇传》中甄彬所咏虽不能确定为“洛生咏”,但同样可以说明“咏”的内容不一定是前贤诗文,可以是自己说的话。
“洛生咏”是否完全没有用来歌咏的可能呢?事实或非如此。
《太平御览》五一〇引《道学传》:
孔总,稽山阴人,逸操不群,唯有一奴自随。奴善吹笙,为洛生咏与之相对而已。
孔总用“洛生咏”跟奴仆的笙声相对,其所为“洛生咏”或是可以歌唱的。
又唐赵璘撰《因话录》:
子右丞,讳范,国史有传。少而俊迈,风格精异,能为江南折桂书生咏,调精,见媚于时。
柳范所为“江南折桂书生咏”是有“调”的。据《汉语大词典》,“调”可指“戏曲和歌曲的乐律”,又可指“诗的韵律、气韵”。故“江南折桂书生咏”不排除是歌咏的可能。柳范为唐代人,我们不能以唐代事来证明东晋、南朝之事。但此例作为“书生咏”或可歌咏的旁证应无问题。
讨论完“洛生咏”之“咏”的所指,我们再看“洛生咏”的得名。我们认为“洛生咏”之名应得自晋室南渡之后。
首先,目前所见记载“洛生咏”最早的古籍为《世说新语》,早于此书的记载尚未发现。
其次,洛阳为东汉、三国魏、西晋的首都。东汉初到西晋末约三百年洛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名门士族荟萃于此。读书人多操洛阳及附近方言,他们没有必要把自己吟咏诗书称作“洛生咏”。只有当北人、南人混杂,且“洛生咏”具有炫耀正统地位的资本的时候,才会产生“洛生咏”这样的称呼,才会被广大南方士人所效仿。
综上所述,我们给“洛生咏”下一个较全面的定义:指晋室南渡之后的东晋、南朝士人(不限南北)所操的一种与洛阳书生吟咏诗书声接近的吟咏方式[1],其内容可为古人诗文,亦可为吟咏者本人之言。
[1]或可以配上音乐歌咏,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

[ 本帖最后由 张铉济南 于 2008-9-19 00:0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8 16:29 , Processed in 0.07522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