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92|回复: 0

郭熙生卒年代新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17: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熙生卒年代新探
    摘要:关于宋代画家郭熙的生卒年代,历来是众说不一,各执一词。本文经过详实、客观的考证、论辩,认为郭熙的生年应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前后,卒年则在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之后,元祐九年(1094年)四月宋哲宗改元绍圣之前。
   关键词:郭熙  出生年代  卒年考论
        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其生卒年代在史料中没有确切记载,因为他在当时的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一般来说,画家能够在正史中立传,均是官位近于显赫者,如唐代的阎立本、王维,宋代的苏轼、米芾;或者是以“儒学”的身份出现,像宋朝的李成。像郭熙这种“少从道家之学”、“喜泉石,安畎亩”而并不属于“宦”或“儒”的类型,在正史中不可能有传。虽然正史也给方技列传,有占侯天文、推步历算、医药炼丹,唯独没有“图画”一门。 近现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以及鉴赏家、美术史论家凭籍着不倦的努力和特有的学术敏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郭熙生卒的若干种说法。据我所见,迄今为止,有关郭熙的生卒问题有如下提法。
       其一,1000年—1090年前后,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陈传席先生《中国山水画史》持此说。
       其二,1023年——1085年后,王伯敏先生《中国绘画通史》如是认为。
       其三,1000年——1087年后,王朝闻先生《中国美术史》这样认为。
       其四,1020年——1100年,潘运告先生所主编《宋人画论》持这种说法。
       其五,1007年——1100年;
       其六,1023年——1090年。
       五、六两种说法据西北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包莉秋女士毕业论文《<林泉高致>中的美学思想研究》。
        一 郭熙生卒诸说考
      (一) 诸说由来
       关于郭熙生卒年代的探究,人们大多依据三个人的资料记载。黄山谷、元好问、庞元济。
黄庭坚在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有诗《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上云:
      
黄州逐客赐未还,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峫。
   坐思黄甘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白头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画取江山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但熙肯画宽作程,五日十日一水石。
                                       (《山谷集》卷二)
     
      人们根据此诗中“熙今白头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的描述,认为此时郭熙已经很老,可能已经是接近生命的尾声。因此,依照此推测,郭熙的卒年遂有1087年后和1090年两说。
     《山谷集》之别集卷十一有《跋郭熙画山水》:
      
郭熙元丰末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高二丈余,山重水复,不以云物暎带,笔意不乏。余尝招子瞻兄弟共观之,子由叹息终日,以为郭熙因为苏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骤雨》,从此笔墨大进,观此图乃是老年所作,可贵也。元符三年九月丁亥观于青神苏汉侯所。
       今人依据跋中苏辙(子由)的“叹息终日”以及黄庭坚的语气,断定在元符三年(1100年)郭熙已经不在人世,故有郭熙卒于1100年一说。
       其后,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作品中也对郭熙的年龄作了描述,他曾写过一诗《汾亭古意图》云:
      
尧民羲皇去未远,日作日息天机全。
    杜候袖里姑汾笔,办与南华淡窅然。
    废兴知经几今昔,淳朴别有一山川。
    白云亭上秋风客,不比仙翁甲子年。
       后注曰:
元祐以来郭熙,明昌、泰和间张公佐,皆年过八十,而以山水擅名。今云中杜丈莘老,与张、郭年相若,而画品不下古人。为候广作《汾亭古意》横披,洒然有尘外意,为题四韵其后。神仙张果,生帝尧甲子年,诸家亦传习用之,故未及。
        后人据其“元祐以来郭熙,明昌、泰和间张公佐,皆年过八十,而以山水擅名”一句,认为郭熙的生年由此可以推至1005年以前,故有郭熙生于1000年一说。另有人据元好问之说和黄山谷之诗相互佐证,认为郭熙生年在1007年。
        据王伯敏先生言,近现代大鉴藏家庞元济有书对云:人曰嘉辞高仲武,春山郭河阳。书对下有注云:“郭河阳子思,元丰间进士,时河阳年花甲,作大屏风等人高,精力充沛,为当今画师所不及”。因郭思是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时郭熙年六十岁,向前推算,当生于1023年。郭熙生于1023年一说由此得来。
      (二) 诸说由来的考察
       人们在推测郭熙的生卒年代时, 元好问的记载往往是第一依据。因为在元好问的诗文里,有多处提到了郭熙。然而,只要客观地分析这些记载,就会发现,对于元好问的说法,需要重新审视。那么,元好问据何说在哲宗元祐年间,郭熙已经八十多岁了呢?查阅《遗山集》,发现了关键所在。《遗山集》卷四十有《跋紫微刘尊师山水》:
       山水家李成、范宽之后,郭熙为高品。熙笔老而不衰,山谷诗有“郭熙虽老眼犹明”之句,记熙年八十余画也。近世太原张公佐山间风雨,有入神之妙,年八十六乃终。平生遗迹,河东往往有之。……
      原来,元好问关于郭熙年龄论断的依据是黄庭坚的诗。黄庭坚此诗作于元祐二年(1087年),名《题郭熙<山水扇>》:
      
郭熙虽老眼犹明,便面江山取意成。
   一段风烟且千里,解如明月逐人行。
                                                (《山谷集》卷九)

      黄庭坚诗中并未言及郭熙的具体年龄,只说郭熙已老,再加上前文提到的《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中“熙今白头有眼力”一句。 元好问依据自己的理解,认为此时年老发白的郭熙肯定有八十余岁,故有其说。事实上,这种论断正确与否,还有待商榷。
      谚云:人活七十古来稀。一般来说,人的年龄达到七十以上,便被视为老年。故宋代官员致仕年龄以七十岁为界。所以,元好问之说太过武断。另以与郭熙生活于同一时期的文彦博的情况作参照,郭熙此时也可能不够八十岁。
      《潞公文集》卷七有《五老会诗》:
        
四个老儿三百岁,当时此会已难伦,
    如今白发游河叟,半是清朝解绶人。
    喜向园林同燕集,更缘尊酒长精神。
    歡言预有伊川约,好做元丰第四春。
       诗中称自己和朋友已经是“老儿”,而且头发尽白,当是已显老态。此诗作于元丰三年,当时文彦博七十五岁(文彦博出生于1006年)。
       文彦博还有一诗《耆老会诗》:
      
九老唐贤形绘事,元丰今胜会昌春。
    垂肩素发皆时颜,挥尘清谈尽席珍。
    染翰不停诗思健,飞觞无算酒行频。
    兰亭雅集夸修禊,洛社英游赏序宾。
    自愧空疏陪几杖,更容款密奉簪绅。
    当筵尚齿尤多幸,十二人中第二人。
                                    (《潞公文集》卷七)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文彦博时居洛阳,慕唐代白居易“九老会”之盛。于是,在其居住地洛阳,举行了“洛阳耆英会”,与会者有富弼、文彦博、席汝言、王尚恭、赵丙、刘几、冯行已、楚建中、王慎言、王拱辰、张问、张焘。共计十二人,无一人年过八十。而且,七十五岁以下者有八人,像楚建中、王慎言、王拱辰、张问、张焘是刚达或少逾七十岁。但是,文彦博在诗中还是用“素发”、“杖”这些词语来描写。在文彦博八十岁前的诗文中,有关“老”、“白发”、“素发飘飘雪满肩”之类的词句屡屡出现。由此可以推想:按照宋人这种写作习惯,郭熙在元祐二年应该未到八十高龄,大约七十几岁。
      此外,元好问在诗中还提及郭熙,在《郭熙溪山秋晚二首》中说:“烟中草木水中山,笔到天机意态闲。九十仙翁自游戏,不应辛苦作荆关。”在此,元好问虽然说“九十仙翁自游戏”,但不能因此就认为郭熙活了九十多岁。元好问是文学家,写作多有浪漫色彩,难免夸大其词。他说郭熙是“九十仙翁”,同样,他也曾说太原张公佐有九十高龄,原话是“郭熙下笔老益壮,未比并州九十翁”。事实上,据其自己所言,张公佐活了八十六岁,并未达九十。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元好问关于郭熙的记载并不完全可靠。那么,依据这些记载得出的有关郭熙生卒年代的结论,就自然难免偏颇。
       庞元济的说法,我认为也有待商榷。庞元济(1864年——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近现代著名鉴藏家。一生收藏历代名画法书颇丰,著有《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续录》、《中华历代名画记》,记述其收藏情况。前文所提庞元济的书对及注文,载于其《虚斋辛巳夏致南浔友人蕴甫信》,“辛巳”在庞元济的人生中有两次,1941年和1881年,1881年庞元济年仅18岁,估计还未有上述交游,当应为1941年写此信。问题在于:写信时间距郭熙生活年代将近千年,众多美术史论家,包括许多现代名家如郑午昌、俞剑华、潘天寿等,从事美术史研究,成绩卓著,然而均无法在泱泱的典籍中获得郭熙的确切生活纪年信息。而庞氏缘何一下就认定在郭思进士及第的元丰五年,郭熙正是花甲之年?如此准确,反而让人生疑。此其一。
      其二,据黄庭坚云,郭熙曾为苏才翁家临摹过李成的六幅《骤雨图》,苏才翁即苏舜元,为大文学家苏舜钦之兄,苏舜元同苏舜钦、其祖苏易简一起,被称为“铜山三苏”。考苏舜元卒于至和元年(1054年)五月,那么郭熙为其摹画应在此前。如按郭熙元丰五年六十岁,他为苏舜元作画就只有三十岁左右,抑或不到三十岁。按常理 ,人在三十余岁的绘画水平未必有多高;况且苏舜元家为书香世家,与范仲淹,蔡襄、梅尧臣等著名文人交游甚多, 其弟兄二人本身就善长书法,为时人称道,想来眼见颇高。这样的一个家庭,居然请一个三十左右的毛头后生来为自己摹写画作,与常理不符。
       其三,如果郭熙元丰五年是花甲之年,那么,元祐二年(1087年)其年龄是六十五岁。六十五岁的年纪,被人屡次称为“白头”、“虽老眼犹明”,似乎有些太过夸张。而且,如果郭熙那时只有六十五岁,山谷也不用以近乎恳求的口气说“但熙肯画宽作程,五日十日一水石”。唯一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就是,元祐二年时,郭熙已入古稀之年。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庞元济关于郭熙年龄的说法不正确。
       二 郭熙卒年考论
      (一) 郭熙卒于元符三年之前
人们根据黄庭坚在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的画跋题语,推论郭熙在此年前已经离世,虽是猜想,但是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们还可以举出另一例证来证明这一猜想。《林泉高致•画记》中记载郭思在政和七年(1117年)接受宋徽宗的召见,并与之谈论其父郭熙。郭思说了一段话:
   先臣熙感圣语,及此没,有余荣极矣。自陛下临御以来,四方万里尽闻(一作望)陛下天才圣学,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举家团坐,未尝不叹恨先臣早世,不得今日更遭遇陛下。
      首先,郭思称呼郭熙为“先臣”,毫无疑问,其时郭熙已逝;一句“举家团坐,未尝不叹恨先臣早世,不得今日更遭遇陛下”,就说明在宋徽宗登基临朝之时,郭熙已经不在人世。此处“今日”应作“现在”讲,言徽宗那个时代,而非指一天或一日。因徽宗喜好绘事,吴元瑜等皆由此得宠,故郭思有这样的说法。考徽宗登基时间:宋哲宗于元符三年正月己卯日驾崩,因哲宗无嗣,在神宗向皇后的坚持下,由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按《宋史》记载,徽宗登基在元符三年正月庚辰日,是1100年农历正月十三。既然郭熙未“遭遇”过徽宗,那么他肯定卒于此前。所以,确切地说,郭熙卒于元符三年正月之前。
      (二) 元祐八年(1093年)郭熙可能还在世
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二十有诗,名《题工部文侍郎周翰郭熙<平远>二首》。周翰,即文及甫,字周翰,为文彦博第六子。《东都事略》卷六十七有传,但较略。
       考:元丰三年九月,文及甫由大理评事、承事郎改秘阁校理。在元丰六年左右任吏部员外郎,元丰八年以直龙图阁知同州,元祐元年五月因文彦博平章军国事,文及甫改右司员外郎;因臣僚众议颇多,从文彦博请,改衙卫少卿,元佑三年六月,文及甫由直龙图阁、衙卫少卿改光禄少卿;元祐六年三月为集贤殿修撰;元祐六年十一月,以直龙图阁、集贤殿修撰知河阳。元祐七年九月,改任太府卿。后于元祐八年五六月左右任工部侍郎。
除晁补之《题工部文侍郎郭熙<平远>二首》外 ,苏轼、苏辙、张耒、毕仲游均有相类似的诗作。苏轼诗为《郭熙<秋山平远>二首》,苏辙诗为《次韵子瞻题郭熙<平远>二绝》,张耒诗为《题文周翰郭熙<平远>二首》,毕仲游诗为《和子瞻文周翰郭熙<平远图>二首》。原诗内容如下:
       题工部文侍郎周翰郭熙<平远>二首
      
渔村半落楚江边,林外秋原雨外天;
    谁倚竹楼邀大艑,天涯暮色已苍然。
    洞庭木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以自愁;
    欲指吴松何处是,一行征雁海山头。
                    
晁补之《鸡肋集》卷二十

       题文周翰郭熙<山水>二首
      
渔村橘市楚江边,人外秋原雨外川;
    遣骑竹边邀短艇,天涯暮色已苍然。
    洞庭叶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
    指点吴江何处是,一行鸿雁海山头。
            张耒《柯山集》卷二十三

        郭熙<秋山平远>二首
    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
    此间有句五人见,送与襄阳孟浩然。
    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
    要看万壑争流处,他日终烦顾虎头。
        苏轼《苏东坡全集》之“前集”卷十七

        次韵子瞻题郭熙<平远>二绝
        
乱山无尽水无边,田舍渔家共一川;
    行遍江南识天巧,临窗开卷两茫然。
    断云斜日不胜秋,付与骚人满目愁;
    父老如今亦才思,一蓑风雨钓槎头。

              苏辙《滦城集》卷十五
        和子瞻题文周翰郭熙<平远图>二首
        
窗间咫尺似天边,不识应言小辋川;
    闻说平居心目倦,暂开黄卷即醒然。
    木落山空九月秋,画时应欲遣人愁;
    因思梦泽经由处,二十年间若转头。
            毕仲游《西台集》卷二十
        上述五首诗歌体式相同,用韵一致,当作于同一时期。而且,考五人生平,元祐八年均在京师。
       苏轼此年任礼部尚书,六月除知定州,九月赴任所,十月至定州。
       苏辙元祐八年守门下侍郎。
       张耒此年先为著作佐郎,九月除起居舍人。
       晁补之是年在秘书省迁秘书丞,后迁著作郎。
       毕仲游于元祐八年由提点河东刑狱召还归京,为尚书职方员外郎;迁司勋员外郎,权礼部郎中。元祐九年正月,出为秦风路提点刑狱。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苏氏弟兄及其门人为文周翰所持的郭熙画作题诗在元祐八年(1093年),文及甫又在元祐六年十一月任河阳知府,七年九月方离任。我以为,这幅画极有可能是在元祐八年郭熙为其所画。或者有人存有疑惑:会不会是文及甫把过去的画拿出来请苏氏门人欣赏,然后题句呢?
       事实上,这种可能性相当小。
      文及甫和苏氏门人的关系较好,自元祐以来,时有交游。当时,王直方的父亲王棫(字才元)在京城城南有别墅,喜欢与人交游,苏氏门人也多在此聚会,饮酒话诗。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一就记载了他们的一次聚会及活动:
      王直方诗话云:文潜先与周翰、公择辈来饮余家,作长句。后数十日,再同东坡来。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盖其间有“漱井消午醉,扫花坐晚凉”、“众绿结夏帷,老红驻春粧”之句也。山谷次韵云:“张侯笔端势,三秀丽芝房。作诗盛推赏,月珠计斛量。扫花坐晚吹,妙句亦难忘”。
       文潜即张耒,字文潜,周翰即文及甫,公择即李常,字公择,为黄庭坚的舅舅。
       此事发生在元祐三年,文及甫邀请张耒、黄庭坚、晁补之等到王棫家一同坐饮。席间张耒赋诗《文周翰邀至王才元园饮》,山谷次韵作《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晁补之次韵作《次韵张著作文潜饮王舍人才元家,时座客李尚书公择、光禄文少卿周翰、大理杜少卿君、黄著作鲁直》。文及甫还曾经把自己的诗作呈给苏轼,向他请教。苏轼看了后,给予较高的评价,云其诗“ 不易吟得到这个田地,此诗可作两用”(宋 曾慥《类说》卷五十七)。
       再者,苏轼、苏辙、黄庭坚在元祐二年(1087年)曾给郭熙的画作题诗,文及甫此期间一直在朝为官,肯定知道此事。
       综合上述所论,可以得出一点:文及甫与苏氏门人交往颇为近密。如果在元祐八年之前(苏轼九月离京赴任所,题诗当在此前)有郭熙的画,他肯定会拿出来让苏氏门人欣赏,并请其题诗。  但这一切均没有发生,原因就在于此前郭熙没有给他作画,而到了元祐八年才为其画(当在九月之前)。那么,这就意味着郭熙在元祐八年九月以前可能尚在世。
       另外,就上述苏轼等五人题诗的内容来看,其间并未有郭熙已离世的语气传达,这也意味着郭熙在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前还在人世。
       (三) 绍圣元年(1094年)郭熙可能已离世
上文论述郭熙在元符二年(1099年)之前已经去世,如果进一步考证分析,郭熙有可能在绍圣元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宋神宗时期,革新变法,用人任职,吏人升迁也敢于突破藩篱。熙宁年间,医工温杲、木工杨琰均不按常例而得到迁职。在此期间,郭熙也度过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深为神宗赞赏。因为画艺高超,迁翰林待诏,荣极一时。
       神宗驾崩之后,宋哲宗嗣位,因其年幼,其祖母宣仁高太后权同听政。宣仁太后当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遣散修京城役夫,减皇城頕卒,止禁庭工技,废导洛司出近侍尤亡状者。戒中外毋苟敛,宽民间,保户马”。同时,召回熙宁、元丰年间反对变法的旧臣;用司马光,尽废新法。神宗时红极一时的宋用臣、杨琰等人纷纷失宠。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杨琰、宋用臣在神宗朝颇受宠幸,屡屡升迁官职,有许多官员也通过各种门路去巴结讨好。但到了宣仁太后听政时期,杨琰、宋用臣等人的境遇马上不同。像宋用臣,元祐初年许多旧臣屡屡陈述其恶。于是,宋用臣被黩出京城,降皇城使,谪监滁州酒税、太平州酒税。后来,干脆让其管理一个小道观—灵仙观。
       郭熙隶属“技”之行列,当在“止”的范围之内。更何况他和宋用臣同属神宗的宠儿,失去了神宗这个欣赏者, 郭熙当时的处境也不会好到那儿去,估计心情颇为失落。
        元祐八年宣仁太后病逝。哲宗亲政。哲宗一亲政,次年四月即改元“绍圣”,意即要绍述其父神宗之“圣意”。他一反祖母宣仁高太后的做法,恢复熙宁、元丰新法,对于神宗曾经欣赏的人员,竭力施以优待。
        《宋史》卷十八“哲宗本纪”记载:
       (绍圣元年闰四月)丁亥,诏神宗随龙人赵世长等迁职,赐赉有差。
       同年,宋用臣被重新起用,诏为内侍押班;杨琰的情况也发生了好转,绍圣三年(1096年),杨琰因造龙舟称圣意被赏赐。按常理说,在这种形势下,郭熙如在世的话,朝廷也应有所表示。但是,无论郭思的记载,还是别人的陈述,只是言及郭熙嘉祐、治平、熙宁、元丰年间的辉煌(按上文分析,元祐年间他不可能得到重视),绍圣及以后的荣耀从未见载。结合宋用臣、杨琰的情况进行分析,那么,极有可能在绍圣元年(1094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因为郭熙为文及甫作画的时间在元祐八年九月以前,宋哲宗改元“绍圣”在次年四月,那么,郭熙可能在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之后、元祐九年(1094年)四月哲宗改元之前。
       三 郭熙出生年代分析
       黄庭坚说郭熙曾经为苏舜元家摹过六幅李成的《骤雨图》。据许光凝在为《林泉高致》所做的跋中说郭熙“既壮,公卿交召,日不暇给”,“壮”即“壮年”,按《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解释“指人在三十至四十岁的壮盛时期”。王力解释说:“壮年,指三十岁以上,未到老年”。郭熙为苏舜元作画,应属于“公卿交召”,当在其壮年时期。而且,我认为当时郭熙年龄在四十余岁。
      虽然根据词意,人在三十岁已经进入壮年时期。但事实上,就绘画本身来讲,从传统出身的山水画家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其绘画技能也未必能达到非常高的境界,以致“公卿交召”。因此,我认为郭熙为“公卿”作画至少在三十五、六岁以后。
       苏舜元卒于至和元年(1054年)农历五月初二日,再加上其患病卧床的时间,以及天气冷暖等因素,基本上可以排除郭熙在1054年为其摹画的可能,则作画的时间应在皇祐五年(1053年)以前。以苏舜元的身份,他应该不是第一个请郭熙作画的“公卿”。如果考虑到郭熙开始为“公卿”作画开始于三十五、六岁,几年过去后,苏舜元听说了此事,也请他为自己作画,那么此时郭熙的年龄大约是四十余岁。
       如果郭熙为苏舜元作画时四十余岁,那么其熙宁元年(1068年)入翰林图画院时为五十几岁(应不满六十岁),其父母已老,故在画院没有几年就以父母老为由请求归家。
       同样,如果郭熙为苏舜元作画时四十余岁,那么元祐二年(1087年)约七十几(不超出八十岁),符合黄庭坚诗《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中描写郭熙的年龄特征。
       上述验证表明:郭熙为苏舜元作画时四十余岁的推论是成立的。按照这个结论,郭熙应出生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中后期,如果考虑到我们推测的误差,则可以往前推几年。假定郭熙为苏舜元作画是四十二岁(周岁)左右,时在皇祐五年(1053),那么郭熙的出生年代应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前后。
另据前文所论,郭熙在元祐二年(1087年)不够八十岁,以此推论,郭熙的生年也应该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后。
       所以,我们可以推定:
       郭熙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前后,卒于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之后,元祐九年(1094年)四月之前,享年八十几岁。

       需要说明的是,本论文已经决定由《中国美术研究》发表(上海大学与国外合办),希望各位国学同仁在学习的同时,避免版权纠纷。

[ 本帖最后由 lichengfu0502 于 2008-8-15 09:0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9:42 , Processed in 0.09386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