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665|回复: 2

(南朝刘宋)戴凯之《竹谱》pdf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3 16: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朝刘宋)戴凯之《竹谱》

【书名】:早稻田大学藏  竹谱
【作者】:(南朝刘宋)戴凯之
【来源】:早稻田大学网站
【完整性】: 完整
【格式大小】: pdf 1冊 4.69M
【清晰度】高清晰

戴凯之与《竹谱》


        中国人自古爱竹。竹青翠修长、素雅宁静的丰姿,虚心挺拔、刚直有节的特点,都被人们所喜爱。古人将竹比作“君子”,又誉其为“岁寒三友”之一。《诗经·卫风·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此,竹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文人墨客,如刘禹锡、苏轼、文与可、郑板桥等等,以竹为对象,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画,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
        与此同时,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着许多关于竹子的科学著作,描述了竹子的种类、产地、性状、用途和栽培,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史(特别是植物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竹类专著——《竹谱》,则是我们鄂州人(古武昌人)戴凯之的杰作。

        戴凯之的《竹谱》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对竹类研究的成果,首次对我国竹类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竹谱》问世不久,贾恩勰便从《竹谱》中吸取竹类植物知识,并写入《齐民要术》。宋代以后,该书流传极广。后来问世的有关竹类著作,如宋代赞宁《笋谱》,元代刘美之《续竹谱》、李衎《竹谱详录》等,无不深受其影响。
        可是,历史上,《竹谱》的作者戴凯之却一直默默无闻,甚至连他是哪朝哪代人都没有定论。《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竹谱》一卷,但没有载作者姓名;《旧唐书·经籍志》将其收入农家类,虽题“戴凯之撰”,但没有说明时代;左圭将《竹谱》收进《百川学海》,并说它的作者是晋代人,但没有说明根据。其实,戴凯之是南北朝刘宋时人,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晋人。
        戴凯之,武昌人,生卒年不详,一说字庆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一说字庆豫(左圭《百川学海》),南朝刘宋明帝时曾为南康相。
        《南齐书·本纪第三·武帝》载:“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反”,“子勋遣其将戴凯之为南康相,及军主张宗之千余人助之。上引兵向郡,击凯之别军主程超数百人于南康口,又进击宗之,破斩之,遂围郡城。凯之以数千人固守,上亲率将士尽日攻之,城陷,凯之奔走,杀伪赣令陶冲之”。《南史·齐本纪》载:“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反”,“上将讨戴凯之,大飨士卒”。可见,戴凯之是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的部将,曾随子勋叛乱,守南康郡城,后被萧赜(即后来的南齐武帝)击破,“奔走”不知所踪。在政治军事史上,戴凯之的确是一个小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个失败者,所以不为人所注意。这次叛乱发生在宋明帝泰始二年,即公元466年。《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这次叛乱的前后经过,但却没有提及戴凯之,可见其人不显。《南齐书》与《南史》如果不是为了歌颂齐武帝年少时的英勇功绩,肯定也不会提到戴凯之。
        当然,我们可以质疑《竹谱》的作者戴凯之和刘子勋的部将戴凯之,并非同一个人。但是,从种种迹象分析,我们趋向于相信是同一个人。一方面,从《竹谱》的写作渊源及相互影响来看,它显然介于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成书于公元304年)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之间;从《竹谱》援引的书籍来看,多为晋人之书,如郭璞《山海经注》、《尔雅注》,虞预《会稽典录》等。可见,《竹谱》的作者戴凯之,极有可能生活在四或五世纪。这与曾随刘子勋作乱(466年)的戴凯之,时代吻合。另一方面,从《竹谱》内容看,作者多次提到南康及其周边郡县(浔阳、安成、鄱阳、庐陵等)。如在总纲中说,“南康、临贺、始安三郡通广州”;在谈到桂竹时说,“南康以南所饶也”;在谈到另一种竹子时说,“南康所生”等等。可见,《竹谱》的作者戴凯之对南康是熟悉的,与曾作南康相、守南康郡城的戴凯之,极有可能是同一人。

        《竹谱》一书不过四、五千字,为总分结构。前一部分是绪论,用一段简短的叙述,将竹的性质、型态、分类、分布、生育环境、开花生理及寿命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后一部分是分论,详细记述了各种竹的名称、形态、生境、产地和用途。这一部分是文章主体。据唐代徐坚《初学记》记载,《竹谱》原书记述了六十一种竹类植物,今本实际只有三十多种,并且竹类名称有很多与现代不同,但记述的竹类数量仍然是空前的。
至于《竹谱》的文字风格,《四库全书·子部·<竹谱>提要》作了精辟的概括:“其书以四言韵话,记竹之种类,而自为之注,文皆古雅。”也就是说,《竹谱》全书以四字韵文为纲,再以散文形式逐条进行了解释。
        《竹谱》开头对竹类植物特点进行概括,指出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肯定竹是植物界里不同于草、木的一个独立的大类。“竹是一族之总名,一形之遍称也。”“植物之中有草、木、竹,犹动品之中有鱼、鸟、兽也。”
        《竹谱》指出,竹虽然“小异空实”,即茎壁有厚薄之差异;但“大同节目”,茎杆“分节”和“空心”是所有竹的共同特点。《竹谱》还指出竹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气候原因,“九河鲜育,五岭实繁”,指出黄河以北竹类很少,南方的竹类却很茂盛,大致上找到了以淮河、秦岭作为一条竹类生物分界线。另外,戴凯之还认识到竹林有六十年开花枯死,而经过六年又自然复新的现象。
        《竹谱》一书的主体部分,记述了各种竹的名称、形态、生境、产地和用途,往往引经据典,详细而具体。仅以竹的用途为例,《竹谱》中就有单竹“可绩以为布,其精者如縠”;射同(竹)可以贮箭;筋竹为矛;簝竹材质“细软肌薄”,可以束物;白竹可以为簟;篃竹叶“可以作蓬”;“篁竹大者可以行船”等等。
        书尾,戴凯之表达了自己实事求是的为学态度:“天地无边,苍生无量。人所闻见,因轨躅所及,然后知耳。盖何足云?若耳目所不知,便断以为不然,岂非囿近之徒耶?”
        《竹谱》流传极广,影响深远,是我国古代植物学名著,在世界生物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竹谱》写作目的侧重品评、鉴赏,文学色彩浓厚,生产意识淡薄,根本不提栽培技术与方法,实用价值不足。这是《竹谱》的缺点。



[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08-7-13 16:4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6: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书介绍:陈爱芬 中国林业 1998年 08期

我国古代竹类专家———戴凯之
文/陈爱芬

    据有关资料考证,我国古代的竹类植物学家——戴凯之为刘宋时代人,出身于贫寒人家。在刘宋时期,土族门阀制度森严,规定清官只能由土族高门子弟担任。戴凯之身世低微,官位不高。虽然,他会写诗作画,有真才实学,也未能受到重用,只当了一名“参军”和“南康相”,过着贫寒的生活。
由于宋魏战争,刘宋皇室骨肉互相残杀,从此战争不断。身为南康相的戴凯之战败后逃走,从此过上隐居生活。他一生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后又去了交州。他沿途考察“五岭”地理位置,对我国岭南和“交州海石林”竹类进行了考察,并在广西、越南的北部地区生活了较长时间。他到过宁州,进行实地考察。晚年的戴凯之隐居在南齐时的扬州,写成了《竹谱》一书。
    《竹谱》一书共3000余字。书中有论有述,篇首总论竹的分类位置、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及地理分布;其次按竹名逐条分述,述及竹类达40余种;文末述其思想方法。
    关于竹类的自然分类位置,自古以来,人们视竹为草,而他认为竹类既不属于禾草,也不属于木本植物,应将竹类从“草类”中分出自成一类。关于竹类形态特征,他在《竹谱》一书中分别对竹的“根”、“竹杆”、竹的枝桠、杪以及竹的叶等作了详细地描述。《竹谱》一书论述了竹类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竹类性喜暖热气候、适宜亚热带地区种植等生物学特性,竹笋和笋箨的萌发期同降雨量与温度的关系,竹的开花结实与竹的“根”、“干将枯”有关。他对竹类植物的地理分布有独到见解。他既揭示了我国竹类地理分布的模式,又论述了竹类与文化生活有关的笙、箫、笛等乐器,竹类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密切关系,包括南方人民对竹类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状况。
    戴凯之在竹类研究领域内,无论是竹类的分布位置、竹类生态、地理分布,都有突破性地认识,开创了我国近世纪竹类研究之先河。《竹谱》一书问世不久便流传到北方东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即引用了书中有关条文。《竹谱》一书对后世研究竹类的学者有很大的科学参考价值。□

[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08-7-13 16: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16: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书介绍:傅新生 新美术 2003年 03期

竹谱
/傅新生

……
        《说文解字》的出现是中国学术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在当时就赢得了汉安帝的赏赐,不过它包罗的东西太多,仅仅竹子远不足以在它的整体结构中占有显豁的地位,也就是说,它毕竟不是一部关于竹子的专门著作。真正特意为竹子描述一个世界的作者还要过 250 年左右才能出现。
那是东晋时期,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生长在长江以北的竹子,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逐渐减少。尽管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我们在河南沁阳的个别村庄中依然能够见到溪水萦迴、竹林环村的幽雅风光,但在当时,就是在淇水,也见不到猗猗的修竹了。很可能出于这种感慨,一位叫做戴凯之的学者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专记竹子的著作《竹谱》,这无意中开创了中国植物谱志的先河。
        关于这位戴凯之,我们所知甚少。宋代的学者晁公武说他字庆预,是武昌人,左圭又说他是晋朝人,但都没有提供根据。现代学者更倾向于认为,他是南朝刘宋时期的人,看来,把他的生活时代定在晋宋之间是不会相差太远的。当时,晋人爱竹的风雅逸事已经开始流传,王羲之和友人在暮春漫天飞花的时节坐卧在茂林修竹之间,涤除俗务,游目骋怀,他的儿子王徽之则把自己翛然孤高的胸襟向竹子坦露,在它的清丽姿态和飘逸气质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戴凯之无疑也是用诗人的眼光品察竹子的世界的,他的《竹谱》用四言韵语记述了竹的种类和产地,文字精练而又典雅。从那时起,他就被尊为中国竹学的奠基人。他的书在印刷术普及后流传得更广,被收入各种丛书,清末的学者孙诒让对它作了重要的校勘。
        在《竹谱》的开篇,作者就把竹子的特殊形态强调出来,他说:“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竹子不同于草,也不同于木,按照作者的解释,植物之中有草、木、竹,就像动物之中有鱼、鸟、兽一样,应单列一类。这是一种崭新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他的前辈,这标志着竹子从此以后便从草木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解放。从后来的发展中,我们知道,竹子的确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立形象,达到了它的理想境界。
        从作者所记述的六十多种竹子来看,他可能是位旅行家,到过很多地方。当然,有的描述是从读书中所获。但更难得可贵的是,他在自己知识缺乏的地方却毫不掩饰,公开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用四言诗的形式撰写正文,用注释的方式提供细节或掌故,有时还有学术上的辨证,例如我们在“籦龍之美,爰自崑崙”这句话的注释中读到:“籦龙,竹名,黄帝使伶伦伐之于崑崙之墟,吹以应律。《声谱》云:籦龙大竹。此言非大小之谓。《笛赋》云籦龙。非也,自一竹名耳。所生若是大竹,岂中律管笛与?”像这样从竹子的自然属性中显示其文化属性的例子俯拾皆是,这种中国古代学术的特色使得后来的学者踌躇,他们拿不准主意,究竟是把这样的一部著作放在农学类恰当还是谱录类恰当。
        我们现在读到的《竹谱》,只存正文,没有序,作者的撰述本意已无法得之。它的问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爱竹的热情,也许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所能得知的是,从六朝以降,不但歌颂竹子的诗篇日益剧增,而且作为绘画的一个门类也在宋代出现。尤其是对于《竹谱》中未加述及的象征意义也得到了明确的强调,爱竹与否,已成了衡量人们日常生活态度中雅俗的一个标志。

……

[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08-7-13 16:4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17 12:00 , Processed in 0.08573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