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560|回复: 1

诗词中的数量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2 12: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诗词中有个现象,诗人喜欢用数量词修饰事物、景色,甚至感觉、感情。骆宾王好用数量词入诗,人称算博士。


修饰方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可谓实用型,实事实数(所举例子均系名句,不注作者、诗题),如“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八百里分麾下炙。”“二月春风似剪刀。”“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水护田将阁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实用型多半是写事物、时间、人物的实际,容易理解,也合情理。


另一种是虚用型,比较复杂,有的甚至很不合理,看起来很不恰当,很矛盾。但它修饰诗词时,却能造成极为高超的艺术形象,收到高度的艺术效果。试看:“白发三千丈”,“欲穷千里目”,这都是实际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做到的。可是,它使你感到它大大加强了年龄老大,与瞭望广远,胸襟开阔的感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怎么是一片? 夜间何能同时有万户捣衣声? “一将成功万骨枯。”一将成功,何止万骨枯?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无论怎样月明星稀,星也不止七八个;下雨无论如何不止两三点。“肠一日而九回。”为什么不能七、八或十回而恰恰是九回? “西湖一勺水。”那么大的西湖,怎么只有一勺水? “可怜万里中原土,换得钱塘十顷波。”中原未必恰是万里,西湖未必只有十顷。“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黄河并无三万里,五千仞岳也不能摩天。 “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怎能以长度衡量? “快马加鞭未下鞍,离天三尺三。”山再高也不能高到离天三尺三。 “飞起玉龙三百万。”天空那来玉龙? 即有,谁知恰是三百万?


诸如此类的数量词,用例多如牛毛。至如我们日常用语中的“千军万马”,“百岁光阴”,触目皆是。可就是这些看来不切实际、不合情理的数量词,使诗词显得更加完美,或雄壮,或深沉,或广阔,或纤穠,或豪放,总之是大大地增加了诗词的意境和美感。所以,读诗词就绝对不能误解这种数量词所表达的模糊概念。


历来有过些笑话,有人说,“千里莺啼绿映红”,应当改为“十里”。因为人的目力绝不可能望到千里之外。他根本没有想到,作者写的是整个江南的春天景色。整个江南,何止千里?据传,苏东坡也在数量词的使用上闹过笑话。有个王祈,写了首咏竹诗,中有“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东坡见了,捧腹大笑,说你咏的这片竹子,马上就会死完了。王祈愕然,不知所以。东坡说,万竿竹子千片叶,十根竹子才一片叶子,岂不是快要死完了? 其实,王祈这个“千”、“万”,并非实指,而正是使用上述的模糊性数量词呢!

发表于 2008-7-18 15: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的聪明

东坡说,万竿竹子千片叶,十根竹子才一片叶子,岂不是快要死完了?
苏东坡故意这样说,和别人可不一样,他是一个真懂诗的人,他只不过跟你开一下玩笑。应该说,能够发现这个玩笑,就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0:09 , Processed in 0.07497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