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021|回复: 2

(原创) 谈推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30 10: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推敲

诗词必须反复修改,“一诗千改始心安。”“吟成一个字,拈断数根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历史上多少名篇名句,是经过苦苦锤炼而流传下来的。而苦苦锤炼除了作者本人的深思熟虑之外,也需要借助于别人的共同研究、探讨,反复切磋然后成功。这方面最著名的是韩愈与贾岛推敲的故事。
这则故事多见于唐宋人笔记,但主要的依据,则是宋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卷十引黄朝英《缃素杂记》:“按刘禹锡嘉话云,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拟作敲,练之未定,时时引手作推敲之状。时韩愈权京兆尹,出行,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愈前,岛具所以。韩立马良久,曰:敲字佳。遂与并辔而归,流连论诗,成布衣之交。”
其实,这个记载不可靠。贾岛会见韩愈是在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韩愈任国子监博士时。韩愈权京兆尹在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此时贾韩已相交十二年,怎么还有生疏不识而发生冲尹推敲的故事呢?时间、地点、情节都不对。其次,贾岛此诗,还是早年为僧时夜访李凝幽居时所作,并非于长安驴背上吟成(按贾岛早年为僧,与韩愈相识时随至长安还俗),事实经过也不对。刘禹锡与韩愈是同时代人,不可能记错此事,应为后人附会之说。
历史传闻不实之事何止万千!此事纵然不实,但却展示了一个真理,即作诗为文,以至任何言行,一定要穷究疑似,抉择可否,深探隐微,明辨同异。特别是不要师心自用,自以为是。必须与友朋切磋琢磨,以定取舍,方能广得他山之助。推敲一词之所以流传千古,决非偶然。
但是不同意推敲的也有人在,且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王船山先生。他在《薑斋诗话》中说:“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摹,如他人说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相关?知然者,以其推敲二字就地作想。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美妙,何劳拟议哉!”按照船山先生的说法,不仅对推敲一事持否定态度,认为僧敲月下门不从实际出发;而且,对作诗为文也认为不必拟议,只要即景会心,因景因情,自然美妙。当然诗文创作,主要靠作者主观上“情动而言传,理发而文见”(见《文心雕龙·体性》),是怎样就怎样写,不需要去麻烦别人切磋。做到像孔子作《春秋》,游夏不能赞一词。吕不韦作《吕氏春秋》,虽悬赏千金而无人能改一字。不过,这种说法就值得“推敲”。孔老先生就说过:“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朱熹注曰:“孔子言此,盖善之也。”可见孔子绝非反对修改,而且赞扬修改。南北朝颜之推《家训》里说:“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方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用,贻笑旁人。”《文心雕龙·练字》说:“为文者富于千万,而窘于一字。”因此,与别人切磋是完全必要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多少名人名篇名言,都是提倡推敲的。船山先生否定推敲,最多只能说他自己博学多才,作品不必求人,却不可以用之于广大诗文作者。
对推敲提出不同意见的第二个例子是当代文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他不象船山先生那样否定推敲的必要,而是对“推”与“敲”孰佳提出了与韩愈相反的意见。他说,“敲”不如“推”。他在一篇《咬文嚼字》的文章中列举了两个理由。第一,推,表示庙中无人,实系自出自关,门是虚掩的。所以回去只须要推。第二,敲,必定发出响声,甚至惊动树上池边的宿鸟,破坏了全诗清冷幽静的意境。所以只有推才能无声无息,保持沉寂。
我很奇怪,朱先生如此博学多才,为什么忘掉了原诗的题目和内容。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显然是贾岛去访李凝幽居时所作,不是贾岛自己外出回到庙中,因此不是自出自关而自推。贾岛因为“闲居少邻并”,所以月夜穿草径,度荒园去访住在附近的李凝。来到李凝住处时,鸟已归巢,栖宿于池边树上,显然已是夜晚。他不知李凝是否在家,是否已经就寝,所以必需敲门。时贾岛已是出家人,所以说是“僧敲”,这样才合乎事实。朱先生可能偶不经意颠倒了往访者与被访者的关系。其次,朱先生认为敲会发出响声,破坏沉寂的夜境。这一点,我想朱先生不会不知道杜甫的“伐木丁丁山更幽”,和《颜氏家训》中推许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些名句吧!这些诗句道出了一个极为矛盾、似不合理而实际生活中确然存在的境界。试想,在那月色溶溶,晚风泠泠,地僻园荒,万籁无声之中,忽然几声剥啄剥啄的敲门声,划破长空,惊起宿鸟,人的感受将是何等的寂静。此时有声胜无声,正是白居易“无声胜有声”的相反意境。
总之,推敲这个故事,不仅在诗词炼字上提出了在特定环境下违反常规却更加强意境的典范,应该是无可置疑的。韩愈这个一字师的桂冠,我认为最适合也没有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9 23: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要领

理解诗要得要领。其实,“推”和“敲”,并不一定非得从实际出发地理解,这两个字显然是“敲”比“推”好。为什么呢?就是唐人作诗是特别讲声律的。敲字,声音响亮,推就显得低沉些,此中妙意,必得要领而体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25 21: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個人感覺敲門顯出一絲世俗氣,與僧的感覺不符。這也是“推”得以在此問題中存在的緣由。如真如一樓書友所說,去拜訪別人必然不能推門要先要敲門,則何來“推敲”的必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9:35 , Processed in 0.07882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