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759|回复: 2

读《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的几点想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7 14: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完书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顾对学生的提携。尤其是上课,虽不善言辞,但常能发现人才,也会因学生之势而利导,学生也常在其课上有所得,甚而确立了研究的兴趣。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等都是如此。
但也有另一感觉,几乎每一与顾相交深的学生似乎都与顾有或多或少的罅隙,或是为学取向不同,或是治学态度不同,或是其他。由书看来,顾应是学术胸襟宽广之人,非常欢迎学术上的争论,哪怕最相反的意见。但作者每每用“分手”一词来说与谭、童、杨等的交往轨迹,甚至与最好的朋友傅斯年的不再相契事,其师胡适对他的一些说辞等。虽然作者也说这是学术及人生见解不同,有些也是特定时期造成的,如童书业无论在何方面都一直追随老师,但在知识分子改造等时期也不免出反对之声(作者也说其时顾对胡的反对也属此),又杨向奎例,一直并不认为自己是顾“古史辨”一派,以及由此而生的一些争论反对文章。虽然作者引用他们后来的文章表明了他们对顾的尊敬及对自己的指导,读之却不甚遗憾。或者正不必苛求吧,如作者所说,能有这么多成功的学生,已是顾一大价值。(作者在文末曾说,衡量一个学者的价值不仅在学术成就,也在于培养了多少学术人才,并认为从学术传承的角度来,20世纪的真正学术大师只有章太炎,胡适,顾颉刚,我在想为什么傅斯年不算呢,还有其他的那些学术大家又是怎样的呢,他们培养了些什么样的学生呢?)并且,由另一方面看,也可看出顾的坦率与直陈。
根据作者的叙述,顾的学问似着眼于大的方面,每有恢宏的计划,虽最后终未完成,但做学术为学术的心由此可见。且也可看出为学的计划性。顾为学确实很有计划性,治学很有目标,做很多事大多如此。我想这也是应该学习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我们今天计划学术的年代。
顾常主张每有论据就可发表,(他写作也比较快,曾在收到谭其骧信第二天就写了封六七千字的回信,还在一年里写了七十万字的文稿)这点他的学生谭其骧与他就很不同,谭比较仔细,非有完整自己满意的文章不发表,这也是两人有分岐的地方,体现在了《禹贡》的编辑上。顾是希望通过争来越辨越明的,他常容纳非常不同于己的意见,并编辑发表即是一个明证了。关于文章成熟了再发表还是有点想法就发表可能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者说梁启超、冯友兰等是一有心得就发表的,所有梁是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而当时另有些人则也以为不应如此。这个问题看来是延续至今的,尤其在这个以文章计成绩的时代,今日不少有成学者是坚信发好文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5-9 10: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对学生的提携我想是应该学习的,尤其在我们今天的年代。
发表于 2008-6-10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常主张每有论据就可发表,(他写作也比较快,曾在收到谭其骧信第二天就写了封六七千字的回信,还在一年里写了七十万字的文稿)这点他的学生谭其骧与他就很不同,谭比较仔细,非有完整自己满意的文章不发表,这也是两人有分岐的地方。

不对,顾是一个“好求完备”的人,对发表文章往往十分慎重。楼主试一读顾的著作即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5-4-20 06:56 , Processed in 0.08101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