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4125|回复: 8

楚简《老子》“有状混成”新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2 15: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简《老子》“有状混成”新解
徐文武
      郭店竹简《老子》甲本有曰: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远曰返。
         “状”是形声字,从犬,爿声。本指犬形,《说文》:“状,犬形也”,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引申为形状,形态。《考工记·桌氏》:“凡铸金之状。”杜注:“谓形状。”这表明,道是有形状的,应该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这种物质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老子没有说,只用了“混成”两个字来说明它的存在状态。“混”也是一个形声字,字从水,昆声,其本义是指水势盛大。《说文》:“混,丰流也。”在古代文献中,混用其本义的地方很多,如司马相如《子虚赋》:“汩乎混流。”郭璞《江赋》:“或混沦乎泥沙。”还有一些词,如“混沦”,指水旋转的样子);“混澒”指水流漫涌回旋的样子;“混瀁”指水大无边的样子等等。老子用“混成”描述道的存在状态,是否意味着老子所说的“道”,与水有着某种联系呢?
        与楚简《老子》同出一墓的《太一生水》,为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作了很好的注脚。《太一生水》是一篇论说宇宙生成的道家哲学文献,其核心思想是以道与水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来描述天地万物的形成过程。《太一生水》在论述宇宙生成时,关于道与水的关系有三处明确的表述:即“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太一藏于水。”太一即道。太一与水存在着三层关系,其一,水由太一化生而来;其二,水在太一生成宇宙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反辅”;其三,太一居于水之中,与水融为一体。《太一生水》试图说清水与太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太一和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太一不能离开水,如果离开水,太一就会失去寄寓和居处。水由太一化生而来,没有太一就没有水。太一和水在相互作用下,推动天地的产生。用《太一生水》所说的“道”与水的三层关系来观照老子所说的“有状混成”,“混”就不是过去所理解的所谓指“道的浑朴的状态”,“混”乃用其本义,指浩大无边的水。“混成”是对天地生成之前,道与水共存状态的陈述,也就是说,“有状混成”其实就是《太一生水》所描述的太一与水的关系的抽象和哲学升华。这种升华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过份厘清了作为宇宙本源的道与作为物质实体的水之间的关系,就会降低“道”的哲学意味。因此,我认为,强行对“有状混成”作出明确的解析和阐释,是一种不明智的作法,那样做只会还原到《太一生水》所描绘的层面。而老子说“有状混成”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出《太一生水》对太一与水的关系所作的定义。
“有状混成”后一句是“先天地生”,这与《太一生水》所描述的太一与水相互作用,形成天地也正相合。按照《太一生水》的说法,在天地形成之前,太一和水就已经存在,故而是先天地而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4-22 16: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耻談郭店,楼主还是潜心研究一下在来大发评论。不要再做无用功了!
发表于 2008-4-22 18: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纳了闷了,朱兄弟你怎么这么诋毁人家!???

你到处诋毁人,别人怎么你了??
发表于 2008-4-22 21: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您好

          在下以爲老子此“有物混成”即是“一”、“大一”、“大恒”即是“道”也

            一九九三年十月,湖北省荊門郭店戰國楚墓出土的楚簡《大一》云:“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倉然(寒熱);寒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寒熱之所生也。寒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 (--)缺 (一)盈,以紀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改),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強,責於……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請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于東南,其上囗囗囗[不足於上]者又余於下;不足于下者,有餘於上。”
   
        郭店楚簡甲本《老子》云:“至虛,恒也;守中,篤也。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根。”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此句作“至虛,極也,守靜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其根。”而乙本作“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現行本作“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其根。”帛書《繫》云:“易有大恒,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大恒”現行本作“太極”。龖案: 帛書《易之義》第8行言“齎之卦善近而囗囗”,第16行有“壯之觸蕃(現行本大壯九三羝羊觸藩羸其角)”,而帛《繫》第23行云:“易有大恒”。由卦名既齎稱齎、大壯稱壯,則恒當又可稱為大恒。況郭店楚簡《老子》及馬王堆出土帛《繫》“極”皆寫作“恒”字,且議論內容也若合符節,說明二者淵源很近,這也間接證明《老子》和帛《繫》的成書年代的連續性,並絕非偶然。
   
            “大一”一詞又見於《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太”或作“泰”或作“大”,都是“大”的意思。《廣雅•釋詁》云:“太,大也。”唐•孔穎達《周易•繫辭上》疏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曰:道生一,即此太極也。”其《禮記•禮運》疏又云:“極大曰天,未分為一。”《史記•封禪書》索隱引宋均言:“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而“太極”先秦古籍稱為“大一”,由“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並從殷商甲骨文的積畫記數字“—、二、三、亖”來看“一”是最簡單的漢字。王筠《說文釋例》言:“此即卦畫之單,乃一畫開天之意。”帛書《易之義》和現行本《系辭下》皆言“《恒》以一德也。”韓康伯注云:“以一為德也。”馬王堆出土的《陰陽五行》書乙本有《天一圖》,在方框之內,含一小園圈,園中央,記“天一”之名。在天樞的下方,記:“刑、德……大一、大陰、大陽”。龖案:此“天一”即“大一”並為《史記•封禪書》所言祭祀的“三一”也。[9]《禮記•禮運篇》云:“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更云:“音樂之所由來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為太一。”《淮南子•覽冥訓》:“引類於太極之上。”高誘注云:“太極,天地始形之時。”要之“大一”在古人心目中是主神。《楚辭•九歌》首列《東皇太一》。宋玉《高唐賦》:“醮諸神,禮太一。”《淮南子•詮言訓》言太一的情狀為“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而《主術訓》云:“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玄房,各處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漢書•律歷志上》云:“太極元氣,函三為一,(孟康曰:‘元氣始起於子,未分數獨一也。’師古曰:‘函讀與含同。’)極,中也。元,始也。”漢•許慎《說文解字》云:“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龖案:“太始”二字大徐本、宋本《玉篇》引皆作“太始”;而小徐本、段本作“太極”。應該說此“始”與“極”字差不多同於“大恒”、“太極”兩字之遞變,並二者相通同。南唐•徐鍇曰:“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極生兩儀。一,旁薄始結之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必橫者,象天地人之氣,是皆橫屬,四極。《老子》曰:‘道生一。’今云道立於一者,得一而後道形無欲以觀其妙。故王弼曰:道始於無,無又不可以訓,是故造文者起於一也。苟天地未分則無以寄言,必分之也,則天地在一之後。故以一為冠首。”《莊子•齊物論》曰:“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龖案:此“道”與“一”相通之論。而《太玄•達•初一》范望注曰:“迵,通也。”帛《易》“用九”、“用六”之“用”作“迵”字。是“通”、“用”互假並帛《易》祖本不晚於《莊子》成書年代之確證也。《莊子•天下》言:“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列子•天瑞》云:“太始者,形之始也。”《爾雅》云:“儀,匹也”俞琰說:“儀也者,一陰一陽對立之狀也。”《書•洪範》“次五曰建用皇極。”孔安國注云:“皇,大;極,中也。”龖案:此“皇極”同於“大恒” 、“太極”也。《禮記》鄭注、《國語》韋注等皆云:“極,中也。”虞翻注:“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溫公易說》更云:“《易》有太極,極者,中也、至也、一也,儀,匹也。”“太極者何?陰陽混一,……兩儀者何?陰陽判也”,“《易》有太極,一之謂也,分而為陰陽。”又云:“太極者,一也,物之合也,數之元也。”要之“大恒”即“—”也,《玉篇》“單,一也。”此最簡單之數乃古人認識世界之始也。《易•繫》虞翻注說:“一謂乾元萬物之動。”《禮記•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中者,天地之大極也。”京君房(前77—前37年)《京氏易傳》卷下也云:“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陰陽也,奇偶之數,取之於乾坤,乾坤者陰陽之根本。”清•馮道立《周易三極圖貫》云:“二十四氣,立春後為雨水,是天一生水(龖案:天一即大一也。)雨水後為驚蟄,是‘帝出乎震,’此後天《坎》,即傍乎先天《震》也。”《淮南子•天文訓》云:“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三月而為一時。”
   
         《說文解字•二部》云:“亟,敏疾也。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恒,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亙,古文恒從月。《詩》曰:‘如月之恒。’”龖案:  恒卦, 震為陽始來, 巽為陰始生。而 恒卦中間二爻為“ ”,即“兩儀也”、“天地也”;為“大恒”及“—”之所生也!!!總之,“—”即《六十四卦》中的《恒》卦。現行本六十四卦、《雜卦》次序並帛《易》卦序,《恒》卦皆在正中間,決非偶然;帛《易》分別以《鍵》《川》為陰、陽卦之首,兩儀(陰陽)上下相應。此二千年古謎隨帛《易》出土而解,並帛《易》早于現行本之祖本的確證也。帛書《易之義》首言:“《易》之義,唯陰與陽。”又云“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鍵》《川》也者,《易》之門戶也。《鍵》陽物也;《川》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化,而達於神明之德也。”先秦箸作《莊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陰陽。”西漢大儒董仲舒言陰陽五行;京君房之《易》言陰陽律法而楊雄《太玄》擬《易》皆是陰陽與數。更足可說明“—”與“陰陽”為《易》之本原。
   
            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西元前580至西元前570年之間——約西元前500年)認為:“在各種本源中,數目自然就是最初的。”“數目都出於一。”《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見孔子、老子、畢氏所言之意同,這也說明數的產生淵源並二千多年前的中外哲人“一致而百慮,殊途同歸。”

            

             在下之言當否,叩請樓主斧正並示下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4-22 21:43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5-2 06: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是有形状的水转化为太一."

“有状混成”,这表明,道是有形状的,应该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这就推翻了所谓道生于无的说法.《太一生水》所说的“道”与水的三层关系来观照老子所说的“有状混成”,“混”就不是过去所理解的所谓指“道的浑朴的状态”,“混”乃用其本义,指浩大无边的水。“混成”是对天地生成之前,道与水共存状态的陈述,也就是说,“有状混成”其实就是《太一生水》所描述的太一与水的关系的抽象和哲学升华。
但是对"成"字不要轻轻带过,因为成字就是太一,就是一.所以,“有状混成”,就是"道是有形状的水转化为太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8-18 13: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驭浪而行 的帖子

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旧约也提到水
发表于 2008-8-19 11: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店楚简是“惊天大骗局”,是湖北有关人员制作的假的东西。以后就别提郭店了,都是假的。只有帛书的是真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2 08: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朱筠清 的帖子

怀疑主义严重了吧?

现今鉴定竹简最好的方法,还是放射性C14的含量测定,另外,从字体、体制等方面也可以辨证真假,上海博物馆竹简受到广泛质疑,那是因为有人逐一拿出证据来发问,假如楼上的认为是伪造,至少在这几方面拿出坚实证据来,只是一味的断说真假,实在是有点耸人听闻,想必大家和版主一样想知道您老怎么断定郭店楚简的真伪,这样也对得起版主给的一个金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8-15 16: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物混成”竹简本作“有()混成”,整理者认为:“ (),疑读作‘道’。” 然学界有不同解读,有人读作“状”,有人读作“象”。尽管读作“状”更符合字形,但不管是“狀”,还是“象”,或“物”,都不是指具体的物象,因为老子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第十四章》)显然“状”、“象”、“物”都只是表明被命名者的真实存在,而非指具体的形象或形状。“混”,《说文解字》曰:“丰流也。”段玉裁训为“水浊”、“杂乱”。《荀子•非十二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杨倞注曰:“混然,无分别之貌。”《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崔撰注曰:“混混茫茫,未分时也。”可知“混”意味着不能辨析,无法区分,也正因为此,“混成之物” 保持了自身的完整性。“混”字与“寂”、“寥”、“恍”、“惚”、“冥”、“昏”、“夷”、“希”、“微” 等词,意义模糊不清,共同表明“混成之物”模糊、含混、无法辨析与区分的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23:26 , Processed in 0.09743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