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793|回复: 2

蔡琰的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6 12: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讲课讲到蔡琰这儿,再看一遍《悲愤诗》,想想这个才女的一生,也实在坎坷。然而,我很质疑她在返回中原与抛弃亲子之间的选择?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做出了与亲生孩子诀别的选择?实话说,我不看好这种选择。对于身经乱世的女子而言,祖国的概念岂非太虚幻了,况且父母已亡,亲交似乎也没有了(就算有又有怎样,还不是任她沦落异邦)那么这个故国除了一个文化上的抽象概念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而现实的生活虽然并非如意,但至少是有温暖的,有夫有子,不知道那个左贤王待蔡琰如何,但从她生了两个儿子来看,至少总不会太坏的吧,那总是一种生活,一种正常状态下的生活,一种平凡人的有温暖有亲情的生活。
       看看《悲愤诗》中对母子分别情景的描写:“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从前看的时候,只觉得写得很真实,可是昨天在课堂上读的时候,只觉得心里好痛,想起女儿的笑脸,如果让我面临这样的选择,我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孩子的,因为对于那个所谓的祖国而言,无论是蔡琰还是其他什么人,都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可是对于未成年孩子而言,母亲就是生命的全部,而对于母亲而言,孩子更是生命的全部啊。
        看后来的一些记载,蔡琰回国后的遭遇也比较不如意,后来嫁的那个董祀也不是什么好鸟儿,后来还犯了罪,害得蔡琰头不梳脸不洗地赶去给他求情才保住一条小命,偏偏又是个短命鬼,没活多少年,撇下蔡琰一个孤孤单单生活了几多年。
      总之,我真的很不认同蔡琰当初那个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在后来被无限美化无限升华,甚至成为了一种象征。然而,用庄子的话说,与其死而尊贵,何如生而曳尾于涂中?不知道那么多个寂寞清冷的深夜,在对孩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中,她有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一念之差?(真的,我宁愿把她的选择称作是一念之差,如果能够重新选择,她不会再选择那个虚无的故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12 15: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念,文化,爱好志向,2个内心共同点很少的人,是不能生活在一起的,何况是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发表于 2009-6-12 16: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經漢儒無限放大,國家為大,一小家,何足掛齒。呵呵。
蔡大人也不過千千萬萬的可憐人之一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1 07:49 , Processed in 0.07964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