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512|回复: 3

[人文] 三秋草【民国卞之琳.新月书店1933初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 21: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名:三秋草
作者:卞之琳
版本:新月书店 1933初版版
格式:djvu
大小:1M
清晰度:清晰
完整度:完整

[ 本帖最后由 luyiqiao 于 2008-3-2 21:4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3-6 0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册薄薄仅五十页的诗集的问世,颇经过一番曲折。19347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了郑振铎、傅东华合编的《我与文学》一书,书中收录卞之琳《我的〈印书小记〉》一文,详细回忆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群鸦集》夭折和第二部诗集《三秋草》终于与读者见面的经过。关于《群鸦集》,卞之琳是这样回忆的:

     
第一本诗我有希望印的是《群鸦集》。这部分诗是民十八年秋天北来上学,做了一年好学生,把最难排遣的黄昏大半打发在图书馆里后,第二个冬天忽然荒唐了起来的收获。冬天将过,徐志摩先生回北大教我们书,一时高兴,抄了几首给他看,结果说是要选登《诗刊》,他把我们没有喂火炉的二十几首都要去了带到上海。当时完全不相识的沈从文先生在上海见到了,就给写了一封不短的信,说是他和徐先生都认为可以印一个小册子。不久在《创作月刊》上意外的发见了从文的一篇《〈群鸦集〉附记》,看了才知道自己的小册子名字也有了。到夏天徐先生和新月书店说妥,决定印行。从夏天到秋天又写了一些,陆续寄去,附在后边,另成一辑。徐先生来信说愿意作序,书“迟至十一月总可出版”。可是接着就碰到九一八,十一月徐先生遇难了,“群鸦”不吉利,出版也无望了。然而还没有绝望呢,二十二年一月回南时路过上海,见到邵洵美先生,据说《群鸦集》书付印了。可是几天后又碰到一二八。从此虽然还不时得到出版的消息,却始终只见到了一次预告。

  

关于《三秋草》,卞之琳的回忆更为具体:

   
    于是第一本印成的诗就算《三秋草》了。去年春假,卖掉了十首旧译的《恶上花》给《新月》(当时为叶公超先生主编),路费有着,到青岛去找孙大雨沈从文两先生玩,谈起印诗事,从文说他出钱给我印一本。虽然我曾见到他抽屉里有几张当票,他终于做了一本小书的老板了。回北平后,经当时《清华周刊》总编辑马玉铭兄介绍到某印刷局印我在二十一年秋天三个月内写成的十八首诗,即《三秋草》。印刷局里人不大瞧得起这个小册子,说起来总是“那本小书,那本小书”,我却偏要麻烦,要穿钉,不要裁边又要齐整……最麻烦的还是纸。当时(现在恐怕还一样)在号称文化区的北平,印新式书最讲究的纸就只是重磅洋宣纸和道林纸了。罗大冈兄陪我走了许多家纸店,找到的也只是这两种。(……)比较中意的是在一家找到的毛道林,可是只有八十磅的,印这本小书怕薄得不成样子。多亏大冈异想天开,想出了一种纸,拿去一试,果然很合适,结果花钱不多,印出来的三百本小书却不十分寒伧。师友们见到了都说印得很好,纸也很好,却不知道是什么纸。上海《时代画报》主人邵洵美先生也给信说好,竟说将来要托我替他在北平印一本诗。就在不久以前还听说某印刷局见了人家拿去发样本的我这本小书说这种纸北平没有。而这种纸却是在北平买的,不过是一种较有韧性的薄渗墨纸罢了。

[ 本帖最后由 书香最动人 于 2008-3-6 01:23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3-17 10: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能看些什么 呢?
发表于 2008-4-2 08: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卞之琳
笔  名:季陵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10.12.8-2000.12.2
民  族:汉族

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

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次年又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次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1949年起,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目前创作简况:曾作为荷兰学者LloydHaff研究专著的题材-Pich chihlin a sta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香港大学学者张曼仪的专题研究的对象……《卞之琳著译研究。》《十年诗草1930-1939》,另篇诗作多首,直至1996年新作一首;《山山水,小说片断》(1983香港山边社);《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英国诗选,附法国现代诗作者》(其中英诗部分,省北京局务印书馆双语对照本)等等。  

 生平
  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12月8日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 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 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 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 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 农村工作。
  创作
  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此对新诗发生兴趣。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1930年开始写诗,此后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汉园集》出版。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1949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机构,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译作有《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8 13:53 , Processed in 0.08166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