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689|回复: 1

阿Q“精神胜利法”与《沉沦》中“我”的变态心理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8 13: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阿Q正传》中的阿Q和《沉沦》中的“我”是两个具有变态心理的人,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我”的忧郁 是变态心理的不同表现:一个极度自负,一个极度自卑。因此他们对待同一个问题也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认识。这两种变态的心理构成了我们落后的国民性,成为民族落后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 扭曲;心灵;精神胜利法;变态心理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和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两篇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典型的作品。阿Q的形象和《沉沦》中“我”的形象一个是极端自负,一个是极端自卑。尽管他们不是一个阶层,也没有统一的思想意识,却同样感受着世态炎凉,在社会中都属于弱势群体,历经磨难,可是,苦难的生活却在两个人身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形成了两种人生态度。不管它们如何不同,概括为一点——心灵扭曲,人格变态。我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国民性”弱点。

一、对于自己社会地位的认识

    阿Q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属于纯粹的无产者。 夏志清认为 , “阿 Q 是清末时中国乡下最低贱的一个地痞” [ 3 ] (P29)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 上无片瓦 , 下无寸地 ; 他没有家 , 没有亲人 , 没有朋友 , 没有固定职业 , 连自己的姓氏、名字、籍贯都失去了。 阿Q 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是给别人做短工。即使在这样低的社会地位下,阿Q却没有丝毫表现出比别人第一等级的意思。因为阿Q的自尊,一种盲目的自尊。阿Q的自尊不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而是一种对于压迫反抗的方式,这就加重了阿Q这个形象的喜剧性。他自己目不识丁,却看不起未庄中的两位“文童”,也同样鄙视赵太爷——“文童”的爹爹,他认为“我的儿子会阔得的多啦”,就这样他的思想上得到了满足。这就是“精神胜利”的巨大魅力。它可以把不能实现的东西实现,那种得意的感受是只有自己可以体会到的。所以,在阿Q的心目中,没有人比得上他。乡下人比他见识少,他为贵;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的可笑使他鄙薄城里人。这样算来,真正受到尊敬的只有他自己了,天下唯有阿Q独尊了。但是他的弱小却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骂人还是打架他都不占优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只能挑软柿子捏-- 他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打不过了还有一招“儿子打老子”的好手段,即使是“自轻自贱”,也要弄一个“第一”,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营造的胜利者的世界中,精神自慰的温床使他的心灵真正的扭曲了。人们对他更加鄙视,就是和他一样的穷人也讨厌他。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精神上是极度的空虚,慢慢形成的“精神胜利法”成为他能够活下来的唯一支柱。阿Q的 存在本来就是个错误 ,他是未庄最不讨人喜欢的人,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意识到。阿Q是迷茫的,更是可悲的。他的可悲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他的精神胜利遮住了他的双眼,这正是个自我封闭的阿Q最大的悲哀。
《沉沦》中的“我”的地位要比阿Q高的多,留洋日本,是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可是他的自卑却是达到了极致。在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认识中,他始终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弱国子民,所以“ 除了具有“五·四”后青年共同的时代苦闷和忧郁外 , 他还得承受一种弱国子民的屈辱 [5] 对于祖国 , 他是不爱 , 又不得不爱的 ! 他沉痛地喊出 : 中国呀中国 , 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 ”“ 我就爱我的祖国 , 我就把我的祖国当做了情人罢。 ”那种 由于祖国羸弱而产生的自卑达到了极端。他是一个具有很高知识层次的人,丰富的知识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反而让他越来越孤独,最终成为了一个精神的孤独者。他的孤独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孤独。这一点和阿Q的“第一”哲学在结果上有一定的相似,他们两个都达到了与社会的分离。不过他可没有阿Q那样的乐观,精神上的高傲成为了他的最大负担。他渴望自由,讨厌受约束。为了自由,他被学校开除了,又回到家中的书斋。读书使他开始了幻想,虽然精神上他得到了满足,可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却使得他患上了忧郁症。随着哥哥去留学日本,他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他是“支那人”。这种意识驱使他对日本人进行仇恨,所以,他对同学冷淡。独来独往,可是他的内心却是希望与人交往,当与人谈的畅快淋漓,回到住所却又自责是不是言多语失,这正是他心里出现疾病的具体表现。在他的眼中,他的同学们都是“沉沦”了,他不愿沉沦下去, 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作为一名留学生,他复仇在他的心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可是他没有把强烈的复仇欲望转化成动力,去好好学习,以图报效祖国,一天天的堕落中,他的爱国也只是对祖国羸弱的抱怨,所以,他的“沉沦”不是祖国造成的。他自己没有处理好祖国和个人的关系,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标尺,所以他的“沉沦”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最终落了个“大团圆”的结局,身首两处,“我”虽是留学生,但是忧郁也把“我”逼向了绝路。他们的共同悲剧就是从根本上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方向,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坐标,所以美好的生活会离他们越来越远。阿Q作为下层劳动无产者,却看不到自己的被压迫地位,因此他是无法觉悟的,也是不可能成为时代的创作者。《沉沦》中的“我 作为知识分子,明知道“沉沦”的危险,明知道祖国等待“我”,需要“我”,却在痛苦中“沉沦”,他的沉沦是知识分子对于自己身上责任的推卸,是报国之志的沉沦。所以,这两个形象虽然性格特点大相径庭,但是却表现出两个阶层的落后的国民性特点。他们身上都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的精神,而这也正是当时中国缺少的救国的精神

二、对两性关系的认识

   阿Q对于两性关系的认识是非常传统的。虽然他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但是对于“男女之大防”的圣训却是始终坚持。他调戏小尼姑不是出于性的本能,只是把自己受欺负的痛苦转嫁而已,因此这不是他的一贯行为,只是他“精神胜利”的一种表示,小尼姑是弱者,这正好符合他的标准——“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他在小尼姑的脸上拧了一下,这种滑腻的感觉,加上小尼姑骂他“断子绝孙”唤醒了他沉醉的性意识。他被这个事件弄得“飘飘然”,尽管他有自己的一套学说——“凡尼姑,一定要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惩治。可是当他动了凡心之后,就上演了一出求爱的闹剧,阿Q没有学过恋爱,也没有见过别人谈情,今天轮到他,按照自然法则来看,阿Q求偶是很正常的,可是他做的却有些过分,而且这也符合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 他之所以敢向吴妈求爱 , 就是因为他觉得吴妈以一个女佣而寡妇的身份与他是般配的。 [6](p86) 可是 他的做法是对于封建礼教的亵渎。他对吴妈说出了“我和你困觉”,这种直露的表述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的话,随着“爱情宣言”的发表,阿Q的恋爱也宣告失败了。他为感情的冲动而倾家荡产,他在未庄的地位也更加低下了。通过阿Q对于两性关系的认识上我们可以看到,“精神胜利”的阿Q在“恋爱”上却没有丝毫的胜利感,看来他的精神胜利也不是万能的。他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误区,他的种种思想其实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糟粕。男女接触被他定性为一种引诱,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旧社会对于男女关系的认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恪守“男女之大防”的阿Q想要寻找爱情的尝试最后以自己赔礼道歉而收场,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他一贯坚持的“精神胜利法”冲昏了他的头脑,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他一贯过于自信,做事不考虑后果,他觉得他的思想是对的,所以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不会去论证,加上性冲动的驱使使,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他恋爱的悲剧也是他“精神胜利”悲剧。
   《沉沦》中的“我”对于两性关系的认识要比阿Q进步得多,可是忧郁使得他无法得到爱情。男女之间的爱对于他来说可以说是甘霖,是雨露,他太需要了,爱情可以使他孤独的世界丰富起来。假如他得到了一份真正的爱情,可能他的结局会变得不同,但是由于他的自卑,忧郁,以至于他没有勇气去得到爱,甚至在面对女孩子的时候都不敢开口。他渴望和女子交谈,可是他的自卑使他总也实现不了自己的爱情夙愿,在这一方面,他应该向比他层次低、文化低的阿Q学习,尽管阿Q的恋爱失败了,但是至少阿Q有追求幸福的勇气。而他只能用一些变态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性苦闷心理,他不想一步一步的沉沦下去,可是却抵挡不住自然欲望的驱使。变态的心理造成了畸形的爱情观:他渴望得到爱情,可是他“ 弱国子民”的身份与孤僻自卑的性格却妨碍着他们获得正常的爱情,他不得不自我压抑。正是这种压抑或者说性苦闷导致了消极的结果:强烈的爱欲以扭曲的状态表现出来时,就造成了心理上对性欲求的一种恐惧,使之陷入自我谴责与痛苦中,这加剧了忧郁和焦虑。他有过种种的性幻想, 当每次“犯罪”以后,他又觉得相当的惭愧,决心改正,可是却屡屡不成。在一天天的自我斗争中,他完成了“沉沦”的过程。偷看女孩子洗澡,无意中听到有人在偷情,却欲罢不能,随后自己去妓院。这些变态的行为正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性苦闷的一种发泄。在得到快感的同时他的忧郁一步一步的加深,最终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在他即将葬身大海的时候,他喊出了“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把这沉重的苦闷与祖国、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
总之,关于阿Q和《沉沦》中的我,他们的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至于我们的国民性,我想,他们都是国民性的代表,“精神胜利法”是,变态的忧郁也是,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国人落后的国民性。要想改变中国,就要摒弃盲目的自信,自尊,也要摒弃那种过渡的自卑心态,只有努力才能强国。




参考文献:


[1] 鲁迅全集 [M].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

[2] 郁达夫.沉沦 [A]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3] 夏志清 .
中国现代小说史 [M]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4] 刘玉凯. . 鲁迅钱钟书平行论 [M] .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

    [5] 张汝梅 .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浪漫主义风格 [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6年                                                                           

       第6期.

    [6 ] 陈理慧 . 论鲁迅笔下的光棍形象 [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6 2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3-18 07: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性”的核心在于奴性和狼性的结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6 12:17 , Processed in 0.08707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