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帛書《周易》1973年1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的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六十四卦》和《易傳》用隸書抄寫在二張整幅帛上。內容包括:
《周易六十四卦》,即通常所說經的部分。存93行,約4900餘字。與傳承的以及各家稱引的今文本、古文本、王弼本等各本對比,不僅卦名不同,而且卦序、卦辭和爻辭也有差異, 1984年《文物》第3期公佈了釋文。于豪亮先生認為,馬王堆《周易》卦序簡單,應該是較早的本子。又根據字體,抄寫時間應在漢文帝初年。張政烺先生言:“帛書本《周易》和熹平石經、王弼《注》、朱熹《本義》等本比較,具有較原始的形式,顯然,後來的本子是在這個基礎上經過加工改造的。先說‘經’帛書本六十四卦順序和今本大不一樣。它把八卦按照陰陽,排成乾坤、艮兌、坎離、震巽,機械地再分開則成乾、艮、坎、震、坤、兌、離、巽,以次把它們作爲上卦,每個卦下再按乾、坤、艮、兌、坎、離、震、巽的次序輪流配合,湊成下卦,便出現了八八六十四卦。這種序列的形式很機械,很原始,可見今本六十四卦的順序和分成上下經的形式是漢朝人改編的,《序卦》也是後起的。帛書六十四卦不分上下篇,漢朝人才稱‘周易上下篇’,以前不見。279年汲冢出土竹書有《周易》,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晉書•束晳傳》都說‘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現在看來,這是很成問題的。汲冢比馬王堆三號墓早一百多年,馬王堆《周易》的面貌如此原始,汲冢《周易》當然不會與《周易上下經》同。”
《周易六十四卦》卷後另有《易傳》5篇。帶有篇題的4篇為《繫》、《易之義》、《要》及《繆和·昭力》。第一篇頂端塗有墨丁抄寫在《六十四卦》後,以“二三子問曰”開頭,根據先秦古書定名慣例,稱為《二三子》。除《易之義》、《要》篇部分文字見於今本《繫辭下》及今本《說卦》外,其餘都是不曾流傳下來的佚書,記述孔子和弟子討論卦、爻辭含義的情況。1993年8月《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公佈了《二三子問》、《繫》、《易之義》、《要》的釋文。而《繆和·昭力》的釋文於1995年1月的《國際易學研究》第1輯和1995年6月的《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等皆有公佈和介紹。帛書《易傳》名稱和釋文有多種且有許多牽強附會之處,我贊成陳松長先生之說應該最終當以張政烺先生主持的帛書整理小組編撰的《馬王堆漢墓帛書》第二輯爲准,同時更盼此書盡早出版以正諸家歧說同時用惠學界。 結合李學勤等先生的研究,帛書《周易》經傳的編排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它是一部有自己完整體系的書籍。帛書《周易》實際上包括了兩件帛書,“可稱作上下卷”,上卷包括:經文、《二三子》。下卷包括:《繫》、《易之義》、《要》、《繆和·昭力》。傳文共5種6篇。經文在最前面,隨後《二 子》分說經文,列於傳文諸篇之首。《繫》、《易之義》通論大義,排在其次。《要》於論說外又有記事,續於其後,最後爲《繆和·昭力》。《繆和》首行頂端有墨丁,篇尾有篇題,但沒記字數;《昭力》緊接《繆和》另起一行,且首行無墨丁篇尾有篇題,並記字數爲六千。于豪亮先生說:“此篇甚短,所記字數應包括《繆和》在內。”龖案:綜由上述《繆和·昭力》可定爲一篇帛《傳》的兩部分。
帛書《二三子》、《繫》、《易之義》、《要》及《繆和·昭力》文中多有“孔子曰”、“夫子曰”和“子曰”,且包含有部分今本《易傳》內容,個人以爲既使不是孔子親手制作,也應是孔門弟子祖述師說,基本論點蓋出自孔子而最遲爲其第三、四代弟子結成。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1-28 10:4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