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 慢性病已成健康第一杀手
当前,健康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脱贫致富三五年,一场大病回从前”,“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健康等于零”。一方面,卫生资源消耗不断攀升,2001年我国卫生资源消耗为6140亿元人民币,占GDP6.4%;因病、因伤残、因过早死亡造成国民经济损失7800亿元,占GDP8.2%。2003年,卫生资源消耗为8000亿,2005年已达10026亿,占GDP5.5%。这10026亿元是什么概念呢?是长江三峡15年总投资1800亿的5.6倍。另一方面,我国慢性病患病率也与日俱增,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高血压患病率从1958年的5.11%增至1979年的7.73%,1991年11.88%,2002年18.8%);血脂异常患者1.6亿,超重者2亿,肥胖者6000万,糖尿病患者2000万,吸烟者3.5亿,而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慢性病每年吞噬上万亿元巨额财富,每年造成数亿人的身心痛苦和数百万人的提前死亡。如不扭转这种局面,不用多久,我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病夫”大国和“药夫”大国,庞大的资源消耗将使国家和百姓不堪重负,而大量的慢性病人和带病残疾人又将使无数家庭深受其苦。慢性病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大敌。我国的健康形势十分严竣,“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在何方—— 从小抓起,关爱自己
我国拥有600万医药卫生人员,6万余所医疗卫生机构,医生有220万人,但面对大量的慢性病患者仍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于是百姓就“看病难、看病贵”。
实践证明:面对数以亿计的患者和每日新增的数以万计的初发患者,单靠药物或终末期高科技救治,不仅耗费巨资,而且实际上无法胜任。以高血压为例,1.6亿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达标者即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者仅占6.1%。换言之,尽管全国医务人员付出极大努力,但我国高血压患者中仍有94%的人血压控制不满意,这样,血压不控制,今后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就会接踵而来,又是新一轮更严重的心脑肾病发生,其医疗费又将成十倍地增加。因此唯有让医学回归本位,回归其根本目的:“健康促进,预防疾病”,才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道”。
那么该如何预防呢?
科学家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之路并不平坦。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在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上升后,美国在1968年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由升转降。为研究其原因,6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通过对 27个工业化国家的横向对比和纵向研究得出结论:全球心血管病有三大流行趋势,上升型,稳定型和下降型。在众多国家发病率上升的同时,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却出现了稳定下降的趋势。这一发现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给科学家带来振奋和信心。同一个地球村,同一片蓝天下,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趋势呢?于是WHO在1982年又组织了规模更大、设计更精,包括我国在内的前瞻性、多中心、多因素的“莫尼卡”研究,历经10年,进一步得出了影响心血管病发病、流行的独立并有决定意义的危险因素。2004年,在51国研究的基础上,“Interheart”列出了能预测90%的心肌梗死的9个因素: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性肥胖、缺乏运动、缺少蔬菜水果、心理紧张、酗酒。总的来说,大量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是一种基本可以预测,基本可以预防的疾病。其中父母的基因遗传起着大约15%的作用,而生活方式起着60%的决定性作用,医疗也起着8%的作用。24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精辟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只是帮助本能的”,也就是说最好的医生其实就是自己关爱自己,而不是把健康交给医疗技术,医疗技术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因为自己呵护自己,平时注意养生就占了60%,而医疗技术花费巨资才占8%。所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最好的处方是知识,最好的药物是时间。他还进一步指出利用自然力预防疾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重要性。他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也就是说人类应当热爱自然、顺应自然、亲近自然,而不是远离它、对抗它。这就是生命和健康的本源。因此人类应当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才能保护全人类的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起源于少年,根植于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中)老年。临床上的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并非突发,而是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理过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唯有从生活方式抓起,从小时候抓起,从疾病的上游抓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疾病,才是“上医治未病”、“四两拨千斤”的上策。胡大一教授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最好的支架,最先进的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技术都不能替代预防的作用。”他还强调说:“所以对这样的疾病,无论怎样强调预防都不为过。”
最好的治疗是预防—— 预防使发病率减半、死亡减半
预防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1992年前WHO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如果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600万人的死亡。”这个效果要远远超过任何医疗措施和任何高科技,而且节省巨额开支。他进一步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并大力呼吁人们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他的振聋发聩的讲话被誉为警世名言。
199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采用医疗技术,要使美国人均寿命延长一年就需要数百亿至上千亿美元。而如果采用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预防,那么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使慢性病发病率总体上下降一半,人均寿命延长10年,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我国九五重点攻关研究声明:在社区人群防治中,一元的预防投入可以节省医疗费8.59元。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非仅仅为了节约医药费,主要在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实践医院的根本目的:“健康促进,预防疾病”和健康的崇高目标:60岁以前没有病,健健康康离退休,80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自己少受累,儿女少受罪,节省医疗费,造福全社会,何乐而不为?
预防还能为生命添彩,使生命走向自然凋亡而不是病理死亡。自然凋亡是:生如春花绚烂,走如秋叶静美,无病无痛、无疾而终,平安百岁,快乐轻松。病理死亡是:中年得病,肉体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人财两空。据美国社会福利局报告: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而医疗技术手段,则只能减少10%的过早死亡,而且价格昂贵。
三座桥梁四大基石
那么,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1992年WHO维多利亚健康宣言提出了架设三座桥梁:在科学与政府决策之间;在知识与行为改变之间;在专家与社区人群之间。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很大差异,需要立足国情,结合实际,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使复杂的医学知识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健康教育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变成千百万群众自觉的健康“知、信、行”。
合理膳食:不偏食、不贪食;不刻意,不随意。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七八分饱,营养正好。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适量运动三五七,戒烟限酒五一五,心理平衡一面镜子三个三。一面镜子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要永怀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只要心中充满阳光,看到的世界就会一片阳光,前途也是一片阳光,相反也是一样。“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对百岁老人和英年早逝的调查表明:前者主要是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脾气好,心态平和是第一条,其次是爱运动、不偏食、不贪食。而英年早逝者是“三少”和“三超”:“三少”是健康知识少、信念少、保健行为更少。“三超”是工作量大,超载;压力过大,超速;睡眠过少,超累。三超使健康扭曲。
如果要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健康生活方式,那就是:做四君子,喝八珍汤,吃八宝饭,爬清平山。
做四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什么呢?因为“君子量大,小人气大;君子不争,小人不让;君子和气,小人斗气;君子助人,小人伤人。”君子信念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比获得更快乐。
养心八珍汤,是传统中医名方,由八味中药组成:慈爱心一片,好肚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将此八味药放宽心锅内炒,文火慢炒,不焦不躁,再放进公平钵内研,精磨细研,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成菩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使人心灵净化,人格升华。心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样明澈,身如“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宁静。
美国心脏学会奠基人、心脏病学之父保罗·怀特博士曾引用谚语说过:“No Hurry,No Worry,No Hyper-tension。”即“没有着急,没有烦恼,就没有高血压。”当前社会,红尘滚滚,纷纷扰扰,人们急功近利,心情浮躁。社会阴虚阳亢,使人体交感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兴奋,因此具有潜阳作用的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和ARB对高血压和阴虚阳亢心态有很好疗效,但多偏向治标,而养心八珍汤则标本兼治,治本为主。
“八宝饭”是指: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养心八珍汤,强体八段锦,米寿八十八,茶龄百零八。
“清平山”是指“三个清”、“三个平”及“三座山”。
“三个清”是指清淡饮食、清洁居室、清静心智。
“三个平”是指平常饭菜,一荤一素一菇,燕麦瓜果豆腐;平和心态,不争不恼不怒,爱心宽容大度;平均身材,不胖不瘦不堵,天天早晚走路。
“三座山”是指想想井岗山,看看普陀山,去去八宝山。
以上这些,更具有标本兼治的功效。
从生活方式入手,则生活方式文明,生命之树长青。健康是节约,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责任,健康是金子。播种健康,收获幸福;珍爱生命,收获和谐。老子说:“大道至简,大医至爱,适者有寿,仁者无敌。”
健康不在别处,就在自己手中。健康方法无数,关键是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