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995|回复: 25

[经部] 礼记20卷 (漢)郑玄注 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9 07: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愛如生數據

【书  名】礼记(二十卷)
【作  者】(漢)郑玄注
【版  本】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
【格  式】PDF
【清晰度】清晰
【大  小】60MB
【书  影】如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9-23 08: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时才能有权限呀?
发表于 2009-7-8 07: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权限下载了呵呵
发表于 2009-3-24 21: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渊羡鱼
发表于 2009-3-5 15: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上兄長真是幸福,家藏豐富,令人羨慕
发表于 2008-8-6 22: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感谢爱如生论坛

我自幼喜好阅读古籍,因为我的祖父是个旧式的私塾先生,留下了几百本线装古籍。但其中多是八股应试文本之类的书,以及一些中医书。对于心仪已久的四部经典,还是在爱如生论坛里才逐渐阅读到的。我现在的电脑几个硬盘中下载的善本古籍大都是爱如生论坛上下载的。每天一打开电脑,我总是习惯性地最先流览一下爱如生论坛,看是否有新书出现。同时,对已下载过,并阅读过的书籍的优劣,也会作些品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爱如生论坛,是它让我得以欣赏到这么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籍善本图书,大开了眼界,也增长了不少知识。我在我的博客中还专文介绍过爱如生论坛。以后,我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已下载的文本上,并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希望到时可以放到研读区与大家一起交流。
发表于 2008-8-6 2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溪德裕堂 于 2008-8-6 20:20 发表
此前我曾热切盼望《礼记二十卷》放到免费区去,但即使放到了免费区,我还得凑够了1000分积分,达到4级才能下载它,不知道何时才能一睹为快。但今天,我在国学龙腾的纳米盘中发现:爱如生论坛的“宋元珍本”类别里的几种阅读权限 ...


其实论坛一直在摸索,希望从一个单纯的古籍集散中心,转变成浓郁学术氛围的交流平台,这也是研读区设置的目的。通过讨论,不但增加了积分和金币,还能从中汲取知识。可惜设立以来一直应者寥寥。

就算把特别数据全部免费,相信很多人还是下完以后拍拍屁股走人,论坛的人气也不过是多了些挂机下载的人罢了。

付出总会有收获,我相信你在补充书籍信息的同时,也学到不少东西吧。所以积分和金币不是简单的限制而已。
发表于 2008-8-6 2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前我曾热切盼望《礼记二十卷》放到免费区去,但即使放到了免费区,我还得凑够了1000分积分,达到4级才能下载它,不知道何时才能一睹为快。但今天,我在国学龙腾的纳米盘中发现:爱如生论坛的“宋元珍本”类别里的几种阅读权限在4级的图书:《礼记二十卷》、《集韵十卷》、《尚书正义二十卷》、《书集传六卷》、《周礼十二卷》等都可以通过纳米机器人免费下载。这真让我喜出望外!同时又觉得:此地束之高阁,视为秘笈的“珍本”,在彼处却是予取予求的“大路货”,真让人大跌眼镜!我想:网络资源不能靠设置障碍来限制使用,而是要通过质量来吸引读者,凝聚人气。
发表于 2008-5-15 14: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切企盼此贴中的《礼记二十卷》及《礼记释文》放入免费版中。尤其是《礼记释文》堪称国宝级古籍。
发表于 2008-4-2 17: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上篇

郑玄的生平事迹

一、家世与童年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

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 7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郑玄的家世本来比较显赫。其远祖名叫郑国,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后世封为朐(qu渠)山侯。郑玄的八世祖郑崇,字子游。为高密大族,西汉哀帝时官至尚书仆射,《汉书》中有传。郑崇为人刚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与宦官、幸臣董贤等作斗争,后来佞臣诬陷,惨死狱中。

到了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了,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 郑玄自幼无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书数者也赶不上他。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 “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终日沉湎于书卷中,孜孜以求。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十一二岁的时候,他曾随母亲到外祖家做客,当时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着华美,打扮得焕然一新,一个个言语清爽,夸夸其谈,显得很有地位和派头。唯独郑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学都赶不上人家。其母见状,感到面上无光,便暗地督促他出头露面,显露点才华,表现点阔绰和神气。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 “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引文见《太平广记》卷215引《玄别传》)。

郑玄16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当时朝廷的统治者相信灾异、符瑞之说,把各种自然灾害视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而把自然界罕见的一些现象,如禾生双穗、珍禽异兽出现等,看作上天对人们的奖励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为了证明统治者的行为符合天意,朝廷便鼓励地方官府将“符瑞”逐级上报,借以神化和歌颂封建统治,麻痹人民。但当时的吏治已经坏透了,州、县官吏大都是白囗,写文章也难以象个样子。这一年民间有人献瑞,不同的两棵秧长到一起结了一个瓜,称为“嘉瓜”;一枝禾稻结了两个稻穗,谓之“嘉禾”。县里要讨好上级,就将“符瑞”的情况写成公文并加上颂辞上报,无奈官吏鄙陋无文,写的东西实在拿不出手,只好请神童郑玄来改写。郑玄写好了公文,又写两篇颂辞,倍受县吏的赏识。郡守认为郑玄是少有的奇才,不愧神童之名,后来亲自为他主持了冠礼(男子20岁时为表示成年而举行的加冠典礼)。

郑玄对术数之学的研究也很有心得,成名很早。据《玄别传》记载,郑玄17岁时,有一天正在家读书,忽见刮起了大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术来推算,预测到某日、某时、某地将要发生火灾。于是,他立即到县府去报告,让政府早做准备。到了某日某时,某地果然发生了火灾,但由于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这件事不胜而走,郑玄又被当地视为“异人”。

二、不乐为史 折节向学

伴随着知识和学问的增长,郑玄步入了青年时代。他虽然立志于潜心钻研经学,并已具有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但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已没有条件继续专门攻读了,父母兄弟迫于生计问题,也都不允许他再不事产业而长年读书了。在18岁那年,他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汉代地方政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县以下设乡、亭、里、什、伍等,一般是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啬夫是乡一级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等事。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郑玄勤勤恳恳,十分认真,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大约相当于副乡长的职位。

虽然上司器重,乡亲拥护,但郑玄却不安于乡吏的工作,不愿为吏以谋生,而一心向往研究学术。因此,他在做乡吏的同时,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习,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而到学校中向先生请教各种学术问题。他的父亲对此极为反对,并一再督责和训斥他。但父、兄的反对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到21岁时,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成了一位满腹才学的年轻学者了。

当时有一位名士名叫杜密,和大胆反对宦官的“天下名士”李膺齐名,并称为 “李杜”。杜密升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县巡视时见到郑玄,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升调到郡里为吏录,使他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此,郑玄便结束了他的乡吏生涯。 到了北海郡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受业。他的老师名叫第五元先(第五是复性),是当时京兆平陵(今陕西长安)的大姓,曾任兖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经学博士。郑玄从师第五元先,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其中《京氏易》是西汉京房写的,《公羊春秋》是战国公羊高传述、西汉初成书的,这两部书都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三统历》是西汉刘歆写的历法,《九章算术》则传说是西周周公著的,这两部书都属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

此后10年左右,皆为郑玄折节求学的时代。

他师事第五元先后,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相当于今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过去了。 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他的学问在山东(指的山以东,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

三、壮年去国 游学关西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学无止境,越学反越觉得知识不够用。当他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故国,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这一年,郑玄是33岁。 马融是扶风茂陵(今属陕西兴平)人,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分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50人以上。

其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高材生转相授业。郑玄投学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古代一种天文学)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郑它当场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马融对卢植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呀!”自此以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四、党锢之祸与隐修经业

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郑玄已经40多岁了,这时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于是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东莱在今山东即墨县东南不其城南山下,环境十分优美,山上有古井不竭,井边生有一种细而长的草,和薤一样一尺多长,很有韧性,时人称之为书带草,又叫康成书带。郑玄与弟子们隐居于此,过着清贫而安谧的生活。

本来,像郑玄这样学问好名声大的经师,是会被推荐或征召入朝为官的,他本人也未尝不是这样打算的。但谁知正在此时,却发生了“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是东汉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外戚两派长期斗争的产物。

外戚当权,即杀戮和罢免一大批宦官,而提拔重用他们的同党;反之,宦官掌权,则大杀外戚集团,罢免和压制外党。

桓帝时,一批比较正直的士家豪族和“名士”出身的封建官僚,联合3万多大学生,一起反对宦官集团。宦官则控制了桓帝,捏造罪状进行反击,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陈实、杜密等200余人,并对逃亡者悬赏追捕。这就是发生于延熹九年(166年)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后来,由于外戚集团的支持,桓帝下令开赦李膺等200人。不久,外戚与党人联合起来计议诛杀宦官,泄秘后反被宦官先发制人,阴谋陷害,将李膺、杜密等200余人一并下狱处死。之后,又在全国各地陆续逮捕“党人”。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这就是所谓第二次党锢之祸。所谓“党锢”,也就是视为党人而予以禁锢,绝其仕进之路,永远不许为官。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又曾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171年)和同郡孙嵩等40余人俱被禁锢。

这一年,郑玄才45岁。

郑玄被禁锢后,绝了仕进之路,使杜门不出,隐修经业,集中全部精力来进行遍注群经的工作。郑学的主要成就,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分。秦始皇焚书后,汉代有一些老儒生凭记忆背诵出来一些经文,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即今文)记录并整理出来,叫做“今文经”。

西汉成、哀之世,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了一部用古籀文字书写的《春秋左氏传》,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礼》、《古文尚书》,和当时尚未立于学官的《毛诗》,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研习今文经的,叫今文学派,修读古文经的,叫古文学派。

今古文经不仅经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说和观点差异甚大。两派各按自己的观点注经立说和收徒讲学,渐成水火不相容之势,发展到相互指责、论辩,相攻如仇。后来,古文经也被立于学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两派的斗争更加经常和激烈了。到东汉时,今古文经并行,古文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郑玄进入经学界,正是处于今古文学派激烈斗争的形势之下。

今古文经学派的相互攻击,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进步意义,虽然两派都各自有一些长处。经学讲究“师法”和“家法”: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叫做师法;同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又各自为家,故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一家之言。所以,师法是追溯渊源的,家法是对师说的引伸与发展。如此“疏不破注”,叠床架屋,致使一经就有数家,一家又有若干说,各讲各的一套,谬误百出,使后学者不知所从。繁琐、支离、教条,成了经学的突出弊病。 郑玄起初从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属于今文经学派的。后来他又跟张恭祖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这是属于古文经学派的。

可见他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学多师,兼收并蓄。他在马融门下受业多年,而马融乃是古文经学大师,总的看,他是倾向于古文经学一边的。但是,郑玄并不遵守当时经学中师法、家法那一套,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遍注古文经,注中并不专用古文经学家的释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个文经学家的解释。即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在受禁锢的14年中,郑玄遍注群经。郑注出现以后,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便逐渐不再为人们所信了。他在当时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

人们转而崇尚郑学,使之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例如,郑玄所注的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而今文经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郑注《古文尚书》流传,而今文经的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郑玄笺注了古文经的《毛诗》,而今文经的齐、鲁、韩三家的《诗》也就不显了。郑学的出现,使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它使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皮锡瑞语,见《经学历史》)。

本期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当时有位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名叫何休,他用17年的时间写成了《公羊春秋解诂》一书,对《公羊》一书的内容多所发明。从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文中可见,他认为《春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象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

郑玄乃针对他的观点,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驳斥之。他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点,《公羊》并非十全十美。何休读了郑玄的文章,也带着叹服的口气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意思是说郑玄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说法来驳倒他的立论。由于郑玄对何休的批驳十分有力,使经师和学者们十分惊服。据说当时京师之人称何休为“学海”,而称郑玄为“经神”,郑的声望远超过何。当时求学者不远千里投到郑玄门下者甚众,他的徒党通于天下。

总之,郑玄从45岁被禁锢,到了58岁(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才蒙赦令,前后长达14年。在此期间,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

五、守节不仕与隐居授徒

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了平息地主阶级内部的纷争,以一致镇压农民起义,乃大赦党人,这时郑玄已58岁了,才获得自由。 郑玄曾先后游学十几年,走遍了各地,连大经师马融都自叹不如,成了全国著名的经学大师。他著述丰赡,又弟子众多,在当时是有相当大声望的。解除党禁后,朝廷当政者对郑玄的大名已早有所闻,于是争相聘请他人朝担任要职。但郑玄求名而不求官,羞与外戚闭寺为伍,绝不愿涉足仕途,乃屡拒征辟,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的学术工作。 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执掌朝廷权柄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征辟郑玄人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郑玄为保其名士节操,拒不穿朝眼,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相见。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就逃走了。

灵帝中平四年(187年),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但他都借故婉言谢绝了。第二年,郑玄与荀爽、申屠蟠、襄楷、韩融、陈纪等14人并被征为博士,他因父丧而未去。后将军袁隗表举郑玄为侍中,他仍以居丧为理由而拒绝出仕。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不久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迁都于长安。这时,公卿们又举郑玄为赵王乾之相,但因战乱道路不通,仍没有受召。 郑玄屡拒征辟,其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抵是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河内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盛。

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绍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为北中国最大的割据势力。一次他大宴宾客,郑玄应邀出席,在席上对一些所谓“豪俊”的提问进行了一一的答对,语惊四座,使宾客无不折服。袁绍乃举郑玄为茂才,并表请郑玄为左中郎将,但郑玄却毫不为之所动,一一予以婉拒。

献帝建安三年(198年),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给安车一乘,所过郡县长吏送迎。郑玄在家拜受后,便乘安车至许昌,但马上又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他虽然并未到任就职,但已经拜受此命,故世人称他为郑司农。

总的看,郑玄解禁后被州辟、举贤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车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也都没有就职。有汉末黑暗的社会情况下,郑玄有意保持其名士的清节,不肯与他所鄙视的那些外戚、宦官及唯名利是图的假名士们为伍,而一心在学术上发挥自己的才智。以布衣而雄视世人,不愧为真名士。

六、颠沛流离的晚年生活

郑玄不受征召,最初是领着学生们隐居在不其城南山里,进行注经和讲学活动。由于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来终至粮食断绝,无法维持下去了,只好与学生们痛哭一场,分手各奔前程了。

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在高密也待不下去了,便逃到徐州避乱。徐州牧陶谦曾大破黄巾军,境内比较安定,他听得郑玄到来,极为欢迎,以师友之礼相接待。郑玄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很少出头露面,仍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孝经》。

郑玄在徐州住了五六年,当时孔融为北海相,对郑玄特别尊崇,他一面为郑玄修葺故居庭院,一面再三派人敦请郑玄回郡。建安元年(196年),郑玄便从徐州返回高密。据《后汉书》本传记载,郑玄在回高密的路上曾遇到大批黄巾军,但他们却对郑玄十分尊重:“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黄巾军尊重士人,这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而郑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在颠沛流离中非礼不动,也是他能够获得黄巾军尊重的原因。据《后汉纪·献纪》,高密一县,竟未受黄巾抄掠,郑玄以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保护了乡梓。

回到高密后,孔融待之甚厚,告诉手下僚属称之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这样,郑玄在70岁时算是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恬,他老当益壮,仍终日精研经典,博稽六艺,并时常睹览秘书纬术。可就在这一年,他竟又惨遭人伦大变,经受了老年丧子之痛。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益恩,23岁时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

这一年春夏之间,袁绍之子袁谭率黄巾降兵攻北海,围孔融于都昌(今山东昌邑),情势万分紧急。益忍受父命率家兵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时年仅27岁。益恩死后,生有遗腹子,郑玄因其手文与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献帝建安五年(200年),郑玄已经74岁了,饱经沧桑,身体常觉不适。这年春天,他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巴。”(《后汉书》本传)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即龙年,而来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旧说龙、蛇之年对圣贤不利。所以他醒来后很不高兴,认为自己当不久于人世了。这一年,袁绍与曹操的大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会战。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叫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病势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病重和临危之时,他还在注释《周易》。

郑玄死时正处于大战乱之际,所以葬礼从简,但自郡守以下的官员和受业弟子也有一千多人缞绖(披麻戴孝)送葬。最初葬于剧东(今山东益都境内),后又归葬于高密县西北50里刘宗山下的厉阜。现在此地仍存有唐代墓碑和郑玄祠庙,距此不远,则是孔融当年给他立的“郑公乡”。

郑玄的学生们十分景仰这位老师,为了纪念恩师的教诲,他们像孔门弟子为纪念孔子而编辑《论语》一样,也把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共有8篇。 总括郑玄的一生,是为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而鞠躬尽瘁的一生,是献身学术与教育的一生,他身上集中了正派知识分子不慕权势、死守善道、忧民敬业等众多传统美德。

下篇

郑玄的学术成就

一、承先启后的伟大经学家

我国两汉时期,经学最为昌盛。西汉时今文经学盛行,当时立于学官的五经十四博士,全是今文经学。西汉末年古文经学逐渐兴起,东汉则是古文经学兴起、抗争,直至超过今文经学的时期。郑玄以古文经学为生,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一,而形成郑学。郑学盛行,是经学史上承先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郑玄以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后汉书·郑玄传》说: 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凡百余万言。 事实上,郑玄遍注群经,远远不止这些,这里仅列举了主要部分。据清儒郑珍考证统计,郑玄的著述共约有60种之多。郑玄在《戒子益恩书》中说,他致力于经学,是为了“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即是说,他的目的在于阐述儒家思想,使之发扬光大。历史地看,郑玄注经的成就是相当高的,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后汉书》本传总结郑玄的经学成就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郑玄最大的功绩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汉代《礼经》只凭师授而无注解,马融也只注了《丧服》经、传,“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来的,但却是从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礼记》49篇的选辑本得以独立成书,也始自郑玄。

“三礼”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渊薮,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献,但其中很多记载我们是很难直接由原文中弄清楚的,所以郑注是不可或缺的。

郑注在帮助我们弄明白“三礼”的内容方面,以及在订正经文的错谬方面,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而且郑玄在解释经文时,又补充了许多经文之外的材料,大大丰富了文献的内容。这些材料在当时肯定是有文献或师说可据的,而今已大多亡佚,有赖郑注而得保存其若干,这也是郑注的一件大功劳。
发表于 2008-4-2 17: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


篇章

曲礼
檀弓
王制
月令
曾子问
文王世子
礼运
礼器
郊特牲
内则
玉藻
明堂位
丧服小记
大传
少仪
学记
乐记
杂记
丧大记
丧服大记
祭法
祭义
祭统
经解
哀公问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坊记
中庸
表记
缁衣
奔丧
问丧
服问
间传
三年问
深衣
投壶
儒行
大学
冠义
昏义
乡饮酒义
射义
燕义
聘义
丧服四制
发表于 2007-10-12 21: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本《禮記》不錯!請問一齋賢弟你手中或愛如生官方還有比這更古的《禮記》本子了嗎?說句笑話:鄙這叫得寸進尺!其實這個版本的就咱那父兄或前賢都有見不到的,只有可能聽說過有此古版本的書而已

         多謝賢弟上傳好書      

            多說一句:這本書是鄙所有曾見過的《經》類宋版書中最好的一本了!!!

            宋儒黃東發謂此書:“人間星鳳”!當矣!!!    黃氏言見《楹書隅錄》引。

        鄙暫補配一本
    禮記釋文四卷 宋淳熙中撫州公使庫刊開禧咸淳間脩本PDF格式四冊[43.3M  申明:蘭園居士之言可從!此書實際當爲明福建嘉靖精校本!!!]
    傅增湘舊藏本,有曹元忠跋,《藏園群書經眼錄》著錄。
  
    每半葉十行,每行大小相間十九二十字不等,四周雙邊白口,版心上魚尾上記字數下魚尾下記葉數及刻工周忠思賢等姓名,中刊記音為書名並記刊書年歲。
來源: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3670&extra=page%3D1鄙填加制作簡單書簽後上傳!

     在下盼早日能讓撫州公使庫刻本《禮記》及《釋文》成合璧 事實上,原來兩書就是在一起的嗎  
      
      近日讀蘭園居士的文章:日本製作所謂“南宋淳熙刊本”《禮記釋文》辨(修改稿)


          知鄙上說所傳之書有誤 爲避免他人誤從聽信,特此聲明!!!並以此向蘭園先生致敬:handshake

        蠢人我一直以爲所謂此“宋淳熙间刻,开禧咸淳间修”爲真“宋版”貨呢:Q

         此亦更可間接證明嘉靖本校刻的確比較精良,這東西早在清中葉就已公認爲善本之論不虛。上世紀時,還確真有專門收集這種嘉靖刊本的 而詞曲家吳梅自題書齋爲“百嘉室”,藏書家鄧邦述自題書齋名爲“百嘉齋”,都是以願收集這種百部嘉靖本充自已的書齋的!所謂無“宋版”而“退求其次”者是也

          叩求網上諸師友幫忙弄幾張現藏國圖的原楊氏海源閣故物《禮記釋文》讓咱開眼呢

          如有那位師友能把此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禮記釋文》電子版書上傳本網!讓咱開眼!弟認願高分奉贈還得加一叩首謝字:handshake


           在下把《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關於此《禮記釋文》頁附貼於後,方便網上師友一覽!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3-31 06:2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7-10-13 14: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齋賢弟您好:

       請您速與愛如生官方聯系,幫兄問明此《書》來歷!愚兄以爲此書中多處小簽並題跋簽識等皆爲元金履祥所留。鄙先貼一圖版弟見後就知。傅增湘於1931年3月13日在天津鹽業銀行看到了原海源閣所藏的這部《禮記》。稱此本“爲撫州原刊,無補版,初印精善。紙厚韌,墨色濃鬱。行間眉端墨書,爲宋人手迹,至可寶也。”愚兄今閱此電子書,發現傅增湘說皆對!但可能傅氏沒有見到愚兄所貼的此圖版,說墨書爲宋人手迹,不至確。當爲宋末元初金老先生所爲!!!如愚兄所言爲事實,此書價值當更高。謝謝麻煩賢弟。愚兄頓首上。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7-10-13 14:1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7-10-13 14: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履祥生於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死於元成宗大德七年(1232-1303)。字吉父,號次農,學者稱爲仁山先生。兰溪純孝鄉(今屬浙江黄店镇一带)桐山後金村人。王柏弟子。幼而聰睿,稍授之書,即能記誦。及長,更自策勵。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歷之書,無不深入探究。
      
        20岁以后後,专事研究理學。理學亦称道學,是以儒家學說爲主,吸收老莊、佛、道諸家思想而形成的儒家哲學思想,是宋元明清四朝的官方哲學。繼吕祖謙後,金履祥同何基、王柏、許謙一道,坚持和發展“浙東學派”,它是宋代理學的一个重要分支。金履祥是“浙东學派”的中坚。何基曾受業于黄干,而後者是朱熹的嫡传弟子和女婿。“浙東學派”同程朱理学關系密切,但“浙东學派”畢竟受范浚影响甚深,他们提出“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更强調“敬行”,强調實用。比較程朱理學核心理論“存天理,滅人欲”的彻底的唯心主义,無疑是一个創新和進步,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雍正二年(1724),金履祥以及吕祖谦、何基、王柏、許謙同時以“大儒”的身份欽定从祀曲阜孔廟。中国歷代从祀孔廟的“大儒”總共73人,金履祥列東廡第22位。

      金履祥生當南宋晚期。其時,南宋小朝廷正处于風雨飄摇之中。國事已不可爲,金履祥于是絕意仕途。然而,忠誠和愛國之志,促使他不能不担當起國家興亡的重任。时元兵急攻襄樊,朝廷坐視而不敢救。金履祥直向朝廷進“牵制搗虚”之策,提出以重兵由海路直扑北京、河北,搗元兵老巢,則圍攻襄樊之師可以不戰而退。策中还詳細叙述海船艦隊所經的州縣郡邑,大洋港灣,難易遠近以及實施辦法。然而,南宋朝廷没有采納。後人爲了海運之利,曾照此路線圖復核,與實際情形咫尺不誤,無不佩服。

      宋亡,金履祥講學于嚴州釣臺書院,金華麗澤書院,蘭溪齊芳書院和重樂精舍。後又在蘭溪城内小天福山開設仁山書院講學。由于他學富五車,博通理學,造詣深邃而思維嚴密,加之訓迪後學,諄切不倦,因而四方學子紛至沓來。學者稱他爲“仁山先生”。元代翰林院待制柳貫,理學名家許謙,都是他的學生,两人均在《元史》列傳,後者還和先生一道從祀孔廟。

      履祥一生治學極爲嚴謹。他認爲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用“百家之說”,“不足以傳信”。于是,“一以《尚書》为主,下及《詩》、《禮》、《春秋》,旁采舊史諸子,表年系事,斷自唐堯以下,接于《通鑒》之前,勒为一書二十卷,名曰《通鑒前編》”,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其正義,並以之爲書院講學的教材以授門人。其餘著作還有《大學疏義》,《論語•孟子集注考證》,《尚書表注》等。

       元大德七年(1303),金履祥卒。元至正年间(1340-1368)賜謚文安。今桐山後金村有金履祥墓。市区雲山街道天福山建有金文安公祠,即仁山書院。此書院和祠爲明正德十年(1515)金华知府趙豫主持修建。書院成,《仁山文集》同时刻印行世。墓和祠至今保存完好。

        一齋賢弟:愚兄又找到兩個“履祥按”簽識,鄙再補貼此!!!

         又再發現一“履祥按”,補貼於此!

          第四個“履祥按”,再補貼於此,此書鄙又翻玩一遍結束!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7-10-14 11:4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7-10-22 14: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禮記釋文四卷 宋淳熙中撫州公使庫刊开禧咸淳间修本PDF格式[43.3M]

  

禮記釋文四卷 宋淳熙中撫州公使庫刊开禧咸淳间修本[43.3M]

  傅增湘舊藏本,有曹元忠跋,《藏園群書經眼錄》著錄。
  每半葉十行,每行大小相間十九二十字不等,四周雙邊白口,版心上魚尾上記字數下魚尾下記葉數及刻工周忠思賢等姓名,中刊記音為書名並記刊書年歲。

來源: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3670&extra=page%3D1
,有曹元忠跋,《藏園群書經眼錄》著錄。
  每半葉十行,每行大小相間十九二十字不等,四周雙邊白口,版心上魚尾上記字數下魚尾下記葉數及刻工周忠思賢等姓名,中刊記音為書名並記刊書年歲。

來源: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3670&extra=page%3D1

    龖案:據蘭園居士先生考證:曹元忠定此本為宋刻原本必為失誤,此本實為嘉慶十一年以“通志堂經解”裏的《禮記釋文》單行本為底本,仿時藏顧抱沖、顧千里処的《禮記鄭注》的款式刻的“四不像”版本。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06981&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5-16 11:2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05:29 , Processed in 0.08952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