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56|回复: 0

《蓬溪诗存》后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 14: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蓬溪诗存》后记


胡传淮


     蜀北蓬溪,环邑皆山,溪水潆洄,风土秀丽,民风淳厚,人文蔚起,代有明贤,被誉为“梓东邹鲁,文献名邦”。席书、张鹏翮位极人臣,扬历中外;张船山一代风流,名播国中。

     科举时代,蓬溪“士风淳茂科名盛”、“潜心著述之士,代不乏人”。清代《蓬溪县志》著录了历代蓬溪诗人的诗文集多达100余部。殊觉成就斐然,灿然可观,惜乎纸墨难藏,枣梨易失, 时移世易,耆旧凋零,水火兵燹,典籍散佚,按目求书,十不存一。倘不抓紧时间搜集抢救,任其湮没,实吾蓬文化不可弥补之损失。
     为了弘扬巴蜀文化,保存蓬溪乡邦文献,延续蓬溪文脉,填补新编《蓬溪县志》无《艺文志》之阙,提升蓬溪文化形象,进一步奠定蓬溪“文化立县”的基础,经蓬溪县政协主席会议审议,同意编选一本《蓬溪诗存》。
    经过多方征集寻访、各图书馆查阅、私人提供等方式,我们博采冥搜,将散佚在《二十四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蓬溪县志》、档案、族谱、信札、乡镇志、诗文集、寿序、行述等史志里和出土文物、石刻碑铭中的有关蓬溪诗词,沙里淘金般地汇集起来,虽不能说网罗齐备,但亦基本上可以体现蓬溪历代诗词的总体水平,至于沧海遗珠,则只有徒深慨叹了。
    全书所选诗词,上起唐代,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入选作者96家,诗词381首。作为巴蜀诗词的一个组成部分,蓬溪诗词独具特色。蓬山溪水的滋润,前辈乡贤的激励,传统文化的熏陶,敏感心灵的颖悟,铸就了吾蓬诗词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风格。本书展示了吾蓬诗词的时代风貌、地域特征和创作水平,对保存、弘扬巴蜀传统文化,对当今诗词创作的继承借鉴,均有一定作用。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我在编选过程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出现大的差错,以愧对前人与后人。现在,《蓬溪诗存》问世了,我希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并希望人们能够喜欢它。至于因资料漏缺及编选者水平造成的失误,则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从编选到付梓,得到了许多单位及个人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中共蓬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孝富同志在百忙中为本书题写书名,表明对蓬溪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对政协工作的支持;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四川大学历史系彭静中先生不顾年高体弱,审阅了书稿并赐序,为本书增色良多;射洪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罗刚锋先生提供了不少资料,丰富了本书内容;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2005年11月23日

                                                         【原载】《蓬溪诗存》,胡传淮编选,2005年出版

[ 本帖最后由 慕陶 于 2010-1-11 14:5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5-4-20 07:12 , Processed in 0.07878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