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170|回复: 16

[别史] 石匮书【明·张岱撰.抄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4 10: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明]张岱
【出版项】抄本
【完整性】完整无缺页
【便利度】无页码
【清晰度】清晰
【格式大小】DJVU.135M
【细部特征】220卷
【压缩卷数】18
【内容简介】张岱撰,二百二十卷。有本纪、志、世家、列传。该书开始撰写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自序道:“经十七年,明亡后,携副本屏迹深山,又十年而成书,五易其稿,九正其讹。”,脱稿后犹时加删改,“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缺勿书”,前后历五十年。〈志〉和〈列传〉有总论和附论,有“石匮书曰”为评论。《石匮书》因崇祯朝无〈实录〉和〈起居注〉,材料不全,止于天启。内容分:〈本纪〉、〈志〉、〈世家〉、〈列传〉;〈志〉有天文、地理、礼乐、科目、百官、河渠、刑名、兵革、马政、盐法、漕运、艺文诸目。〈列传〉下有循吏、独行、行人、儒林、文苑、妙艺、方技、隐逸、名宦、宦者、胜国遗臣、盗贼、兀良哈、朵颜三卫、朝贡各国。顺治年间浙江谷应泰提督浙江学政,编《明史纪事本末》,以五百金购买《石匮书》,宗子因家贫慨然予之。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多取材自此书。康熙初年,谷应泰编修《明史纪事本末》时,张岱参与其中,得以望见崇祯朝的大量史料,于是完成了记叙明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匮书后集》,分本纪、世家、列传。体例如《石匮书》,共六十三卷,附录一卷。
邵廷采将《石匮书》与谈迁国榷》并称:“明季稗史虽多,而心思漏脱,体裁未备,不过偶记闻见,罕有全书。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俱有本末。”邵廷采又说:“沉淫于有明一代纪传,名曰《石匮书》。以拟郑思肖之铁函心史也。至于兴废存亡之际,孤臣贞士之操,未尝不感慨流连陨涕,三致意也。”温瑞临《南疆逸史》亦称“两家体裁较他稗史独完具,而岱、迁于君臣朋友之间,天性笃至,其著书也征实覆核,不矜奇门,文以作者自居,故儒林尚之。”
由于作者明遗老的立场,所以本书较之后来的官修明史,保存了较多真实原始的史料,有于清初森严的文禁,此书一直没有被正式印刷过,只是以抄本形式存在,且范围极少,使得许多学者,都认为此书已经亡逸。现在还能找到全本,所以更值得珍惜。


[ 本帖最后由 yaosj06 于 2008-7-27 22:2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1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石匮书:

[ 本帖最后由 aikanshu 于 2008-2-24 11:1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3-6 20: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难得一见。
据台静农先生忆朱逖先先生藏有此书。
发表于 2008-3-12 10: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石匮书
作者清)张岱撰
其他作者:
ISBN号:
价格:RMB380000(套价)
发行地:上海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
页数:766页
开本:26cm
装帧形式:精装

张岱《石匮书》《石匮书后集》的史学成就

  内容提要:张岱不仅是小品文的大家,也是杰出的史学家。本文在研读《续修四库全书·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的基础上,从史德、史识、史才三个方面,客观充分地论述其史学成就。

   今年10月5日(农历八十廿五)是张岱诞辰410周年,特作此文以飨。

  关键词:存史实录文人修史

  关于张岱的史学成就,由于他的《石匮书》很少有人见到,《石匮书后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出版过,但年代已远,八十年代以后偶有研究文章,仅据《石匮书后集》立论,因而未能全面把握,显得深度不够,层次不高。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续修四库全书·石匮书》①,人们方能见到《石匮书》的全貌。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思想

  《石匮书》与谈迁的《国榷》、查继佐《罪惟录》一样,是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全书体例参照《史记》分本纪、表、志、世家、列传五部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石匮书》标明220卷,其中48卷至57卷系由《石匮书后集》窜入,与后重复,另在标卷上也有错误。经我仔细排比,《石匮书》应为本纪17卷,表6卷,志14卷,世家9卷,列传163卷,合计共计209卷。《石匮书后集》仅有本纪、世家、列传,标明63卷,缺第2卷(钱谦益、王铎列传),27卷(洪承畴、冯铨列传)、30卷(郑芝龙列传)、31卷(吴三桂列传)、43卷(张春列传)、44卷(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郑遵谦、陈万良、徐龙达、潘国绪、罗腾蛟、王祁、王翊、王兴列传)、54卷(张煌言列传)、55卷(甘辉列传窜入《石匮书》卷53,与朱曼如、蒋武烈、廖应登等合为1卷),实为55卷。前后集总共为264卷。

  张岱撰写《石匮书》经历了明亡前和明亡后两个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明亡前:根据《石匮书自序》:“余自崇祯戊辰,遂泚笔此书,十有七年而遂遭国变,携其副本,屏跡深山,又研究十年,而甫能成帙。”崇祯元年(1628)时年31岁,修史动机有二:家庭修史背景和史料的积累:“自幸吾太史有志,思附谈迁,遂使余小子何知,欲追班、彪。”②“余家自太仆公以下,留心三世,聚书极多。余小子苟不稍事纂述,则茂先家藏三十余乘,亦且蘯为冷烟,鞠为茂草矣。”③更主要的是为了纠正实录和私人记载的失实和阙误。“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个诬妄之世界。”④此话虽然有些过激,但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明代史学不振的原因。明朝实录严重失实,朝廷禁忌极多,“宋景濂撰《洪武实录》事皆改窜,罪在重修;姚广孝著《永乐全书》语欲隐微,恨多曲笔。后焦芳以佥壬秉轴,丘浚以奸险操觚。正德编年,杨廷和以掩非饰过;明伦大典,张孚敬以矫枉持偏。后至党附多人,以清流而共操月旦,因使力翻三案,以阉竖而自擅纂修。黑白既淆,虎观、石渠尚难取信;玄黄方起,麟经夏玉,不肯阙疑。博洽如王弇州,但誇门第;古鍊如郑端简,纯用墓铭。《续藏书》原非真本,《献征录》未是全书;《名山藏》有拔十得五之誉,《大政记》有挂一漏万之讥”。{5}谈迁在《国榷自序》也曾经说过同样的话:“泌阻{6}之憸险也而史;江陵⑦之严刻也而史;杨士贞{8}、董太简{9}之偏也而史,史之权不有所欹,则有所避。”此外,谈迁还痛切地批评统治者施行种种限制,封锁修史材料,“木天金匮之藏,每乘舆代兴,则词臣云集而从事。既奏竣,扃与之秘阁,即荐绅先生不得以一目剽。”朝廷禁绝外人接触实录等记载国家大事的资料,使著史者无所取材。任用皇帝亲近侍臣修史,编写出来的史书成为朝廷诏书的翻版。“明之史臣夥矣,大概备经筵侍从,既夺名山之咎,而前后有所编摩,俱奉尺一。其官如聚偶,其议如筑舍。”由于史臣丧失独立的思想,根本不能为后留下信史。

  明亡后,则以强烈的民族爱国感情投注于史著。国可灭,而史不可灭,要写一部真实反映明朝兴亡的历史,流传后世。这是甲申以后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的共同见识。明朝灭亡了,鲁王监国绍兴的政权垮台了,国破也使张岱失去了原有的土地、房屋和财产、奴仆,完全沦为城市贫民。“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輓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10}入清以后的三十余年,开始是颠沛流离异常贫困的生活,“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布衣蔬食,常至断炊”;恶劣的生活环境、苍凉的意绪,曾经几次逼得他想自杀,然而终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的信念,支持他苟活下来。他的这种隐衷,《石匮书·义人列传》的总论中曾有吐露:“然余之不死:非不能也,以死而为无益之死,故不死也。以死为无益而不死,则是不能死,而窃欲自附于能死之中;能不死,而更欲出不能死之上。千磨万难,备受熟尝。十五年后之程婴,更难于十五年前之公孙杵臼;至正(应为至元)二十五年之谢枋德,更难于至正(至元)二十九年之文天祥也。”张岱为了完成未竞的事业——《石匮书》的修撰,宁可象晋灵公时的程婴,南宋末年的谢枋德:含污忍垢,承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这与司马迁发愤著述《史记》的精神一样。顺治十一年(1654),经过“五易其稿,九正其讹”,史稿“上际洪武,下讫天启,后皆阙之”,{11}“以崇祯朝既无《实录》,又失《起居》;六朝奏章,闯贼之乱,尽化灰烬;草野私书,又非信史。是以迟迟以待定论。”{12}是为前编,将原名《明书》易为《石匮书》。“石匮”者,原意石制之柜,并盖三层,方广五尺;又兼山名,绍兴有石匮山,一名玉笥,以此比喻深藏名山秘而不宣之意也。

《石匮书》前编成稿后,“史学知己”的李砚斋给予很高评价:“当今史家,无逾陶庵”,“伯乐一顾,遂多索看之人。”{13}顺治十三年(1656)五月,谷应泰以户部郎中出任浙江提督学政,于西湖畔设“谷霖仓著书处”,邀集两浙名士,纂修《明史纪事本末》。张岱将《石匮书》提供给谷应泰编纂明史作为参考,而得以出入“谷霖仓著书处”,“广收十七年邸报,充栋汗牛。弟于其中簸扬淘汰,聊成本纪,并传崇祯朝名世诸臣,计有数十余卷。”{14}方能续写崇祯一朝史实,完成《石匮书后集》的初稿。请朋友周戬伯为之审阅校雠《石匮书》前后编。“弟盖以先帝鼎昇之时,遂为明亡之日,并不一字载及弘光,更无一言牵连昭代。兄可任意校雠,无庸疑虑也。”“吾兄朴茂长厚人也,言事讷讷,不易出诸口。而为弟较正《石匮书》,则善善恶恶,毫忽不爽,欲少曲一笔,断头不为,则兄又刚毅倔强人也。细观诸传,见吾兄笔削之妙,增一字,如点龙睛,删一字,如除荆棘。”{15}

  就在《百匮书》校雠定稿“祈著丹铅,以终厥役”之时,血腥的镇压和高压的文化政策接踵而至,时时扣击着张岱疲惫不堪的心扉。康熙元年(1662),魏耕、钱缵曾、潘廷聪、祁班孙等因“通海”罪被捕,不久,魏耕、钱缵曾等被杀害于杭州,祁班孙遣戍宁古塔。康熙二年庄廷鑨《明史》案发,张岱好友查继佐无端地牵连下狱,因此案而死者七十余人。康熙三年七月,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被捕,同年九月杀害于杭州。一连串白色恐怖的信号,迫使张岱预感到因私修明史随时都有被告发、被捕杀头的危险,于是不得不于康熙四年为自己预营“生圹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并仿效陶渊明、王绩、徐渭预先写下了《自为墓志铭》。张岱已经做好了与《石匮书》共存亡的准备,一旦牵连就以生命殉之,决不曲俯自己的民族气节,也要保护《石匮书》的安全。其营生圹于项王里之鸡头山,标举“伯鸾高士,塚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王里也。”{16}就是表明自己决不承认清朝,同时鼓励时人和后人不断奋起反抗,继绝世,砥励忠义精神,为“存明”“复明”而努力。

  张岱基于明朝晚年君主怠政、昏庸,大权旁落,党争迭兴,导致士风败坏、人格泯灭的政治现实,早在万历四十六年至崇祯年间,编撰了《古今义烈传》,其后,在《石匮书》的“循吏”、“独行”、“义人”和“胜国遗臣”等列传中,专门为王保保、蔡子英、陈友定、杨维桢等立传,“搃见我明珍重节义,不避雠仇”{17}。崇祯末年,“闯贼陷京师,百官报名投顺者四千余人,而捐躯者殉节,效子车之义者,不及三十余辈。博带峨冠,尽化为雉翎绿帽。辇下如此,遑问畿外!当官如此,遑问在籍乎!”{18}弘光朝四镇之一刘良佐,号称花马刘,与清勾结,投降清朝,说降黄得功,并与田雄获弘光献俘京师,张岱评曰:“我明受流贼之祸烈矣,吾谓受流(刘)将军之祸更烈于流贼。……花马之间谍不行,则黄闯之咽喉不断。国家大祸,无不以四镇酿成。而阙(厥)后四镇身死,数十万骄悍之兵,俱变为鞑靼。今四方受鞑兵之害者,犹是四镇之余孽也,其流毒可胜道哉!”{19}为此在《石匮书后集》的《死义诸臣列传》、《乙酉殉难列传》、《江南死义列传》、《丙戌殉难列传》、《江右死义列传:》、《两广死义列传》、《辛卯殉义列传》、《义人列传》等篇中,热情歌颂了敢谏善谏的忠臣和为抗清斗争献身的英雄。他赞赏品格端正廉洁而又讲究谏诤策略的李贤:“文达之初谏‘达官’,用急着,‘谏边防?用先着,颇不相入。及大拜之后,但用应着,用松着,用不着意之闲着,刚果之主自倒入其怀中而不疑焉。”{20}认为臣子谏诤的目的是要取得主人采纳,因此要讲究策略,使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对于那些“一往孤忠”的抗清英雄,张岱给予最热烈的歌颂: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清修《明史》仅用二十余字写之,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则作了上千字的有声有色的描写,其中写夏完淳“籍圣兆衙署,得完淳初表,连完淳并逮南都就讯,讯者曰:‘若年少,必为人所作。’完淳曰:‘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吾事已毕?且此事岂容代作?吾父殉国已二年,完淳速死,尚无以见父地下。’清置之法,时同难者皆跪刑,完淳挺立不屈,犹索纸笔与家人决,作绝命词,字迹不乱。”凸现了一个坚强不屈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少年反清英雄的形像。张岱主张“忠臣义士,多见于国破家亡之际,如敲石出火,一闪即灭,入主不急起收之,则火种绝矣!”{21}要求人主“急起收之”,自己则“急起记之”。他认为在民族危亡时刻,高扬正气,力斥势利,坚持气节,不屈不挠,抗争到底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因为“人畏虎,虎亦畏人,石压笋,笋能斜出,”其亦奈何我哉!{22}任何幻想与妥协都是不可取的。张岱在《石匮书》中审时度势,力倡“古今成败事,力到即为名。”{23}主张不以成败论英雄,鼓励人们为反抗清人,不必计较利害。

  幸而康熙六年亲政以后,集中精力铲除螯拜势力,接着镇压南明余部和吴三桂反清势力及收复台湾,白色恐怖活动有所收敛。康熙十八年,参予博学鸿词科考试而录取、身为翰林入史馆编修《明史》的毛奇龄,以同乡后辈致书张岱,乞求张岱将《石匮书》前后集送到山阴姜宸英家,让人抄录一部,供清廷撰修《明史》参考,条件是要改易“本朝称谓”,“则此后正可示人,无庸再秘,尤为朗快。”张岱是否照办和复信,未见资料可证,仅从康熙二十年(1681)五月,礼部下达公文,要求地方官将《石匮书》(傅维麟:《明史》卷首附《移取咨送读案牍》)等送到史馆的举措来看,张岱可能没有行动。而此次礼部的命令,地方官的严催,张岱可能不会拒绝将史稿提供清廷史馆参考:一者《石匮书》“并无一字载及弘光,更无一言牵连昭代”,张岱心里坦荡,无所畏惧;二者,撰修《明史》,保存国史,与张岱撰修明史的初衷并不相悖;再者,朝廷允许:以南明四王事迹附载崇祯之后,张岱方得以续补南明史事,成就今本《石匮书后集》。

(二)、实录直书的治史精神

  “秉笔直书”是中国史家所遵循的史学传统,“董狐精神”为中国史学开创了求实的记事原则,中国古代史学自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后,存实录、写信史便成为后世史家追求的目标,正如刘知几所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24}张岱作史秉承了史家求实、客观公正的史学传统,他曾说:“幸余不入仕版,既鲜思仇,不顾世情,复无忌讳,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阙勿书。”{25}自称修《石匮书》“心如止水秦铜,并不自立意见。故下笔描绘,妍媸自见。敢言刻画,亦就物肖形而已。”{26}为了“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他于顺治十年上三衢,入广信,采访明朝遗老,核实事迹;他“五易其稿,九正其讹”,聘请好友周戬伯与之校正;“稍有未核,宁阙勿书”,《石匮书后集》中,由于史料的缺乏,有目无文之传计有30人之多。

  《石匮书》竭力推崇开国之君朱元璋,赞扬:“汉高帝之功胜汤武,……我高皇帝之功胜舜禹;汉高帝之功一世功也,高皇帝之功,万世功也!”{27}开国之初,减轻百姓负担,免除各地田租,及时赈灾,停止或缓建皇宫内土木工程,严惩贪官,改革卫所制度,实行屯田,寓兵于农,重视学校教育,诏令全国设立府、州、县学等。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进一步完善乃父制订的各项制度,赞扬其“自燕邸至建康大小凡百余战,未尝不身冒矢石,即位之后,五出漠北,三下安南,近数千余里,几无王庭焉。当时不无苦其劳费,然后此二百年虏所以不敢大肆其凭陵者,岂非文皇之遗烈哉!”{28}肯定朱棣开发、稳定北鄙之功。在此同时,张岱修史不以实录为主要依据,他深知实录因隐瞒或改窜造成失实,为此多方采摭资料,正实录之是非,郑重地写出事实的真相。张岱学习《史记》的“分叙法”,如卷67《傅友德列传》记载傅友德被迫自杀事,更使人怵目惊心。“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我辈当合纵连横。’太祖闻之,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不尽一蔬,太祖责友德不敬。且曰:‘召尔二子来。’友德出,卫士有传,太祖语曰:‘携其首至。’顷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惊曰:‘何遽,尔忍人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地。王弼亦自尽。”传后评曰:“古大将创主之功业,得以令终者,代有几人哉!”对朱元璋大杀功臣提出批评。同时又在卷57《石匮书曰》:“高皇诏人直言,而每多愎谏,其颔下逆鳞,撄之者立靡。而李仕鲁辈言不忌讳,必中其隐,何其闵不畏死也耶!虽然帝王防口甚于防川,石压笋,笋能斜出,诸臣亦直行其意耳!太祖亦奈之何哉!”一箭双雕,既直写了朱元璋趁纳谏之名行愎谏之实,又赞扬了李仕鲁诸臣敢谏不畏死的精神。

  《明太祖实录》对于“靖难”重大政治事件讳莫如深。“靖难”指的是太祖朱元璋死后,嫡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推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争夺皇位的战争,做了皇帝,是为成祖。遂对建文朝主张削藩和抵抗他的官员大肆报复,撰写实录的明代史官自然不敢据实直书。关于建文帝的记载,太祖实录的第三次修改本,将建文年号代之以洪武纪年,并将这四年事情改为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的实录中,根本不承认建文这一朝的存在。王鸿绪《明史稿》,傅维麟《明书》及清朝修的《明史》对于“靖难”的记载,鉴于文字狱,往往隐瞒真实情况。而《石匮书》恢复了建文年号,不但把建文列入本纪,而且记事符合历史实际,纪中详尽地描述了建文削藩及燕王起兵的经过。称建文“性仁厚,孝友,异常人”,“参决机务多以宽大济严核”。称朱棣为“燕王”、“燕藩”。本纪后附有史彬仲的《致身录》,对于建文出亡也备一说。并在《逊国诸臣列传》《靖难死谏列传》通过赞颂“靖难”死节之臣突现朱棣的残忍。又在《开国死事列传》“石匮书曰”插进“文皇杀戮忠义,草简瓜蔓,村社为墟。”之语,予以谴责。

  张岱是一位忠于明王朝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史学家,对于直接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是仇视的,因而对他们不无偏见和污蔑;但张岱根据“事必求真,语必务确”的治史原则,有意识地把农民军与明军进行对比描写:“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此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29}明军的“唐通,白广恩,左良王辈,乳虎鹅鹰,弱肉强食,百姓遂有‘贼过如梳,兵过如篦’之语,故宁可见贼,不愿见兵也。”而李白成“众数十万号百万,驻匝南阳,分兵攻汝宁,陷之,所属州县,多望风纳款。城下,贼秋毫无犯,自成下令曰:‘杀一人者,如杀吾父;淫一女者,如淫吾母。’得良有司礼而用之,贪污吏及豪强富室,籍其家以赏军,人心大悦,风声所至,民无固志。……自成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贼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30}由此得出了农民军因受人民欢迎而胜利,明军因被人民反对而失败的结论。这正显示了张岱求实直书的治史原则,也彰显了张岱正确深沉的观察力,较少因袭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为自己的成见所蒙蔽,表现了卓越的史识。

张岱在明亡后,曾以满腔的希望和热情投入鲁王监国绍兴政权反清复明的活动,慷慨资助,可是鲁王政权目光短浅,热衷于党争,反而斥逐张岱,使得张岱心灰意冷。张岱怀着对南明诸王既同情又愤慨的态度,专门写了《明末五王世家》,之所以以“世家”对待,他认为崇祯之亡,不仅是明中央政权的垮台,也标志着明朝统治的结束;同时,当时清政权已入主中原,成为全国的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主导的情况下,南明诸王政权是偏隅一方的地方性政权,毕竟是明政权的延续和残余,仍然坚守一隅,抗击清军,故将五王事迹作为“世家”处理。不然,“成败之始末,迁播之方隅,羁縻之岁月,拥戴之臣工,则未之详也。”{31}张岱在《明末五王世家》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甲申北变之后,诸王迁播,但得居民拥戴,有一成一旅,便意得志满,不知其身为旦夕之人,亦只图身享旦夕之乐,东奔西走,暮楚朝秦:见一二文官便奉为周召,见一二武弁,便依作郭李。唐王粗知文墨,鲁王薄晓琴书,楚王但知痛哭。永历惟时奔逃。黄道周、瞿式耜,欲效文文山之连立二王,谁知赵氏一块肉,入手即臭腐糜烂。如此庸碌,欲与之图成,真万万不可得之数也。”尤其是对于拥有四镇雄兵的弘光政权,不到一年时间,便顷刻瓦解,作者深情地斥责道:“弘光痴于刘禅,淫过隋炀,更有马士英为之颠覆典型,阮大铖为之掀翻铁案,一年之内,贪财好杀,殢酒宣淫,诸凡亡国之事,真能集其大成。”这既反映了张岱对南明诸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爱憎复杂的感情,又表现了他肯定南明五王政权的合法性,和清官修的《明史》立场完全不同,以明遗民自居的坚定民族气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严肃、客观公正的治史原则。张岱从卷24至卷57整三十卷(不含有目无文之卷)的篇幅详尽展现了南明“拥戴之臣工”不屈不挠的反清斗争场景和英雄事迹。赞扬“凌駉乘高一呼,号召义旅,燕齐五十余城,仍复为明”,{32}“彝仲(夏允彝)、豫瞻(夏峒曾)父子死节,死当以良金写象,世世祀之矣。”{33}“余读三传(满之章、夏之旭、何光显),未尝不为之扼腕三叹也。”{34}对于辅佐永历的“瞿式耜世纡金紫,其平时立朝,卿贰材耳。及入粤之后,辅佐永历,拯溺救焚,大见材略,事虽无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之诸葛,又何加焉。”极力赞扬;对其遭遇“独恨少主轻狂,闻惊即走;出师之表方上,灵武之驾已驰。志欲补天而天如玑璇:鍊石在手,则亦奚益哉!”表示惋惜。对于那些借举义之名“以行吾机诈,此岂真起义哉?”{35}的马士英、阮大铖、方国安、郑遵谦之流的卑劣行径,作者则愤慨谴责:“马士英弄巧成拙,欲用大铖,反而为大铖所用。亡我宗社,肉其足食乎!大铖在先帝时,每思辨雪逆党,蓄毒未发,至北变后,遂若出柙之虎,咆哮无忌,及用间既成,超擢内院,国门一示,扫地尽矣!呜呼,操莽温懿,犹如修饰边幅,大铖一败至此,与彼偷牛剧贼,抑又何异哉!”{36}

  张岱的《石匮书》在“求实”、“直书”的同时,比谈迁的《国榷》、查继佐《罪惟录》高出一筹的地方,还在于他从历史事实出发,认真总结并揭示了明代灭亡的过程及原因。张岱认为明朝灭亡的迹象万历后期已经显露:“神宗(万历皇帝)冲年嗣位,英明果断,有江陵辅之,其治绩不减嘉隆,迨二十年后深居不出,百事丛挫,养成一骫骳之疾,又且贪呓无厌。矿税内使四出虐民,譬如养痈,特未溃耳。故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前后地裂山崩,人妖天变,史不胜书,盖我明之亡症,已见之万历末季矣!”{37}至光宗接位,“撤矿税,发内帑,起直言,勤召对,翻然就大寐之天下而使之觉,人且谓之一月之唐虞焉。臣工海甸,方思改头换面,以共济太平,乃竟以一月殂,而我明气数薄矣!”{38}至熹宗朝,明朝已衰亡到极点:“天启则病死在命门,精力既竭,疽发背,旋痈溃毒流,命与俱尽矣。烈宗虽扁鹊哉,其能起必死之症乎?”{39}“我明天下不亡之崇祯,而实亡之天启;不失之流贼,而实亡之(魏)忠贤。”{40}张岱认为明朝统治到了天启年间,已经病入膏盲,不可救药了,即使是神医国手,也难措手。崇祯与历代亡国之君不同,“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机无旷,即古之中兴君主,无以过之。”竭力想挽救危局;但他急躁蛮干,“刻于理财,”“骤于行法”,“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如用人一节,黑白屡变,捷如奕棋,“求之老成而不得,则用新进;求之科目而不得,则用荐举;求之词林而不得,则用外任;求之朝廷而不得,则用山林;求之荐绅而不得,则用妇寺;求之民俊而不得,则用宗室;求之资格而不得,则用特用;求之文科而不得,则用武举。愈出愈奇,愈趋愈下。”“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耳目之前,觉有一番变革;向后思之,乞无一用。”{41}如实、客观反映了崇祯朝十七年的统治状况,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张岱认为明朝灭亡除了崇祯本人的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党争误国。有明一代,党祸与国家衰亡相终始。远的不说,近的从万历后期产生的魏党(宦官势力)与东林党之间的党争,一直延续到明亡,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还未休止,南明小朝廷连半壁江山也保不住了,还要闹党争,直到统统完蛋。张岱痛心疾首地指出:“我明二百八十二年金瓯无阙之天下,平心论之,实实葬送于朋党诸君子之手。”{42}“烈矣哉,门户之祸国家也。我明之门户,日久日甚。万历之岁有门户科道,天启之岁有门户宦官,崇祯之岁有门户宰相,弘光之岁有门户天子。”{43}真是剀切之言。张岱冷眼旁观数十年,对朋党的研究尤为深刻,感情也尤为激烈。他认为“朋党诸君子,推其私心,只要官做,则又千方百计装点不要官做,故别其路曰门户,集其人曰‘线索’,传其书曰‘衣钵’,美其号曰‘声气’,窃其名曰‘道学’。非门户之人,廉者不廉,介者不介;是门户之人,贪者不贪,酷者不酷,奸者不奸,恶者不恶。”{44}张岱愤怒地斥骂魏忠贤:迫害忠良,“贱之如囚徒”,“轻之如狗 ”,“扑灭如蚊虻”的残酷罪行,切齿谴责魏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祸国殃民:“徒事贪淫,不思恢复,有韩侂胄之嗜欲,而无其志气;有意偷安,不能留恋,有贾似道之荒淫,而无其福德;自立城府,斥逐言官,有李林甫之蒙蔽,而无其智谋。”的罪行,{45}恨不得立斩奸佞,生祭弘光。张岱认为作为朋党之一的东林党,尽管以“声气”、“道学”相标榜,其实质仍是结党营私,以我划线,排斥异己,与魏党没有两样,为此,张岱也予以痛斥。当时有些“大老”,对于《石匮书》“不拥戴东林”颇有异议,张岱“心殊不服”,表示决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吾臂可断,决不敢徇私情也。”{46}态度之坚决凛然不可侵犯。认为作为一个史学家,如果对这种原则问题“一味模糊,不为分别”,则“其书可烧也。”{47}尤其是“今仍当东林败国亡家之后,流毒昭然,犹欲使作史者曲笔拗笔,仍欲拥戴东林,”{48}更使张岱痛心和寒心。张岱痛斥否定东林党,并不是站在某一党某一派的立场,也不是凭个人的感情,而是着眼于总结明王朝灭亡教训的基点上,是当时士流“拥戴东林”流毒很深的情势之下。由于对朋党深恶痛绝,攻之不遗余力,对东林党的评价不免带有偏激情绪。但张岱并没有把东林党人一概骂倒,而是采取具体分析,对东林党“首事”诸君子深表敬佩,称其“光明磊落,出处昭然”,“砥砺廉隅,维系风教”{49},痛惜杨涟左光斗等“除恶未尽,反受其害”的历史教训。这正显示了张岱远见卓识的史识,远比同时代和稍后的一些史家高明。

明代自万历以后,党争激烈,延续了七八十年,流播所及,文化艺术也深受其影响。明末文坛纷呈,或宗秦汉:推崇本朝王(世贞)李(攀龙);或宗唐宋,推尊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或宗公安三袁,或宗竟陵钟谭。互相评论,气氛热烈,这既是一种正常的竞争,促进了思想学术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但又夹杂着很深的门户之见和宗派情绪。张岱主张对各种流派采取分析态度,客观地权衡其成败得失。“王李自成为王李,钟谭自其为钟谭,今之作者亦自其为今之作者。何必骂?亦何必不骂?蚊呶蝇喧,竟成何益哉!”{50}骂一派,捧一派,不利于各派之间取长补短,推动整个学术和艺术的发展。

   其次是八股误国。张岱是八股科举的受害者,对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感受特别深刻,深感八股制度腐朽、摧残扼杀人才,“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严重贻误国家人才的选拔,“举子应试,原无大抱负,止以呫哔之学迎合主司。即有大经济、大学问之人,每科之中不无一二,而其余入彀之辈,非日暮穷途,奄奄待尽之辈,则书生文弱,少不更事之人。以之济世利民,安邦定国,则亦奚赖焉?”一针见血地指出明代统治者以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以镂刻学究之肝肠,亦用以消磨豪杰之志气者也。”统治者以坑害无数读书人开始。到头来却危害了国家:“高皇帝之误人犹小,其所以自误甚大矣!”为此破天荒地喊出:“八股一日不废,则天下一日犹不得太平也!”{51}可惜,张岱的这个主意,没人采取,中国废除八股科举整整晚了200多年。

  张岱虽不是军事家,但他从总结明亡经验教训出发,十分关注明末军事斗争形势和胜败的原因。《石匮书》的评论中多处提到。如:“我明论功,稍有不胜,则酷罚随之,……成功难,而获罪易,此介胄之士所以枕戈而叹也。我明之武功不振,卒致灭亡,岂不职是故哉!”{52}张岱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是要分析胜败的原因:“边塞之臣至我明屈抑极矣,将士身莅戎马,兵饷步伐无一事不受人掣肘,幸而胜则归功帷幄,不幸而败则斧锧随之。”{53}万历十八年(1590)明神宗朱翊钩接到陕西巡抚赵可怀奏报军情的奏疏,与申时行讨论时说:“近时督抚等官,平时把将官轻贱凌虐,牵制掣肘,不得展开,有事却才用他。且如今各边有些功劳,督抚官有升赏,都认做自己的功。及至失事,便推与将官及小武官,虚文搪塞。”这就说明当时边防的积弊,文臣出身的总督、巡抚不但凌虐武官,而且功劳据为己有,过错推给下级官吏。如此,岂有不败之理。为此,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一、在朝廷寻找靠山:“我朝勋业之臣,非有所主,即有所附,……如使上无所主,下无所附,虽功如于少保,勇如戚继光,皆不得上沾五等之爵?而他可知矣!……世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54}二、临时败逃或投降:“今之大将,身在战场,先将此头安顿在家,是以非败即逃。”{55}如此,深刻说明了明末军事失败的原因。

  (三)、严谨的编撰体例与娴熟的语言技巧

  《石匮书》在编写体例上继承了《史记》《汉书》等正史纪传体的记叙体例,但又有发展。《石匮书》共209卷,包括本纪、表、志、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其中志的设置,有《天文志》、《地理志》、《礼乐志》、《科目志》、《百官志》、《河渠志》、《刑名志》、《兵革志》、《钱刀志》、马政志》、《历法志》、《盐荚志》、《漕运志》、《艺文志》等,名目齐备,记载广泛,有俾实用,而且能够突出明代政治、经济制度上的特点。如《河渠志》中,张岱认为潘季驯的治黄理论“治黄在循故道,治漕河在沿旧制”值得称道:“循河故道束而湍之,使水疾沙刷无留行,而又近为缕隄,缕隄之外後为遥隄,使水益浅远,以不至旁决,盖嘉靖、隆(庆)万(历)之间,季驯四治河,河皆治。”明代南方经济发达,“陆之运费,海之运险,淮河为宜”,漕运便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故又单独列《漕运志》。张岱肯定“国家漕政易民运为转搬,易转搬为直达,今而备矣!”{56}又在《兵革志》中认为嘉靖年间裁革驿递,崇祯年间裁革墩军,导致“我明流寇之横,起于裁驿递,我明边陲之坏起于革墩军”,因为“墩军之逻迾边墙,探听风鹤,侦候烽火,以慎边兵,关系尚小;惟有墩军之住家于各墩也,与口虏最近,墩军畜牧,其鸡豚、酒、烙饼,以与口虏贸易,口虏多来饮食之。”“墩军有妇女,间与口虏私通”,为此消息十分灵通:有时也让口虏暗传假情报,让对方中计。有些大臣轻议节省,乃坏万里长城,导致明末军事失利。所有这些志的创立,都能抓住明代不同于其他各朝的特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在这点上,只有查继佐的《罪惟录》差可与之相比,王鸿绪的《明史稿》、傅维麟的《明书》和清官修《明史》则远逊于他。

在列传部分,既有本传,又充分利用了类传的形式,把许多人物,按其不同特点,分门别类的组织到各个类传中,如《循吏》、《独行》、《义人》、《儒林》、《文苑》、《妙艺》、《方技》、《隐逸》、《名医》、《宦者》、《开国死事》、《死国诸臣》、《靖难勋臣》、《郊阯死事》、《南巡死谏诸臣》、《门户》等等,分类很细,便于寻检,人们翻阅目录,便可一目了然。《石匮书后集》实为55卷,是为续《石匮书》而作,以纪传体形式记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人物列传既有本传,也有类传。在类传的组合方式上,因传主同时或同事或合或附,如《流寇死者列传》、《甲申死难列传》、《勋戚殉难列传》、《乡绅死义列传》、《乙酉殉难列传》、《江南死义列传》、《丙戌殉难列传》、《中原群盗列传》等等,既简易省笔墨,又不致漏载,可谓深得史法剪裁之妙,既反映了明末社会动荡,又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前后集成书虽相隔多年,其编写体例仍前后贯通,且后集在前集基础上又有发展。张岱还在本传和类传的前面或后面,往往写有总论或附论,通过这些评论,发表个人对有关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见识。而这些史论既反映了他的史学思想,同时又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表现了他在史著编纂上不仅具有卓越的史识,而且还有相当高超的史才。

  张岱《石匮书》和同时代的其他明史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文人修史。作为晚明的一位“绝代散文家”,以文章作手来写史,文笔优美自然。张岱的人物传记力求真实地再现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坚持以真人真事的描写原则,反对不顾事实,为尊者讳,为亲者讳,隐恶扬善,谀词虚美。“只求不失其本面、真面,笑啼之半面”,{57}刻划人物时,既讲究笔墨简练,又要细致入微,抓住人物本质的传神的细节,生动地描写人物性格的特征与精神面貌。他十分推崇《史记》笔法,“太史公其得意诸传,皆以无意得之,不苟袭一字,不轻下一笔,银钩铁勒,简练之手,出以生涩。至其论赞,则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毛,则睛中一画,墨汁斗许,亦安将所用之也。”{58}张岱的人物列传中,《文苑列传》《妙艺列传》写得最为成功。王世贞,张岱曾批评他“弇州高抬眼、阔开口、饱蘸笔,眼前腕下,实实有非我作史、更有谁作之见横据胸中,史遂不能果作,而传不能佳,是皆其能为史之一念有以误之也。”{59}但在列传中,通过三五件小事,真实再现了王世贞的生平事迹、道德文才:“兵部郎杨继盛论劾嵩下狱,世贞纳橐-;继盛妻讼夫冤,世贞为草疏;继盛弃西市,世贞往哭收敛之。”王世贞在青州任上擒盗,“山东诸公见其精严练事,发奸摘伏如神明,大加叹服,声闻京师。”父死狱论死,世贞与弟叩阙请代,日囚服跪道旁遮诸柄人;父死,隆庆元年赴阙讼冤,得复父官。后出任浙江参政,使吴兴三郡,得减漕粮15万。张居正与王世贞为同年友,欲引世贞,王世贞婉言拒绝。以上表现了王世贞傲岸刚正不屈的品质和性格。又称扬其“异才博学,横绝一时,所荟猎子、史、百氏,皆以意熔炼,翕然为一家,古今著述之富,亡踰也。其诗使事构体,……要归之元气坱北大海渟泓,中无短钉蹇促,馋刻深险之态。”称颂其“后生初学,得世贞一言品题,一面倾吐,则或希声传影,转相引重。”{60}肯定了他的才学和当时的影响。又如楚王护国将军华堞,字用章,乙酉南都失守后,间道奔杭谒见潞王,呈说守城之计,针对潞王顾虑,以利害多方面劝谏。当潞王始终不觉悟时,张岱通过华堞的言行:“出,叹曰:‘环观古事,有诸王以国奉人,而得长世者哉?有可为之势,顾自弃此国仇,何足与论事?’拂袖起裂冠带,掷地下,易缞麻,誓曰:‘不复中原,以此见先帝。’旁观者皆为涕泣,王果然降清。”{61}既凸现了华堞刚勇、机智和尽忠于朱明王朝的精神品格,也表现了潞王的软弱怕死,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作者未置一词褒贬,其倾向则已显于言外。如描写卢象昇为国捐躯,战死沙场,敌退后,军民在乱尸中找到他的遗体;“左颅后胸刀痕深寸许,身中四箭,凝血犹渍麻衣上。设祭哭,军民雨泣。”{62}仅用26字,英雄浴血奋战之形象及军民爱戴之情状跃然纸上。张岱非常重视广泛阅读古今图书,“每于正史,世纪之外,拾遗补阙,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63}如在《曹文昭贺人龙列传》中描写曹文昭之勇:“一日,贼据平凉山谷,数万余入,人莫敢近。文昭提兵从城外过,如翰于城谯设酒款文昭曰:‘贼遍山谷,意在平凉,将军可坐视不救乎?’文昭掀髯畅饮,尽酒一斗许,酌一卮于席末曰:‘我杀贼归,饮此酒当未寒。’乃马上呼麾下士,直冲而上。但闻妇女儿稚号泣,声震山谷,血光射天,烈日惨淡。贼奔溃,追逐三十里而返。到城谯下马,浴血而立,乃解甲取水盥涤,坐席复饮,卮中酒果未寒也。”{64}这里明显借鉴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温酒斩华雄”的笔法,烘托了曹文昭之勇武。又如写陶仰用骁勇善战,当大敌坚不可动,张岱弓用了军中呼为“铁篱笆”{65}的绰号称之,确实得到了“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的艺术效果。

  向来撰写史传,评论人物的语言讲究古奥庄重,张岱推崇朱元璋的“明达”理论:“昔我大祖以马上读书,其所造诣,则不问可知矣。其授旨词臣,但取明达,勿事棘艰。……间有文人才士,或亦艰棘其词,而浮华艳语,稍用吟咀,味同嚼蜡矣。”{66}如《石匮书》卷196《逆党列传总论》对于“逆党”的议论,从时令季节变幻说起,再说到孟尝君去相位、复相位的不同经历,说明“富贵多士,贫贱寡交”的道理。又譬之如超市:“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掉臂而不顾,……所期物忘其中也。”以人情物理,娓娓而谈,说明魏忠贤得势时的气焰嚣张,依附者众多,连朱由检“在信邸时亦称颂上公,疏凡三上。”对于依附于魏阉的分析妥贴入理。又如称为“五虎”、“五彪”、“动摇中宫”、“倾心赞导”、“颂侯”、“建祠”“反复”和“另传”的取名也很形象富有艺术。又如《科目志》的评论,张岱从具体事实出发,提出:“我明制科自洪武辛亥(1371)至崇祯癸未(1643),凡八十八科,为年二百八十(系七十)有二,其间以举业起家著名当世者,每科不过数人,而强半又以帖括见收,终日学究,及问其为大节义、大经济、大学问之人,指又不能多屈矣”,从而得出“盖天地生才之难,朝廷得才不易,其相厄如此”的结论,希望有关官员“凡职司选举者,不当失公失慎,暗中摸索,以求不负朝廷,不负天地乎!”然后指出科场流弊频仍:“为钱神所夺者什之三,为豪贵所夺者什之五,以剩下寥寥额数分惠贫穷力学之人。主司又未必具眼。取未必得人,乃盲收瞎录,间或私通关节,借重一二知名人士点缀榜中,以塗世人耳目。”为此造成“凡宿学高才负囊担簦陪伴新人,一番劳碌,三年辛苦,又撇之东洋大海矣!世间公道人心止仗此一丝以系汉九鼎,乃复紊乱若此,又安望场屋得人以救兹祸乱哉!”不可估量的影响,摆事实,讲道理,理从事中引出,合情合理,无丝毫讲大道理,凭空发议论之感,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似乎是写随笔小品,以通俗的文字为基础,大胆引进口语、俗语,有时方言、俚语也不顾忌,把通俗化推向史著这一庄严的领域。官修的“二十四史”很难找到这样浅易明快的文字,这是史学语言的大革新。

类传中的总论和纪传中的附论大多如此,简洁、明达,词语贴切生动。如评论崇祯皇帝:“先帝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以故侍从之臣,止有唯唯诺诺,如鹦鹉学语,随声附和己耳。则是先帝立贤无方,天下之人无所不用,乃至危急存亡之秋,并无一人为之分忧宣力。从来孤立无助之主,又莫我先帝若矣。‘诸臣误朕’一语,伤心之言。后人闻之,真如望帝化鹃,鲜血在口,千秋万世,决不能乾也。”{67}浅显畅达,加之多用短句,简明活泼,读之琅琅上口。

  诚然:作为史学家的张岱是无法跨越时代和阶级立场限制的。如封建正统的思想,对待农民军的观点,取材也圃于闻见,失于考证,如袁崇焕被冤杀一案的记载,认为“尽发其通敌奸状,並言其接济寇粮,凿凿有据。”{68}误记为有罪该杀。《石匮书后集》中有目无文的列传竞达8卷之多,此外,书中也有些荒诞迷信的记载,《石匮书》卷115《刘大夏列传》评论说:“鬼神之事,诚也有之。”但从明末清初诸多的野史,众多的史学家的背景而言,张岱的史著及其显示的史德、史识、史才,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随着《石匮书》影印出版,肯定会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注释

    ①《续修四库全书》本据南京图书馆藏稿本(存209卷)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征修明史檄》《琅嬛文集》岳麓书社1985年版。

  ③《石匮书自序》(同上)

  ④《石匮书自序》(同上)

  {5}《琅嬛文集》卷3《征修明史檄》

  {6}指焦芳续修的《孝宗实录》

  {7}张居正,曾续修《世宗实录》及《穆宗实录》

  {8}即杨士奇修《太宗实录》

  {9}即董玘修《武宗实录》

  {10}《琅嬛文集·梦忆序》

  {11}《琅嬛文集》卷1《石匮书自序》

  {12}《琅嬛文集》卷3《与周戬伯》

  {13}《琅嬛文集》卷3《与李砚翁》

  {14}《琅嬛文集》卷3《与周戬伯》

  {15}《琅嬛文集》卷3《与周戬伯》

  {16}《琅嬛文集》卷5《自为墓志铭》

  {17}《石匮书》卷210

  {18}《石匮书后集》卷23《乡绅死义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19}《石匮书后集》卷38

  {20}《石匮书》卷91《李贤列传》

  {21}《琅嬛文集》卷1《越绝诗小序》

  {22}《石匮书后集》卷9

  {23}《张岱诗文集》《张子诗秕·项王祠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4}刘知几《史通·直书》浦起龙《史通通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5}《琅嬛文集》卷1《石匮书自序》

  {26}《琅嬛文集》卷3《与李砚翁》

  {27}《石匮书·高皇帝本纪》

  {28}《石匮书·成祖本纪》

  {29}《石匮书后集》卷63《盗贼列传》

  {30}同上

  {31}《石匮书后集》卷5《总论》

  {32}《石匮书后集》卷32《凌駉列传》

  {33}《石匮书后集》卷34《江南死义列传》

  {34}《石匮书后集》卷35《夏之旭、满之章、何光显列传》

  {35}《石匮书后集》卷49《两广死义列传》评论

  {36}《石匮书后集》卷48

  {37}《石匮书》卷13《神宗本纪》

  {38}《石匮书》卷14《光宗本纪》

  {39}《石匮书》卷15《熹宗本纪》

  {40}《石匮书后集》卷61《宦者列传》

  {41}《石匮书后集》卷1《烈帝本纪》

  {42}《石匮书》卷185《门户列传总论》

  {43}《石匮书后集》卷32《乙酉殉难列传总论》

  {44}《石匮书》卷185《门户列传总论》

    {45}《石匮书后集》卷48

  {46}《琅嬛文集》卷3《与李砚翁》

  {47}同上

  {48}同上

  {49}《石匮书》卷186

  {50}《石匮书》卷202《文苑列传》下

  {51}《石匮书》卷27《科目志总论》

  {52}《石匮书》卷174《魏学鲁、叶梦雄列传》

  {53}《石匮书》卷138《马昊、刘天和、陈九畴列传》

  {54}《石匮书》卷144《翟鹏、毛伯温、汪文盛列传》

  {55}《石匮书》卷190《熊廷弼、王化贞列传》

  {56}《石匮书》卷36《漕运志》

  {57}《琅嬛文集》卷3《家传》

  {58}《琅嬛文集》卷1《石匮书自序》

  {59}《琅嬛文集》卷1《石匮书自序》

  {60}《石匮书》卷202《文苑列传》上

  {61}《石匮书后集》卷5《明末五王世家》

  {62}《石匮书后集》卷15《卢象昇列传》

  {63}《琅嬛文集》卷1《史阙》序

  {64}《石匮书后集》卷18

  {65}《石匮书后集》卷53

  {66}《石匮书·文苑列传总论》

  {67}《石匮书后集》卷1《烈帝本纪》

  {68}《石匮书后集》卷1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9-30 10: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kwanado 的帖子

我刚下载完,全部都是好的, 楼主可以重新下载试试。
发表于 2009-2-17 09: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仅78页,盼能发完

仅78 页,但仍感谢得很。盼将革命进行到底。
发表于 2009-4-21 15: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石匮书》《后石匮书》均只有第一册,盼能将后面几册补全!
发表于 2009-7-22 23: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匮书解压后文件重复。可以减少后重新上传
发表于 2009-8-2 08: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虽然其中吴三桂郑芝龙传阙
发表于 2010-11-30 10: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寻觅良久,欣喜以极。多谢
发表于 2010-11-30 15: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78页啊!为什么有人说全,有人和我一样?
明白了,一个文件是一册,还以为是一页呢。谢谢LZ

[ 本帖最后由 黄昏 于 2010-11-30 15:22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21 13: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寻觅良久,欣喜以极。多谢
发表于 2011-1-18 11: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下来看看。
我关心明朝的宗教活动、祥灾志等内容。
发表于 2014-6-10 10: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下载到该书了,因毕业论文必须要此书,而纸质版太贵,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19-9-12 16: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14:00 , Processed in 0.08780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