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8835|回复: 21

关于王国维的“三重境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0 10: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名言警句很多,其中“三重境界”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几句之一。他说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重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重境界也。兄弟思量良久,又得别人指点。才知道这三重境界的意思是说。第一,一个学者,首先要有高远的眼光,要看清楚前代学者的研究道路,总结别人的经验。而第二重境界是说,做学问要像热恋中的恋人一样,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自己的目标,要精思附会而有所得。第三重境界是说经过了第二重境界,才能够找到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作出创造性的贡献,辟别人未辟之境,就好像在灯火辉煌,游人如织的灯节上,经历万千的辛苦,终于找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呵呵,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理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0 21: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层境界是指高远的眼光吗?我一直以为是说目标要明确,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勇气,汗……
发表于 2008-2-16 14: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第一境界其实是高远的眼光和耐住寂寞的性格的两者结合在一起。而且最重要就是要问明白,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否则会忙碌一生而实际无所得。
发表于 2008-3-6 1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历万千的辛苦,终于找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呵呵,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理解!!!
发表于 2008-3-15 23: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重境界2楼理解的那是相当的对。第一重境界所讲就是立志为学,择定求学目标。所谓望尽天涯路。独上高楼有一点隐忍寂寞的意思。第二重境界是求索的艰辛过程,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重境界是学有所成,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的定见,不为外部的影响而移易。呵呵,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3-28 23: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第一种境界有参悟一切的意思,可谓众生皆苦。王国维的思想是复杂而高深的非我们凡人所能理解。或许可以从文化观,历史观去解密。
发表于 2008-4-4 16: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学过佛学吗?

诸位同好,在下无知,可否请教王国维是否学过佛学?  他说的这些境界应该是各种宗教的共法。 修行的路是艰辛的,有了进境的人就能完全理解他说的这三个境界。  当然佛学的境界比他说的要复杂的多。
发表于 2008-4-4 23: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重,迷茫;
第二重,追寻;
第三重,在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

呵呵,如此而已。
发表于 2009-3-25 04: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阑珊

吾以为,“阑珊”一词非为“辉煌”之意也,相反,应有晦暗、若隐若灭之意。而楼主对王老之“三重境界”之理解者,亦太牵强。
发表于 2009-5-25 18: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第三重境界是说经过前两重境界后,学问会像水到渠成似的自然而然地增长,而你在某时才会突然觉得。
发表于 2009-6-10 09: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札记回复

吾以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三重境界”是指梦境的:第一境界入梦也;第二境界迷梦也;第三境界梦醒也。梦如人生,人生入梦;梦如为学,为学如梦;梦如词境,词境如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29 18: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同意樓主所說。
竊以為第一種境界是確定治學的方向和堅定治學的毅力。
发表于 2009-7-31 18: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稳境;第三,化境
发表于 2009-11-5 08: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静安先生三境界说

如楼上言,静安先生三境界说是近代以来最有名的为学心得名言。

窃以为,第一种境界的要旨是“自甘寂寞”,没有这种先决条件,是没有学习环境的;第二境界是“废寝忘食的苦读精神”,没有这种苦读、博览的经历与时间,读书不会多,必将不可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第三境界是“学而不思则罔”、“书到疑处翻成悟”的精神,博览了、苦读了,如果不能潜心思考、融会贯通,还只是一个“书橱”而已,必须要有“呕心沥血”的冥思苦想才能达到“翻然成悟”的境界,才能使读过的知识精华在自己的脑中精汇成真知,再回到世上。

倘若王国维先生天堂有知,怕是寒心到极点:现在的知识界几乎完全背离了静安先生的为学之路。现在的一些教授、专家学者们,不必再上静安先生的“高楼”,而是天天堂皇进酒楼,夜夜笙歌、开怀畅饮;不必再“衣带渐宽”“人憔悴”,而是山珍海味塞满胃,形成了脑满肠肥的大腹便便的“潇洒姿态”;不必再苦思冥想将知识融会贯通,只要有个一知半解、一得之见、一孔之见就可到处摇唇鼓舌“金票大大地有”,后面还有几千万的粉丝在追随。更为可悲的事,现在这种风气也几乎已经“润物细无声”般地扎根于大多数大中学生之中了。

因而,静安先生此论,怕是空前绝后了:空前倒未必尽然,我不能厚诬古人——容或古人有如此思想发端者;绝后亦不愿成真,若果真如此,则我中华文化哀莫大焉。

不过,严酷的现实是:在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莫不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地“为利”“来往”着——你若不参与这些,你就可能处于时代的边缘。那么,谁能够坚守静安先生的学习守则?谁甘愿被“时代”淘汰?

这是一个时代的悖论。

现代的“真知”,人们似乎已经不必再苦苦寻觅真知,不必再“寒窗”苦读了,有个一知半解、有个一得之功或一孔之见就能够摇唇鼓舌,后面跟上几百几千万粉丝趋之若鹜,因为“真知”就在那些会包装、炒作的人们那里,跟在后面就会得到;还有,现在的“真知”还在大街上、商场里、酒吧中、咖啡屋、报馆内、荧屏上——那里是现代知识界的最主要阵地中,有钱没钱都要流连的地方!谁还会上得静安先生的那孤寂的“高楼”、谁还会用“憔悴”才在“灯火阑珊处”找到真知呢?

静安先生倘若生于现代,出路有二:一,坚持己见,成为贫穷的腐儒;二,设法走上“百家讲坛”,一夜就可成名——不过我想他可能不去。

对知识来讲,这是何等程度的悲哀!

浮躁造就的是虚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今才算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们都知道一个普遍的真理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八国联军、日本鬼子谁都办不到的事,由于“我们自己”的浮躁、浮夸、浮肿就快办到了。

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不会惨遭毁灭,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渐”,都是正常的文化交流。

但是文化会毁于无知,会毁于懒惰,会毁于安逸,会毁于浮躁。

眼下鼓噪“继承传统文化”、开办“私塾学堂”的做法,于事无补:极易为商人所利用,将传统文化放进“钱眼”中,结果是“误人子弟”、家长失望、传统文化有名无实。

难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饿着肚子才会传承?

天知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2-24 20: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苏孔博雅 于 2009-11-5 08:32 发表
眼下鼓噪“继承传统文化”、开办“私塾学堂”的做法,于事无补:极易为商人所利用,将传统文化放进“钱眼”中,结果是“误人子弟”、家长失望、传统文化有名无实。


在钱的社会里传统文化当然也是个钱眼。问题是没有国学热,钱眼多在西学那边,有了国学热,国学这边的钱眼也多起来。

[ 本帖最后由 gongqi 于 2009-12-24 20:1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7 02:34 , Processed in 0.08617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