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7118|回复: 13

[学术] 民俗周刊(共缺97期,欢迎补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3 13: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民俗周刊先后共出123期,此帖仅26期,所缺甚多,盼能者补齐。

书名:民俗周刊
编者: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出版社: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
格式:DJVU
文件大小:每个2M左右,合订本加倍
清晰度:清晰
书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5 08: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部上传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12: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附送两本《民俗》

[ 本帖最后由 常熟人 于 2008-1-15 20:2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1-15 20: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1927年,中山大学聘请傅斯年担任该校文科学长,傅大胖子把一大帮原北京大学的好朋友招至中山大学。顾颉刚来了之后,立即着手恢
复原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但又嫌“歌谣”二字范围太窄,出刊时突然把刊名改成了《民间文艺》。此刊印了12期,顾颉刚觉得“民间文艺”的范围还是太窄,1928年3月,终于改定为《民俗周刊》,同时宣布成立了一个叫“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松散组织。

  《民俗周刊》是定期刊物,但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编辑工作的是中文系教务员、后来的“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创刊之初,稿源奇缺,钟敬文不得不四处求人赐稿,连历史系一位教务员“从前草草写下的一则短记,现在呢,他又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写,因为我即需稿用,只能把它发印了”。

  钟敬文只编了24期,因为经手《吴歌乙集》的出版,被校长戴季陶以“有秽亵歌谣之故”辞退了。顾颉刚顿失手足,只好亲手编了25、26两期,然后交给哲学史家容肇祖。容肇祖刚接手时也没有稿源,只好把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全发动起来写稿,他的妹妹容媛正是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后来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容肇祖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些改革,将竖排改为横排,一改“杂志”的做法,以刊出书,连续预告并推出“中秋专号”“传说专号”“神的专号”“故事专号”等,有时一期就刊一位作者的一部书稿。如此滚动运作,反而销路大涨,稿源激增。

  顾颉刚离开中大之后,容肇祖将《民俗周刊》支撑到第95期,然后把周刊交给刘万章,自己去了岭南大学。刘万章在学术界没有身份,根本约不到教授的稿子,只能用些学生和各地民俗学爱好者的来稿,以至稿件质量越来越差。出到第110期,学校不再给予经费支持,被迫停刊。

  两年后容肇祖回到中山大学,1933年3月,在文史研究所主任朱希祖一再鼓动下,容肇祖复刊了《民俗周刊》,复刊只印了13期,容肇祖再次离开中山大学。这份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份民俗学专业期刊终于结束了它的开拓使命。

  在《民俗周刊》之前,学术界已经意识到应该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低层的平民文化与平民生活,但是,这门学科该叫什么名称呢?不同的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设想,诸如“民学”、“民情学”、“风谣学”、“歌谣学”、“风俗学”等等,之所以最终定名为“民俗学”,与《民俗周刊》直接相关。

  顾颉刚是个学科意识很强的人,精通学术经营。《民俗周刊》从一开始就把“民俗学”当成一个既定学科的名称来宣传。该刊免费邮寄给当时的各大图书馆和几乎所有学术界大腕,不断在上海广州的文学刊物上进行广告宣传。连续几年下来,经过《民俗周刊》这么100多期的“民俗学”轰炸,再加上近40种“中山大学民俗小丛书”的发行,“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慢慢得以稳定,其它名称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早期《民俗学刊》每期印刷费80元,印行不到1000份,每期成本应在8分以上,但其市面零售价只标4分,显然是个赔本的生意,因而从未给任何作者付过稿酬。出版专号尤其是“神的专号”之后,订户多了起来,每期可以销到一千多份,但由于时局动荡,邮局投递屡有遗漏,就连开明书店这样的指定代售点,也是“有一期,无一期,零零落落,殊为憾事”。所以,今天要找齐一套原刊的《民俗周刊》,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发表于 2008-1-15 20: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间文艺》周刊,1927年创刊,至1928年1月,共出12期。由董作宾、钟敬文编辑。强调要“打破传统腐化的贵族文艺的旧观念”,“提倡新颖而活泼的民间文艺”,促进“中国领域内的一切民族”的韵文、散文体裁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的征集、整理与研究。
  《民俗》周刊,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 期暂时停刊。先后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任编辑。1933年3月复刊后,由容肇祖编辑,出至123期停刊。顾颉刚的《发刊词》说:“因放宽范围,收及宗教风俗材料”,故将原《民间文艺》改为《民俗》。并表明:“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文章内容广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而以谈论歌谣和传说故事的占多数。文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就一类传说、故事(如梁祝、王昭君、蛇郎、熊人婆等)或一类歌谣(如月光娘、山喜鹊等)进行探讨;另一种是就一个地区的歌谣或传说、故事议论开去。关于歌谣的文章,或多或少涉及歌谣的定义、内容、流传与演变;它与新诗的关系;儿歌的内涵;情歌中比兴、谐音双关手法的运用;以及各地歌谣的地方特色等。关于传说故事的文章,或多或少地谈论了作品的内容与分类,重迭运用多的结构特点,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型式分类法的评价,以及搜集整理等问题。研究方法多进行比较研究,有的通过历史的比较探讨作品的源流及演变,更多的是对故事类型进行比较分析,还有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福建、台湾某些民歌相似的原因等等。

  《民俗》周刊发表有关风俗信仰的资料和文章共 300多篇。涉及面较广,知识较为丰富。对于有些问题还比较集中地进行了资料的征集和探讨。
  《民俗》周刊1936年复刊后,改为《民俗》季刊。直到1943年,陆续出版了2卷8期。先后由杨成志、钟敬文编辑。季刊更加侧重民俗学和民族学、民族志方面。
  《民俗》周刊16年中取得很大成绩。尽管所发作品、资料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尚有不足,但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事业。它在挖掘资料、理论建设、培养人才、扩大队伍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为宣传和建设中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以及促进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刊作品、资料及研究文章,大多有一定参考价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0-3 13: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缺的太多了,不过已经很感谢了
发表于 2008-10-19 18: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

这套书,包括《民俗丛书》,都及其有价值
希望有高人出手补充,使之完璧
发表于 2008-12-17 16: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有《晨报》副刊吗?
发表于 2009-3-10 20: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求书

楼主、《民俗》周刊不全,有其余的吗?另外有《民间文艺》周刊吗?谢谢拉!
发表于 2009-3-11 16: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问。。我想找更多关于广州的刊物,
发表于 2009-5-15 17: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国立中山大学曾经出版过《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不知道哪位书友有此杂志。若有,请上传!谢谢!
发表于 2011-5-20 17: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7楼的

包括《民俗丛书》的


《典藏民俗学从书》(上中下)
       主编:叶春生 施爱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2
发表于 2012-5-17 14: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了!虽然不全,但已经很难得了。
发表于 2012-11-15 09: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民俗研究工作者来说,这已是很难得的一套资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2 12:59 , Processed in 0.11248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