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89|回复: 12

[集部] 述学 汪中著 汪喜孙赠丁晏初刻本 天津图书馆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1 18: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图书馆藏《述学》,汪中著,其子汪喜孙(字孟慈)初刻本,由题跋可知该书于道光9年(1829)由汪喜孙赠丁晏。该书由高邮王念孙作序,著名刻工刘文奎之子觐臣、仲高操刀刊刻,为写刻本,字迹精美,所以在收藏市场价格高昂。辛德勇先生曾于上海碰到一部已经散页的本子,低价收入,请朋友重装,视作珍宝(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qK2EvKxhFssTfh2JHJP24w)。上海图书馆郭立暄先生曾就该本刊刻源流作了详细考证(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YQK_ZkwqN-AG-cRUBxVAZQ),由该文可知本次上传的本子当属初印丙本,虽非最早印本但也相当珍罕了,尤其是题跋使得该书刊刻时间进一步明确,说明郭文所列的初印丙本后的一系列版本当刊刻于道光9年后,该本则应刊刻于道光9年及以前。最后感谢中华古籍资源库、天津图书馆公开此善本!
书影1


书影2


书影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0-2-24 11: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是个一脑子浆糊的人,连什么是“刻”或“刻本”,什么是“印”或“印本”都搞不清楚。他的那本所谓的名著更是概念错误,逻辑混乱,所说的什么“初印本”和“后印本”,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人,简直是在毁版本学。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2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雲山迢遞 发表于 2020-2-24 11:09
郭是个一脑子浆糊的人,连什么是“刻”或“刻本”,什么是“印”或“印本”都搞不清楚。他的那本所谓的名著 ...

我不是古籍专业的,只是业余爱好。您如果觉得他说得不妥大可以写论文反驳他,没必要用这种人身攻击的语言。
发表于 2020-2-24 23: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竹 发表于 2020-2-24 21:23
我不是古籍专业的,只是业余爱好。您如果觉得他说得不妥大可以写论文反驳他,没必要用这种人身攻击的语言 ...

呵呵,这算是人身攻击?好吧!与不可言者言之,算我失言。我是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23: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雲山迢遞 发表于 2020-2-24 23:04
呵呵,这算是人身攻击?好吧!与不可言者言之,算我失言。我是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的。
...

        “一脑子浆糊的人”、“装睡的人”,就你这种说话态度即使你说的对别人也很难认同。我看过郭立暄老师讲古籍的节目,也读过他应北大张丽娟老师邀请去北大作报告的文字实录,个人自认为他比你谦虚得多。还是那句话,你觉得他说的不对,写论文反驳去,或者在自媒体上写文章挑他著作的错,我这里不是你攻击别人的地方。
发表于 2020-2-24 23: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不是对“正常的批“”和“人身攻击”这两个不同的说法,有什么误解?
我可以告诉你,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而又不会思考,只会盲从。你有没有想过,郭氏的理论是不是对呢?
我附一张郭氏那本所谓的“名著”的一页截图,你看看,当你读到的时候,你有没有思考过他说的概念对不对?逻辑通不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1: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雲山迢遞 发表于 2020-2-24 23:57
你是不是对“正常的批“”和“人身攻击”这两个不同的说法,有什么误解?
我可以告诉你,你看到的只是表象 ...

        可能有问题吧。比如他定义的试印本和初印本可能很难区分开,而且有些古籍可能在刊刻过程中发现前面有错误就修版了,未必等到印刷后再修版,但印本显示该书已经修版,此时再去找所谓未修版的试印本、初印本就不可能了。说实话我只是读过该书的部分内容,这次引他的文章只是为了查证《述学》的版本。但是我依然认为文章有问题就说文章的问题,尽量别说学者能力有什么问题。
发表于 2020-2-25 16: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雲山迢遞 于 2020-2-25 16:52 编辑

好吧!
我们就来讨论讨论学术性的问题。
(一)从郭氏的这本所谓的“名著”(同时请记住,这也曾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书名来看,叫作《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对吧?
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中国古籍中(1)原刻(2)翻刻(3)初印(4)后印,这四个概念和现象的。这应该没有疑问吧?
(二)我也不太懂版本学,但略知一点常识。郭著的(1)原刻(2)翻刻,姑不置论。我们就来看看它的(3)初印(4)后印。
什么是“初印”?什么是“后印”?郭著这一页中“第一节相关术语界定”,应该是概念的提出或确定,也没有疑义吧?而这一节的第一段,可以说,是全节,甚至是“初印后印研究”的总纲或出发点吧?我们称之为“文眼”。
(三)且看这姑且称为“总纲”的,在郭著里是怎么说的,一共2句话(以句号句读为准)。先看第一句:
同一副書版印出的本子,按刷印時間的早晚、刷印工序的先後,形成了試印本、初印本、修版本、重修本、遞修本、增刻本等不同的名目。
这里,想请你看看,有什么问题?也许可以先不看我后面写的,而是先读一读,体味一下,思索一下。下面,我就说说问题在哪里。
(四)首先,这第一句话,就有语法或文法错误。何以见得?
这句话的主语是“同一副書版印出的本子”,真正的主语是“本子”,“同一副書版印出的”是主语的定语吧?
这句话的谓语是“形成”,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分为”,词性应该一样,这没有问题吧?
这句话的宾语是“試印本、初印本、修版本、重修本、遞修本、增刻本等不同的名目”,真正的宾语是“名目”,“試印本、初印本、修版本、重修本、遞修本、增刻本等不同的”是“名目”的定语,对吧?当然,还有一个“按刷印時間的早晚、刷印工序的先後”作句子的状语,这在以后说。
(五)也许,你已经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了吧?
对了,主语“本子”对应的宾语怎么后来变成了“名目”呢?
这句话表述的语法或文法就错误。应该写作:
同一副書版印出的本子,按刷印時間的早晚、刷印工序的先後,形成了“不同名目的”試印本、初印本、修版本、重修本、遞修本、增刻本等。

同一副書版印出的本子,按刷印時間的早晚、刷印工序的先後,形成了試印本、初印本、修版本、重修本、遞修本、增刻本等不同“名目的本子”。
好了,现在先说到这里,下面的问题更大,限于篇幅,留在下一个回帖里说。好么?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20: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雨竹 于 2020-2-25 20:41 编辑
雲山迢遞 发表于 2020-2-25 16:44
好吧!
我们就来讨论讨论学术性的问题。
(一)从郭氏的这本所谓的“名著”(同时请记住,这也曾是他的博士 ...

       看古籍只是我的个人爱好,我上这个网站更多是为了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些好看的古籍,让古籍受众更广,让专业人士找材料更容易些,而不是受你教育的,你也不是我老师。你的这种做法好比你看到某篇论文里引用了郭立暄老师的文章,然后你给这篇论文的作者说:“郭的博士论文及专著问题很多、他一脑子浆糊,你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你只会盲从不会思考。”你自己想想这样做合不合适?作为一个非文献学专业领域的人我不会再回应你对郭立暄老师学术能力、学术成果的任何评价,以免我的错误回应破坏他的学术声誉。你对他的成果有任何不同意见请自己写文章或同他直接交流,在我这里说没任何用处。

点评

呵呵,你对郭氏一口一个“老师”,自然是吵着要做他的徒子徒孙了。我对做你的老师没兴趣,你别自作多情了。  发表于 2020-2-25 23:42
发表于 2020-2-25 22: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雲山迢遞 于 2020-2-25 23:50 编辑

呵呵!
可惜,这里是“论”坛,允许注册的论坛会员发表学术言论,只要不出格,遵守法律法规,可以各抒己见。既允许你胡乱地给人抬轿子、捧场,也允许我有理有据地批评、议论。我想,我第四个回帖,应该是在正常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吧。想来,你也无权不让我说,至于在哪里说,似乎论坛也没规定不许跟帖、回帖,必须要重开一帖吧?
你这样气急败坏,郭某人是你的偶像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了。
看来,我说的,正戳中了你和你偶像的痛处了。试想,一个连中小学语文文法都没学好的人,在自己名著的关键点上暴露无遗,恰恰反映出郭某人的表述能力让人捉急。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失望的事啊!这座空中楼阁、沙滩上的城堡轰然坍塌,对于你这个粉丝来说,确实是“天塌地陷”一般的。有趣的是,这还只是郭著中一个很小的错误,大的还在后头呢!
再给你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同一副書版”,究竟能不能印出这么多不同名目的本子?也就是说,能印出这么多不同名目的本子的,还是不是“同一副書版”?郭某人为什么要用“同一副書版”这个说法?是不是和他要说的“初印本”“后印本”有联系?如果不用这“同一副書版”,郭氏的“初印本”“后印本”及这两类印本的文字差异,究竟是“印”本的差异,还是“刻”本的差异?
最后,奉劝你几句:
恼羞成怒解决不了任何事。当你大发雷霆时,想一想,别人是出于什么动机批评你的,说得有没有道理,和语气、态度有没有关系?
当然,你也可以不想,不敢直面错误,就像个被父母、师长及周围的人宠坏的孩子,那我可以预言:你将永远活在你那自我陶醉的世界里。
 楼主| 发表于 2020-2-26 2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雲山迢遞 发表于 2020-2-25 22:17
呵呵!
可惜,这里是“论”坛,允许注册的论坛会员发表学术言论,只要不出格,遵守法律法规,可以各抒己见 ...

       既然你不断给我提出了问题,我也简单想了想。刻本印本的概念我查了一下杜泽逊先生的《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9月1版1印,出版时间远在郭立暄专著出版之前,第133页“(二)刻本”一段有这样几句话:“从刊刻先后看,有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又叫影刻本等)。从刷印早晚看,有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三朝本、递修本等名目。”我个人理解相对于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显然是由全部重新刻制的书版印刷的,可以认为是与初刻本完全不同的刻本,尤其是重刻本在版式、字体、文本精审程度上同初刻本可能都有非常大的差别。而下面从刷印早晚先后角度列出的这些版本之间的联系显然要比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因为刷印早晚先后角度列出的这些版本之间或多或少会有共用的书版。比如,南宋衢州刻本《三国志》,一共1300多页,现存的均为宋元明三朝递修本,绝大多数本子基本上都没有几页宋刻页了,但它们依然被视为是宋本,因为这些本子之间有共用的宋代刻板;这些本子中有一部比较特殊,就是皖西书院藏本,宋刻页尚存900多页,但版本目录著录时一般也不会单独把它拿出来,而是将他们统一著录为南宋衢州刻元明递修本《三国志》,可见这么大的差距,文献学界依然将他们视为同一类刻本,他们之间的差别是刷印早晚的印本的差别。郭立暄所说的“同一副书版”和这个道理也类似。可能在你看来一副书版刻成后从印第一本书到最后一本中间不做任何修版、补刻工作才可成为“同一副书版”,但这个定义可能也太严格了。有时候可能就是在板子上做一点简单的挖补工作,就好比给人做了器官移植手术,恐怕不能说手术后这个人就变成了和术前完全不同的一个人,甚至有时候会补刻一些书版,那么按照前面这种递修本的例子文献学界可能也笼统地视他们为“同一副书版”。你对这一点是表示疑义的,那期待你写文章质疑这一点,据我所知文献学界对这一点争论也很多,我作为一个外行我是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质疑这一点的。我引用郭立暄老师的文章不过就是我想弄明白我发的这本《述学》到底是个什么版本,碰巧他的文章比较新、论述比较全,我也只是说我的这个本子符合他说的那个“初印乙本”的特征,至于他说的是不是对,那我作为一个外行我管不了,特别是他说的那些刊刻时间什么的,我懒得看,也就无从判断对错,我在我的文字中也根本没提他的那些看法。我从他的文章中学到了点新东西,称呼他一声老师以表尊敬并不过分吧,因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然后你说我胡乱抬轿子、铁了心做他的徒子徒孙,这个帽子着实太大。
发表于 2020-2-26 23: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雲山迢遞 于 2020-2-27 09:14 编辑

呵呵!我上了一天的班,干了一天的重活,很累。晚上来这里逛逛,舒缓一下,见到你既然对我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毕竟还是有进步的,我也很高兴。希望能更深入地再思考一下。讲道理,要看说得对不对,而不是看讲得客气不客气、谦虚不谦虚。如果(我是说“如果”),一个人(无特指,乃泛指)只想听客气话、谦虚话,觉得那才入耳,才是真理,那是比较浅薄的。郭某人用自己名著中的这套理论,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此后的一系列所谓的“成果”,必然是走向歧途的。他的为人如何,我也不知道。不过,我相信,世界上尽有那些表面上或在公开场合表现出虚怀若谷、客气谦虚的人。要知道,三界之中,还有虎面菩萨和笑面老虎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2 07:19 , Processed in 0.08299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