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784|回复: 0

中国竹刻与收藏大家王世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9 14: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竹刻与收藏大家王世襄

    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竹刻实物,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竹刻。其中有彩漆竹勺,勺柄以龙纹及编辫纹为饰,并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这是现存我国最早的珍贵竹刻制品,其图案、雕刻的精细生动,虽两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却依然鲜亮如新。

  竹刻艺术到了晋代,其时,王献之就有名为“裘钟”的斑竹工艺竹筒。六朝时,有齐高帝的竹根“如意”作为艺术品赏赐给别人,皆成为有史记载的古代竹刻艺术的高古之品了。当然,竹刻至唐代,也不乏精品,宋人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记载说:“王倚家茂竹笔管,"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这样的记载,我们从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尺几即可观赏到唐代竹刻艺术的精美。

  我国竹刻虽历史悠久,但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艺术,则在明中期以后。其始仅为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艺术家致力于此,尔后或父子相传,或师徒传授,抑或私自仿效,习之者众,遂成专业。明清时期,古代的巨型雕刻走向式微,人们开始欣赏那些可在手中摩挲把玩或陈列于书房几案的小型雕刻,如琢玉、镂牙、刻犀、范铜、塑瓷,乃至镌砚、模墨等等,这一时尚让用竹、木、牙、角材料制作的小型雕塑作品,走上了前台,并逐渐形成为主流,即后人所称“竹木牙角雕”之艺术品。这一杂项种类从器物品种到造型,从雕刻题材到披法,交相辉映,当时的一些竹刻名家,往往也是木雕、牙雕、角雕的高手,例如明代嘉定二朱、清代封氏家族等。但是,同玉石、象牙、犀角、紫檀等雕刻相比,竹刻材料量大、价廉、易得。不过竹刻之所以能发展,主要原因还在于竹材价贱,随手取可,也可供大量采制。正因为竹材易得,所以竹刻艺人就必须穷工极巧,创造多种技艺,博采各种题材,因材施艺,度形制器,充分发挥竹材特点,创造这一门类艺术之高峰,只有如此,竹刻艺术才能在雕刻艺术殿堂上,占有一席地位,并与十分珍贵的犀、牙、紫檀等刻件,一争长短。

  明代中叶以后的竹刻家们没有辜负时代的期望,他们以执著的艺术追求,经年累月,一斫一凿,终于把竹刻制品从以实用为主的器具用品,提升为欣赏的艺术品,竹刻也因此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受到世人的认可和青睐。

  王世襄对竹刻的喜爱,主要源于两位舅父的影响。王世襄先生的二舅金东溪和四舅金西崖,都擅长竹刻,勤于著述,富有收藏。两舅之中,四舅学竹刻虽于其兄东溪之后,但他学土木工程之余,却专攻竹刻,朝夕奏刀、寒暑无间。故其竹刻之艺,终超其兄。受家门之影响,王世襄自幼喜爱竹刻,一生与中国竹刻,终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中叶以后,王世襄的四舅嘱托王世襄为他整理《刻竹小言》的手稿。这成为王世襄竹刻研究的发端。他在自述诗中,这样写道:“外家才艺殊,两舅工刻竹。小言命编校,敢不忠所托。从此癖此君,耽爱情颇笃。”王世襄四舅金西崖,一生刻竹不下千余件,在1935年已名声大振,据《湖社月刊》载《金西崖刻竹墨本》,当年一册就卖得三元大洋。他著有《可读庐竹刻拓本》、《西崖竹刻》两书。他曾在自序中说:“自《可读庐竹刻拓本》、《西崖竹刻》两书付印后,远近同好,时来相质,或询取材之方,或咨镂刻之法。亦尝与二三友好,摩娑前人之制,研讨其构思运刀之妙,忽忽四十余年。非学竹刻即论竹刻,真所谓何可一日无此君。”以此可见王世襄四舅对竹刻艺术之执著,尤其是对一位长期担任土木工程师的他,更显其不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13:57 , Processed in 0.10354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