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691|回复: 0

人类究竟能不能离开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7 08: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7月20日09:13
http://green.sohu.com/20090720/n265335704.shtml



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盐 快报记者 辛一 摄

  人类真的离不开盐吗

  其他动物和人一样也离不开盐吗?它们怎样获得盐

  盐对人类还有哪些神奇的功效

  盐到底有多重要?这个问题让人不由自主联想起了白毛女。这位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十多年的女子,头发全部变白、视力明显下降。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就有人归咎于盐的缺乏。更有专家指出,缺盐不仅导致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表明:专家所言不虚。可是,让人疑惑的是,在人类学会生产盐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世代繁衍在地球上了,盐的缺乏似乎并没有带给他们困扰。





这又是为什么?

  盐为何成了皇妃勾引皇帝的灵丹

  在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典故——“羊车选侍”。说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后宫佳丽太多,司马炎一个人就是有再大的能耐,也没有办法去满足后宫中万千粉黛的需求。为了让这些妃子们能够“雨露均沾”,司马炎动了不少脑筋。每天晚上安排妃子侍寝的时候,他就坐上一架羊车,围着妃子们的寝宫走,走到哪个地方羊不走了,就到离得最近的妃子那里去。妃子们逐渐看出一些门道:羊喜欢吃竹叶,还喜欢吃咸的。于是,有心计的妃子就在自己住的门口插上竹子,还把盐水洒在地上,为的就是留住羊的脚步,让皇帝“临幸”自己。

  不仅羊要吃盐,其它动物缺了盐也不行,也要吃盐。所以,很多动物会主动去寻找盐,比如,牛和羊会经常去舔食阴暗墙脚边的硝盐;草原上,马和骆驼会自动去寻找盐碱地。

  为什么动物离不开盐呢?这要从人说起。南京市盐务管理局局长周秀云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与盐有关的典故。在古代荷兰,政府对有的犯人会实行一定时期内的强制性断盐,犯人在断盐过程中痛苦不堪,食物里没有盐,犯人胃口就差,吃不下饭,就会浑身虚弱无力,慢慢地出现肌肉抽搐或虚脱现象。

  离开了盐,人的身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变化?这个问题可能制定法律的官员们并没有深思过。

  “人类生活离不开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营养师陆青松告诉记者,按达尔文进化论的阐释,今天所有的陆地动物都来自于海洋。大海造就了生命,也决定了生命的某些形态。因此,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动物体内都含有盐分,也就是氯化钠。动物的血液、汗液和其他体液中,氯化钠的浓度几乎都和海水一样。

  很多人有过挂水的经历,挂水时的药物是配在生理盐水中输入人体的。生理盐水其实就是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为什么被冠上“生理盐水”的名称呢?专家说,那是因为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浓度与人体内的氯化钠的浓度是一致的,它的渗透压值和正常人的血浆、组织液大致一样,所以可以用作补液以及其他医疗用途。

  缺少盐人体会发生什么改变

  大家都知道,人类体重约三分之二是水分。体重70公斤的人,约有46公斤的水。那么,在人体中又含着多少盐分呢?体重70公斤的人,大约含有375克的盐分。

  这些盐在人体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的必备物质,肌肉收缩和心脏跳动都与钠离子有关。所以,人体缺盐的话,神经系统就会非常虚弱,人就显得没有劲。

  南京市疾控中心血地寄防科主任高原进一步解释说,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调节人体内水分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同时,还保证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碱度,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和体液的正常循环。人不吃盐不行,吃盐过少也会造成体内的含钠量过低,发生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眩晕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

  身体中盐的含量较低甚至会引发癌症的萌芽,因为盐的摄入量不足,酸就会在部分细胞中聚积,细胞中的酸度含量过高,就会损害DNA的结构;缺盐是骨质疏松症的起因之一,血液中必须保证有一定量的盐分,如果盐分不足,就会从骨骼中汲取;夜晚感到肌肉抽筋往往是缺盐的征兆,在流汗和排泄的时候,一部分盐会随着汗液和尿液一起排出体外;眩晕和昏厥可能也是因为身体缺水少盐。

  人和动物的“盐瘾”是退化还是进化

  既然人和动物都离开不了盐,那么,一些不能和盐天天打交道的人和动物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

  另外,在史前时期,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人类居住,有的还建立了高度的文明,这些古文明所在地很多都远离盐资源,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也令他们无法大量地得到盐,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因此而全部死亡,有的甚至还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再比如,很多食草的大型动物,如牛、马、大象等,它们应该更需要食盐,但是,这些森林里的素食者却无法像人一样,每天获得足够的食盐,而结果是,它们依然很强壮。

  这些问题的确让人感到很困惑。医学专家分析,这些问题医学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因为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平衡并不需要太多的盐分,也就是说,今天人们吃的盐过量了。

  那为什么人类要吃过量的盐?为什么有些食草动物会到处寻找食盐?这也有两方面的解释:第一,人和动物在食物中获取的盐分可能仅仅只够维持身体所需,而一旦由于出汗过多等原因导致身体中盐分大量流失,人和动物就马上需要寻找盐来补充。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和动物形成了一有机会就吃盐、在身体中储备盐的习惯,就像骆驼一见到水就猛喝水、在身体中储存水一样。

  第二,由于盐加到食物中之后能够明显改善食物的滋味,刺激人和动物的味觉和食欲,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人和动物对盐上了瘾,养成了对盐的嗜好和依赖,就像有些人对毒品产生依赖一样。所以,人类一旦不吃盐就感觉疲惫乏力,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对盐的嗜好和依赖,而并不表明他们的身体每天都需要那么多的盐。

  超市里那些形形色色的营养盐管用吗

  走进超市,各种各样的盐摆在面前,低钠盐、加钙盐、加硒盐、加锌盐……食用盐的品种到底有多少?这些营养盐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市场上最多的,还是碘盐。”南京市疾控中心血地寄防科主任高原说,碘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乏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的疾病,儿童缺碘,则严重影响其智力发展,导致智商低下,因此人们将碘称为智慧元素。南京也是属于缺碘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肿大率近20%。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食用加碘盐后,甲状腺肿大率就不断下降,2000年之后,都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危害的标准。“除了少数几个销售点为不能吃碘盐的特殊人群供应无碘盐外,我们在超市里买到的盐,基本上都是加碘的。”

  这些营养盐对人体有什么好处?江苏省制盐工业研究所品种盐研发室高级工程师戴克洋说,各种矿物质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维持健康所必需的,矿物质中比较重要的有钙、磷、钠、钾、氯、碘、铁和铜等十多种。为了使人们饮食中得到足够的矿物质,以食盐为主体,在其中添加各种各样的矿物质的营养盐也就应运而生了。“通过盐这个载体来补充这些矿物质,就能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为人体补充这些营养素,就能起到滴水穿石的效果。”也就是说,它们的作用,需要长期食用才能显现。

   加硒盐把癌症高发区的发病率降下来了

  营养盐不仅能够补充营养素,它还能预防肿瘤。

  “从1989年开始,我们在部分乡镇,开始了研究。”原扬中防疫站副站长王明荣,是《扬中居民食用盐加硒控制肿瘤的研究》这项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时隔20年,如今已退休多年的王明荣回想起当时科研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扬中的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都很高,而居民的血硒含量偏低。”王明荣说,微量元素硒可抵抗自然环境中的多种致癌因素,被称为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抗癌之王”,扬中是长江之中的冲积沙洲,自然环境缺硒导致居民血硒水平普遍较低,低硒地区的胃癌、食管癌、肝癌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高、中硒地区,增加人体对硒的摄入量是化学预防癌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如何给居民全面补硒呢?王明荣和他的同事们想到了盐。“盐是家家户户都要吃的,如果以盐为载体,把硒加进去,这不就能做到全面补硒了吗?”从1989年到1994年,王明荣和同事们在扬中的原新坝、联合、丰裕、三茅、三跃等乡镇,对10多万居民采取食用加硒盐的补硒措施。

  王明荣说,经过5年观察,食用加硒盐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下降12.07%,胃癌下降18.41%,初见成效。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项科研课题公布后,当地的居民才知道,自己吃了五年的食盐中,原来是加入了硒。“看来,普及食用加硒盐是改善居民贫硒状况,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王明荣说,不仅在扬中,从1985年起,江苏省启东市民主乡应用加硒盐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经历8年,肝癌发病率也逐年下降,减少35%,未食用加硒盐地区居民肝癌发病率仍维持较高水平。

  饱晒阳光的水手皮肤为什么却光泽平滑

  盐的使用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吃的领域了。生产盐酸、烧碱和纯碱的化工盐、用于冬天融化积雪的融雪盐、用于清除水垢的活性盐等等,都是从不同的用途而发展出来的。

  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些年来,沐浴盐、洗发盐、泡脚盐等生活日化用盐流行起来,销售量不断增长。“三年前,生活日化用盐的销售额只有几十万,到去年就达到了600万元,预计今年的销售额能达到1000万。”苏盐连锁公司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欧阳泽也难掩感慨。

  其实,盐用来保健、美容甚至治疗疾病,早已有之。自古以来,人们就用海泥及高盐分的海水来美容,那是因为海水中含有钾、钠、氯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在许多国家,人们已经习惯用深海浴盐洗脸、浴足,它能促进新陈代谢、深层清洁肌肤、消炎、杀菌、祛除多余脂肪和角质层、收敛粗大的毛孔。

  很久以前,欧洲的水手们,由于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皮肤容易破裂及老化,可奇怪的是他们的皮肤受损后也很容易恢复,并始终保持着光泽平滑的最佳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他们终于明白,这是海水的功劳,正是海盐的清洁和治疗作用,使得水手们的皮肤遭到破坏之后又被及时恢复。受此启发,希腊人将取自深海的盐精炼成浴盐,用于皮肤的保养。

  62岁的老吴也体会到了盐的好处。他有个老毛病,一到冬天浑身就瘙痒难耐,搽了不知多少药,都不见好转。后来,一位医生告诉他一个偏方,洗澡时用盐搓身子。老吴将信将疑,没想到用了几次之后,皮肤瘙痒的老毛病竟然好多了。

  简单的盐还有许多不简单的神奇功能

  盐还有很多神秘的治疗功能,比如,盐是一种强效的天然抗组胺剂,它可以缓解和消除哮喘症,在喝完一杯或两杯水后,把盐放到舌头上,它就和呼吸器一样有效,而且不会产生毒性。用盐疗方法来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型支气管炎等疾病,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说起盐疗法,要追溯到19世纪。1843年,一位波兰医生首次提出穴居盐疗的概念,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些人在空袭中躲进废弃的盐矿洞避难,发现哮喘、支气管炎等病症不治而愈。后来,科学家结合宇航的空气调节技术,成功地模拟岩盐矿洞的微气候,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1994年,俄罗斯卫生部准许盐疗室作为一种医疗设备使用。近年来,美国、加拿大、德国与俄罗斯合作,也研发出同类盐疗产品,并广泛用于临床。

  “盐有这么多的保健和治疗功能,但很多人并不清楚。有关方面正考虑在南京建一个"盐吧",这个"盐吧"将是一个人造盐室,市民可以在里面休闲、娱乐,在不经意间,享受到盐的保健治疗作用。”南京市盐务管理局局长周秀云向记者透露了这样的想法。(张星)

   神奇颗粒的出世秘密

  古人与盐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淮安不靠海为何会有大型盐场

  记者探秘现代化工厂怎样生产盐

  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夙沙氏煮海为盐,把简单的餐饭点缀得有滋有味。从那以后,人们就一直在寻找盐。然而,盐是如此行踪莫测,它藏在海水里、躲在土壤里,有时候又钻入地球深处、与岩石相伴。为了找到盐,人们费尽心思;找到以后,如何把它从藏身之地“请”出来,再次成了一个难题。当然,这难不倒聪明的人,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征服这种调皮的晶体的。

  现代化的制盐车间见不到一粒盐,白花花的盐,都是在这些管道里生产出来的。快报记者 辛一 摄

  第一个发现盐的人是谁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盐,一日三餐将多么乏味。然而,恐怕就连最优秀的厨师也很少认真考虑——是谁“发明”了盐?

  在江苏邻省山东的寿光市沿海地区,一些老盐工口中,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远古时期,在山东半岛南岸的胶州湾一带,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是个聪明能干的人。有一天,夙沙和往常一样,用陶罐打了半罐海水,放在火上烧,想煮鱼吃。突然,一头野猪从夙沙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着野猪回来,陶罐里的海水已经烧干,只在罐底留下一层白色的细末。夙沙好奇地用手指蘸起白色粉末,放进嘴里尝了尝,又咸又鲜,好吃极了。等野猪肉烤熟后,夙沙抹上白色粉末,美美地吃了起来。那白色的粉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传说起于什么时候,老盐工们不知道。不过,他们的说法,和史书记载的基本吻合。寿光盐务局的刘书正告诉记者,战国时期的史书《世本》中,就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记载。据考证,在距今大概5000年前,古老的夙沙氏部落居住在山东沿海地区,他们首创了煮海为盐。

  刘书正总结道:“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神奇物质,因此,确切地说,并不是人类发明了盐,而是发现了盐。”

  古人制盐都要经过哪些生产流程

  与山东相邻的江苏,海岸线较长,濒临黄海的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盐场分布在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周围及其以南的沿海地区。远在商周之前,江苏已有盐业生产,有文字记载的产盐史迄今也有2400多年。

  自古以来,就有“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清朝嘉庆年间《两淮盐法志》)的说法;唐代大诗人李白更盛赞“吴盐如花皎白雪”;北宋词人周邦彦则写下了“并如水、吴盐胜雪。”的佳句。这里所说的“两淮”和“吴”,就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内。在李白生活的唐代,还出现了规模化生产的大型盐场。有了大型盐场,老祖宗的“陶罐煎盐法”当然就行不通了,人们会想出什么法子呢?

  关于这个新式产盐法,明朝嘉靖年间,两淮巡盐御史雷应龙曾有一段简明扼要的论述,制盐的设备包括:“以卤池为本,以草荡为资,以铁盘为器,以灶房为所,有一未备,煎盐有妨。”具体的工艺流程是:“刈草于荡,烧灰于场,晒灰淋卤,归卤于池,煎盐于鐅。”

  首先,人们选择靠近海边的滩涂,翻耕、夯实碾平,四周开沟、筑好土埂,建成平整干净的亭场。在潮汐期间,亭场浸满潮水,提高了土壤含盐量,为制卤打下基础。早晨,工人把灰坑和煎灶里的灰挑到亭场,摊平晒均。到了下午两点,灰闪闪发亮,此时,含有丰富盐分的卤气上升,灰变得越来越咸。工人把晒好的灰挑进灰坑,卤水流入灰坑内的卤井中。第二天,工人继续将灰坑内的灰挑到亭场晒,如此反复。等到卤井一满,就把卤水转移到卤池里。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试卤。工人取10粒石莲子(注:指晒干的莲子)扔进卤水,如果10粒都浮起来,说明浓度高,可以制盐了;如果只有5粒浮起来,说明浓度只有一半,盐的产量也只有一半;如果只有三粒或者不够三粒浮起,那就得重新晒灰淋卤。

  有了卤水,就该煎盐了,前面提到,古人“煎盐于鐅”,鐅是什么东西呢?

   巨型“七巧板”和煮盐有什么关系

  原盐城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俞洪顺告诉记者,在江苏盐城的运河边上,曾经先后发掘出二十几块大铁块。示意图画出来以后显示,这些不规则的大铁块拼凑在一起,是一块几千甚至近万公斤的庞大铁盘。人们一度猜测,这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后来,有的考古人员结合明朝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记载推测:这个铁盘可能就是用来煎盐的。

  一般说来,卤水制好后,就可以煎盐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煎盐普遍使用铁盘。通常,几户人家结成一个生产小组,每户人家掌握一块铁,煎盐时,大家将各自家中的铁块拿出,放置到已经砌好的墩子或者铁柱上,拼凑出一个巨型“七巧板”铁盘。然后,备足草料,把卤水引入铁盘,开始煮盐。盐水在沸腾,有经验的工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出盐水是否将要达到结晶的浓度,他飞快投入几根皂角,皂角的功效就是点卤成盐,刹那间蒸汽腾起,白花花的海盐出炉了。每盘出盐达上百斤,而一昼夜能烧五到六盘盐。

  至于巨大的铁盘为什么要被分成几份?原因很简单,官府通过对生产工具的控制,轻松完成了对盐民的控制,才能限制私盐。

  除了在铁盘上煎盐,还有用锅熬或者煎盐,熬盐用深锅,煎盐用的平底锅,则被称为鐅。

  然而,随着大海东迁,土壤淡化,产量降低,煎盐的方法显然越来越不划算。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更经济的制盐方法。

  把盐田建成八卦形状又是为啥

  从明朝后期开始,沿海一带开始直接引海水晒盐,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借用风力和阳光制盐,既保持了环境清洁、又节约了能源。

  值得称道的是,聪明的盐工们开辟出了神秘的“八卦式盐田”。至今,在响水灌东盐场陈北工区遗存的、江苏唯一的“八卦滩”就是典型之一。

  据中国海盐博物馆的黄明慧介绍,所谓八卦盐田,是指按照道家的八卦、九宫、八门等形制,把晒盐场设计成一个“八卦”场区。场区周围用纳潮沟围圈,在道路出口的选择上,依据奇门遁甲中的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只在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留有两个出口,这便是开门和生门,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出口。

  至于前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奇特的图案,黄明慧说,一则图个吉利,二则看上去美观,实际上,整个生产流程和其他盐田是一样的。但也有的盐史学者认为,八卦滩取易经的“生生不息”之意,在设计上贯穿了一条比过去产量高数倍的产盐技术思路,确实要比其他滩池产盐提高产量约15%-20%。

  与海无关的湖盐和井盐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除了海盐的制作生产,在中国内陆,还有湖盐和井矿盐。前者的生产与海盐类似,而井矿盐则要麻烦得多。

  四川自贡被誉为“井盐之乡”,这里制作井盐的技术,早在宋代就已经相当发达了。制作井盐,先要通过打井采汲深藏在地下的盐卤。盐卤采到之后,就要输送到制盐的场所。输送盐卤的管道是用竹筒制作的,称为笕。盐卤通过笕输送到制盐场所后,通过熬煮等工序被制成盐。北宋庆历年间,四川人发明了绳索冲击式凿井技术,凿出数以千计的井眼如碗口大的盐井,到了清道光年间,自贡已经开凿了世界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

  自贡井盐的制作,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熬煮,分工很细,工序复杂,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

  的确,在与盐玩捉迷藏的过程中,我们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为了生产盐,人们别无选择地要“择盐而居”,生活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过,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使在远离盐资源的地方,白花花的盐照样生产出来。譬如江苏淮安,远离海岸,却有一个现代化大盐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料,人们难道能凭空造出盐?

   淮安地下藏有怎样的大秘密

  在业内人士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江苏淮安一家盐业公司,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原来,淮安的盐也属于井矿盐,盐矿就藏在淮安的地下。上世纪70年代,国家专业地质队在苏北盆地找油找钾找煤普查时,无意中探到了一个盐矿。这是个惊人的发现。

  淮安那家盐业公司负责生产的卢青峰副经理告诉记者,说起淮安盐矿的形成,和1.5亿年前的一次造山地质运动有关。在这次运动中,淮安正好处于南北两个隆起之间,形成了一处靠海的断陷凹地,此后,海水不断地冲刷凹地,日积月累,凹地慢慢增高,海水带来的盐分也不断结晶增厚,形成了盐矿。如今,在淮安盆地地下1000米到2500米左右的垂直空间,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的地方,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盐矿,与海洋相比,它无污染、纯度高,而且厚度达几百米至千米,储量相当大。

  虽然发现了盐矿,但要如何把深藏在地下的盐开采出来,这在当时成了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沉睡的盐矿才被唤醒。

  卢青峰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生产盐的流程是:利用地下的石盐易溶于水的原理,先在盐矿区钻井注水采卤;然后将原卤净化,之后精卤进行四效蒸发成为盐浆;盐浆经过离心机甩干后成为食盐;食盐经过干燥,再加入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然后包装成袋,就可以上餐桌了。

  现代盐厂的车间里为何看不到盐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获准进入工厂参观。出乎意料的是,在安静的厂区,记者连一粒盐的影子也没有看到,想象中工人在生产车间里挥汗如雨的景象也没有出现,因为,在车间里,除了粗大的管道,现场并没有工人。

  盐在哪里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工作人员将记者领进生产车间隔壁的一个小房间。房间里摆了一排电脑,每个电脑前都坐着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手握鼠标,眼睛牢牢地盯着屏幕。记者凑过去一看,画面上正是外面车间里的那些粗管道,和外面不同的是,在屏幕上,显示的全是管道里的景象:雪白的盐正欢快地流淌着……

  工作人员介绍,在厂区,从最初的卤水到最后制成精盐,所有的一切都在管道里进行,当然,万一生产过程中发生异样,监控电脑会迅速作出反应,并反映在屏幕上,技术人员会马上拿出应对措施。

  来到制盐工序最后一道的包装车间里,记者看到的已经是一包包“着装得体”、打着条形码的成品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至此,除了矿区采卤的工序,其他的生产流程记者都目睹过了。

  这一切看起来简单得让人不可思议!记者一路惊叹着赶往离厂区十多里的矿区,在那里,或许能捕捉到想象中的壮观场面。

  然而,事情再次出乎意料。到了矿区,车子停了下来。工作人员带着记者走进一道大门,除了一排工作人员办公的小平房,现场既没有挥汗如雨的工人,也没有任何能称得上“矿”的东西。“矿”在哪里呢?

  工作人员指着一个大约4米高的池子告诉记者,矿就在下面,记者顺着台阶爬上去,却看到一个碧波荡漾的“游泳池”。池壁上有7根管道,正在往池子里注水。

  这是什么?记者探出身子张望,工作人员开玩笑说:“注意别掉下去。不过别担心,万一真掉下去,也没事,因为卤水的浮力大,人根本沉不下去。”原来这就是卤水池。在这个表面平静的卤水池下面,离地面1300米到1500米的深处,水正源源不断地经过隧道流进地下盐矿,盐被融化了之后,盐水再经过管道被抽上来,然后输送到十几里以外的厂区。而在厂区,最终的产品就是白花花的盐。

  新技术给海盐生产带来了什么改变

  现代的制盐工艺颠覆了古人的生产传统,如今,在中国的产盐区,无论是矿盐,或是内陆的井盐、湖盐,都普遍采用高科技采卤的方式来制盐,产量比过去提高了许多。不过,老祖宗留下来的技术也被现代人利用到了极致。明朝时期,人们改燃烧柴草煎盐为利用阳光晒盐,这一次,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太阳能。

  如今,淮安盆地地下的卤水也被管道输送到远在100多公里之外的灌西盐场和灌东盐场,利用海边的滩涂晒盐。因为采用矿盐卤水,浓度接近饱和,与过去相比,不仅晒盐周期缩短,产量也比原来高出许多,高到什么程度,淮盐矿业有限公司的沈晓兵副总经理说:“举个例子,产一样量的盐,如果原来需要1万亩盐田,现在只要二十分之一就够了。”

  沈晓兵还告诉记者,和记者在淮安看到的矿盐生产有所不同,如今这种矿卤日晒制盐主要供工业用盐,比如,两碱行业及印染、肥皂、玻璃等生产的应用。而我们餐桌上的食盐,则主要来自矿盐生产。

  如果说,夙沙氏的时代,人们煮海为盐只是为了味觉的享受,如今,盐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味觉大师”。这种与人类亲密无间的化学物质,它具有的科学价值甚至远远超过现代人的理解。


    (感谢中国海盐博物馆、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地方志办公室对本文的支持)
       (责任编辑:苏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14:47 , Processed in 0.08098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