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792|回复: 0

清代学者在北京的故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0 21: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康、雍、乾、嘉四朝是北京历史上的较繁荣时期。那时人文蔚盛,不少著名学者在北京任职或从事学术活动。在他们的诗文集中往往记载了他们在北京居住的地址。其中有些涉及北京街巷的变迁、院舍的情况、学术活动,甚至还有涉及国际交往的史事。现在举出几个事例来。

    《周易玩辞集解》作者查慎行住槐市斜街
,住处称“槐簃”。有诗云:“老瓦盆中花十本,上槐街里屋三间。”朱彝尊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时,在黄瓦门之东皇帝赐给的房子居住。写有“赐居禁垣诗”。黄瓦门即今地安门里黄化门,当时仍在禁垣以内。后来从黄瓦门迁到宣武门外海波寺街,因庭院中有藤二本,柽柳一株,故名所居为“古藤书屋”。后来《亦有生斋诗文集》的作者赵怀玉迁到这里来住,在他的《移居诗序》中云:“癸丑八月,自青厂移居海波寺街之古藤书屋,朱竹垞(彝尊号竹垞)检讨旧寓也。”并请人画图赋诗纪事,表现了对于前辈学者景仰的心情。朱彝尊的《经义考》、《日下旧闻》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此后又移住槐市斜街,即宣外下斜街。当时有市集,丰台卖花者每月逢三至土地庙售卖。所以,朱彝尊作诗有“老去逢春心倍惜,为贪花市住斜街”之句。

    李渔(笠翁)有《芥子园画谱》三集,芥子园在南京城内。到北京后仍以芥子园为名。《宸垣识略》卷十云:“芥子园在朝家谭,康熙初年钱塘李笠翁渔寓居,今为广东会馆。”

    著有《怀清堂集》和《辽史拾遗》的汤右曾、厉鹗住在宣武门外“宣南坊”的烂面(缦)胡同接叶亭。在那里住的还有著有《南华山人诗钞》的张鹏翀。

    著有《复初斋全集》精研经学的翁方纲曾住在孙公园。孙公园是清初人孙承泽的故园。翁方纲所住的院中,有合欢一株,因名所居为“青棠书屋”。后来又搬到宣武门西轿子胡同(今广安门里教子胡同)赵吉士的寄园旧址(《寄园寄所寄》一书的作者。或云,寄园在长椿寺西即后来的全浙会馆)。《归愚诗文钞》的作者沈德潛也在寄园旧址住过。其《移寓寄园》诗云:“行人欲认诗人寓,老树村边第二家”。著名史学家钱大昕、赵翼都在附近住过。

    著有《潜研堂集》的钱大昕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住于椿村头条胡同。二十年(1755年)移寓悯忠寺街西砖儿胡同。悯忠寺即今法源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庙宇之一,修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钱大昕还住过南横街。戴震(东原)到北京来就到南横街钱宅去过,欢谈竟日。此后还住过珠巢街、上斜街等处。在上斜街住过的还有《诸史考异》的作者洪颐煊。

    编纂《四库全书提要》的纪晓岚也住过珠巢街路东。至于有名的阅微草堂则在虎坊桥,《笔记》大约就是在那里写的。

    《看云》楼集作者李调元住在梁家园。梁家园是明人梁氏所建。当明“有水可泛舟”,“亭榭花木极一时之盛”,牡丹、芍药将近十亩。开花时,云锦布地,香闻里馀,后圯废。李调元在这里筑看云楼,就名他的著作为《看云楼集》。

    经学家又著有《寰宇访碑录》的孙星衍住过孙公园,后又迁居琉璃厂,曾在这里校刊《晏子春秋》。朝鲜使臣朴齐家为他书写“问字堂”匾额,成为中朝学者交往的佳话。

    《香亭文稿》作者吴玉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住琉璃厂南夹道,隔壁是著有《勉行堂集》的程晋芳,吴玉纶自谓所居为王士祯故居。吴玉纶《古藤诗思图记》云:藤为渔洋山人手植,余以壬午僦居。钱大昕《题吴香亭鸿胪古藤诗思图》云:“海王之村近书市,亲城尚书曾卜庐,藤花一本手所植,岁久剪败惟枯株……。”也认为他的住处就是王士祯的故居。但据《宸垣识略》卷十云:“王阮亭寓居在琉璃厂火神庙西夹道,有藤花为阮亭手植,尚存。”《藤阴杂记》卷十亦云:“(琉璃)厂东门内一宅相传王渔洋曾寓。”《京师坊巷志》认为吴玉纶的说法可能是传闻之误。实际上王士祯在宣武区曾在数处居住过,如张维屏《保安寺街寓斋有怀》诗云:“鸿爪当年聚异才,保安寺外几徘徊。至今月白风清夜,如见诸贤步屧来”(原注:康熙间,王渔洋寓保安寺街,施愚山,邵青门诸公时过访夜谈)。

    别外有些著作的官员也多在宣南坊(今宣武区)一带居住,如著有《真有益斋文编》、《诗娱室诗集》的黄安涛,自八宝店移居西专儿胡同,斋前有枣树一株,接叶檐际,休闲时吟咏其下,名其诗为《枣檐集》。著有《渊雅堂集》的王芑孙,住在烂面胡同中之莲花寺湾,胡同内有莲花寺。王芑孙又住过烂面胡同。著有《定庵集》的龚自珍住珠巢街、土地庙斜街。著有《太乙舟集》的陈用光也住在烂面胡同,邻居为济南会馆。著有《船山诗草》的张问陶自南菜园移居北半截胡同,后为江苏会馆等。烂面胡同中有水月禅院,《姚兵部诗文集》作者姚学塽曾僦居其中。

    著有《金梁梦月词》的周之琦住过地藏庵、贾家胡同、潘家河沿、粉房琉璃街、珠巢街等。这些房以珠巢街的二十多间为最大,而且有“古藤交枝,冷翠欲滴。”但不久,就调往四川任道台去了,最后升至广西巡抚,因患腿疾奏请开缺,回原籍河南祥符养病而离开桂林。

    这些学者或官员的住处,大多是租赁的。他们不买房的原因大约是:首先,他们多是外省人,家有祖居,不便另置新产;其次,京官有时外调,居处无常,所以也不需要买房定居。周之琦之所以屡迁其居就是这个原因吧。

    最后,这些学者京官多能敦持素养,清廉自律,其宦囊并不富裕。就以著有《瓶庐诗录》的翁同龢为例,他是光绪帝的老师,官至户部尚书(财政兼民政部长)因支持变法而被慈禧罢官,归乡生活还要其门生实业家张謇的不时赒济。这样的官员要想在北京购买民宅地恐非易事。宋朝诗人魏野献给寇准的诗云:“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清朝的不少学者官员可以与寇莱公比美了。(李瑚 北京 历史学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22:40 , Processed in 0.08132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