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江好,古玩尽搜探。商鼎周彝酬万镒,唐碑宋帖重千镰,真伪几曾谙。”这是清末黄式权在《淞南梦影录》卷四中引袁翔甫《望江南》的词句,从中可领略到百年前上海滩古玩市场的风貌。
上海的古玩市场发韧于清咸丰年间。当时苏南的南京至苏州一带的古玩商人为避太平天国战火,纷纷逃往上海,与此同时,江浙—带的富贾巨商也从四面八方云集于上海,他们携带了大量古董细软,为上海的古玩生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同治年间,最初的古玩市场出现于老城隍庙西侧的侯家浜(即现侯家路),不过都是地摊。高档次的古玩交易市场则在“茶楼市场”。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初版的《上海指南》卷八载,城隍庙“四美轩”有前后之分,“前四美轩”茶馆饮客以古玩帮为多,“后四美轩”茶馆饮客以翡翠帮为多。当时在茶楼里进行的交易大多为同行间的“叫行”。进行交易的古玩商有两类,一类是穿街走巷收购者,称之为“跑筒子”,他们到茶楼是为了放货;另一类是专门将古玩送货上门的掮客,他们到此是为了搂货。一般古玩收藏者很少到场子里来。当时的古玩商以回族人居多,世称“识宝回回”。民国7年(1918年),在四美轩内开设了顾松记、鑫古斋、松古斋、恒益兴、崇古斋、孙文记等古玩商号,经营铜器、瓷器、字画、玉器等古玩。 进入20世纪,上海滩“华洋分居”的社会格局被打破,中国传统式的古董生意也从老城厢的城隍庙向城外租界迁徙。据说,最早进入租界的古董贩子出没于外滩—带,他们的售货对象是一些外国水手与洋行的职员。 民国时期,在上海租界出现了旧中国最负盛名的五马路古玩街,它与北京的琉璃厂形成一南一北两大古玩市场。五马路即今广东路,五马路古玩街是旧时上海滩古玩市场的缩影。其时,最早进入租界的古董生意人聚集于地处五马路江西路口的怡园茶社,其与老城厢相对应称之为“北市”。到了1921年,因怡园楼房不敷应用,由上海清真董事会董事长马长生等人发起,募集资金筹建中国古物商场,这是上海古玩商业系统中最早的一家室内交易场所,同行可在此交易,顾客也可自由选购或出售古玩。至1932年,因商场摊位拥挤,且房屋又年久失修,为拓展业务,经部分古玩同业倡议自行增设上海古玩市场,俗称“新市场”,而原来的中国古物商场则叫“老市场”,后合并经营。1946年,上海成立上海市古玩商业同行公会,会址设在五马路古玩市场内,并将市场内从事经营的座商依资本额评为甲乙丙丁四级。 五马路古玩街的全盛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中叶,当时的古玩店铺达210家左右。这里还有洋人开设的中国古玩店,史德匿古玩行即是其中一家颇有影响的店铺。业主史德匿于20世纪初来华就职于上海江海关出口古玩检查部,精于鉴定,其个人庋藏宏富,除金石书画之外,古瓷尤多,以宋代定窑器而著称沪上。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冬,史德匿还举办过一次个人收藏展,获得吴昌硕的赞赏。当时,史德匿经常出入五马路古玩街,被人称为“黄胡子”,1927年,他在英租界宁波路7号开店,初名为“古迹洋行”。1937年移址于五马路口江西路上。1946年,史德匿退出古玩经营,其店转让给雪耕斋文玩号。 谈论旧上海古玩业,不能不提及卢吴公司,它不仅是上海最大的古玩公司,也是我国开办最早、经营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大,向国外贩运珍贵文物最多的古玩公司。民国时期,上海的卢吴公司是琉璃厂最大的买主。成立于清宣统三年,由江浙财团领衔人张静江牵头,湖州的卢芹斋、上海的吴启周、北平的大吉山房古玩房业主祝续斋与缪锡华四人合伙开设,专做洋庄生意。民国7年后改“美国庄”,并在纽约设立分店。民国15年,四人散伙,卢吴则继续保持合作关系,由北平辅聚斋古玩店经理王栋廷及吴的外甥叶叔重驻京进货。1941年卢吴公司解散。1952年,吴启周移居美国,原卢吴公司遗留上海的3075件存货由叶叔重代为捐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8年4月,五马路古玩市场公私合营为上海市古玩市场。至“文革”时中断,古玩市场在上海滩销声匿迹。1978年l0月,上海市古玩市场恢复对外开放,改名上海文物商店。1990年2月恢复内销文物,对普通百姓开放,它标志着新时期上海的古玩收藏市场的起步与兴起。 上海的国营文物单位历来由“三驾马车”牵头,它们是上海文物商店、朵云轩与上海友谊商店,这三家国家级的文物经营单位支撑起了上海滩的文物市场大梁。朵云轩坐落在南京东路山西路口,创立于1900年,是家百年老店,与北京著名的荣宝斋齐名,素有“北荣南朵”之说。20世纪50年代后期公私合营后,朵云轩专门设立了工厂,集中了各店所藏古代名家的真迹,为印制古代名画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形成了木刻水印复制历代名家书画的特色,其复制品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除书画外,该店还以兼售文房四宝著称。上海友谊商店原先只对外宾开放,系一个综合性的商场,古玩只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营业面积1500余平方米,以经营瓷器、玉器、铜器、杂项为主,在海外享有极高声誉。在上海滩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文物外销单位还有福州路上的上海古籍书店(专营古籍、碑帖)和创新旧货商店、陕西旧货商店。 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形成规模的民间古玩市场是会稽路市场。它出现于1986年春。其实,此前上海曾出现过多个半隐半现的古玩市场,如人民广场三角花园、西康路桥堍、大统路、打浦桥等处的古玩市场。会稽路市场的形成始于无证摊贩占路设摊,每逢周日集市,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突击取缔,但不久又死灰复燃。在反复取缔无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部门因势利导,于是在与会稽路一路之隔的卢湾区批准设立了浏河路旧工艺品市场,经营模式以货亭为主。浏河路是一条小路,这里原是一个不成气候的花鸟市场,与它相交的另有一条大一点的马路叫“东台路”,所以,人们习惯将这里称为“东台路市场”,因古玩市场的设立而名扬海内外。会稽路所在的南市区,也模仿卢湾区在离会稽路不远的老城厢里开辟了一条古玩街,它就是后来大名赫赫的福佑路古玩市场。这里原先也是一个市场,专营小商品,但不景气。福佑路古玩市场形成于1989年夏,它以地摊经营为主,周六与周日集市,摊位最多时可达400余个,占据了福佑路周围的旧仓街、白衣街、长生街、高墩街、晏海弄数条小马路,人山人海,与北京潘家园齐名。至1999年底,福佑路古玩市场被搬进了城隍庙“上海老街”上的藏宝楼,尽管它的规模远不如以前的“马路时代”,但这里依然是上海滩古玩旧工艺品最主要的集散地。随着沪上的民间古玩市场蓬勃发展,相继又产生了城隍庙华宝楼地下室古玩市场(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室内古玩市场)。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一条街、静安区南京西路奇石古玩市场、卢湾区卢工邮市、徐汇区太原路市场、徐汇区龙华旅游城、卢湾区泰康路市场、黄浦区“上海老街”等。现在,有的还形成了区域性经营特色,例如虹桥地区的明清古董家具市场,经营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司店铺大约近百家之多,为国内之最。 近几年来,随着艺术品投资热的迅猛升温,上海滩古玩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原有的市场外,又崛起了新的“三驾马车”,以先后时间为序,它们是静安寺古玩城、云洲古玩城与中福古玩城。静安寺珠宝古玩城于2004年9月25日正式对外营业,地处静安寺北京西路1829号。该市场共四层,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经营品种涵盖了古玩各个门类,并突出珠宝特色,系上海市中心第一家大型室内古玩商城。云洲古玩城的前身是蜚声邮坛的上海太原路邮市,形成于1983年,1997年2月搬迁至附近的大木桥路88号云洲商厦内五、六楼。2005年5月18日,为适应市场需要,该市场更名为古玩城,并将四楼改建成古玩市场,2006年7月28日,一至三楼又扩建成功,至此该市场的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经营品种囊括了古玩与现玩,周六、日又有室外地摊,是一个全方位的古玩市场。中福古玩城位于文化街福州路542号,北距南京路100米,是嵌在黄金地段的一道古玩风景线。该古玩城2006年3月28日开张,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200多家商铺分布于上下两层环状商厦内,其中不少是来自港台、欧美等海外知名古玩客商,在这里营造起一个高素质的古玩城。 目前,上海民间古玩艺术品市场的经营模式大致为四类:市场店铺式、马路货亭式、室内地摊式与零散店号式。 一、市场店铺式。将市场分隔成若干小间,以租赁方式招纳古玩商贩进场经营。城隍庙华宝楼地下室古玩市场最早采用这种方式,在1500余平方米的地下室分隔出230余个商场店铺,经营者大多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古玩”小老板。 二、马路货亭式。此类经营以“东台路市场”为代表,沿路鳞次栉比的玻璃货亭摆满了各色老古董,顾客在购物同时也能领略风景。到此兜游购货者大多是来自异域的老外,有旅游客,更有常驻本地的“上海通”。本地的爱好者则不大光顾这里。 三、室内地摊式。地摊式古玩旧货交易是最传统的古玩经营方式,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市场形式。现在,最大的室内地摊市场是“上海老街”上的藏宝楼,该楼四层,每逢周六、周日开放,拥有千余平方米的楼面,地摊可达200余个,摊主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流动性大,经营品种五花八门,这是沪上最富有生机的寻宝之地,每逢集市,纷纭而来的寻宝者可达数万之众。属于这种地摊式市场的还有南京西路奇石古玩市场(周五)与云洲古玩城(周六、周日)。 四、零散店号式。这些店号大多数集中于老城隍庙附近。仅在上海老街从河南南路到三牌楼段,就坐落着近40家各色古玩店铺,清一色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花格雕栏,什么“汲古斋”“贞观堂”“醉石楼”“珍宝馆”“紫陶轩”“锦久行”“大观堂”等,令人望而发思古之幽情。这些店主大多来自外地的艺术品产地,有着较厚实的文化功底。 另外,在静安寺、虹桥、淮海路等宾馆区周围,也散落着不少古玩店铺。这些装潢古色古香的店铺,除经营古董外,还兼营着各色当代艺术品,光顾者也以外宾及白领居多。 上海滩的古玩市场,还容纳了画廊、典当行及旧货寄售商店。在此不一一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