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65|回复: 0

细说中国古代武器弓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6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弓在不上弦的时候为“C”形,上弦之后中节被拉而呈“M”形,这是双曲反弯复合弓。《考工记》中还将弓分为王弓、弧弓、夹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庾弓用于田猎,唐弓、大弓用于习射。以上各种弓还依使用者的身高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制长1.52m、中制长1.45m、下制长1.38m。而箭镞也由简单的单片型发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钩型,以提高杀伤力。
  正是弓箭制造工艺在春秋时期达到高峰,在射远兵器的制造方面才发生了一场革命——弩的诞生。据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扩展疆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从中受到启发,学到弩的制造方法也是自然的。况且直到解放初期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所以笔者认为这个传说是有根据的)。弩发明后,不断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弓力的不断加强和弩机的改进上。据记载,当时一张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这样的弩单靠人两臂的力量当然是拉不开的,必须由力士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张弩(踏张)或利用机械的力量。到了战国时期,攻守双方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m,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卷回再用。对于当时以步兵和车兵为主构成的难以横向移动的大型方阵来说,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当时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将赵国主将赵括射成“刺猬”,取得了这场夺天下之战的胜利。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的版图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达西伯利亚,西接帕米尔高原,南到南洋诸岛。这自然和唐代军队的战斗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军以轻型步兵和骑兵为主,讲求机动性,弓弩作为主要射远兵器装备了唐朝大部分军队。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 500人,装备弓12 500张(附弦37 500条,箭3 750 000支),弩2 500张(附弦7 500条,箭250 000支),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弓和弩的装备有重叠,有的士兵既配弓又配弩。唐军装备的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4种,长弓步兵用,角弓装备骑兵,稍弓和格弓为皇朝禁军或狩猎所用。弩有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7种。臂张弩和角弓弩属于轻弩,装备单兵使用,其余的都属重弩,如大木车弩,需用绞车张之,箭的尾羽是铁制成的,箭出时“声如雷吼”。另外还有一种车弩也是设在绞车上,一次能同时发射7只箭,可射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毁。这些重弩由于过于笨重,发射速度又慢,不适于野战,所以一般只用于攻守城战斗。弓在唐时不是管制兵器,而弩绝对禁止民间持有,以防止农民起义军用其对抗朝廷。
       宋朝建立以后,对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战极度重视,而弓弩作为一种最适合守城的远距离杀伤兵器,由此在制造规模和质量上达到了最高峰。当时宋朝统治者不仅在京师设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设有军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制造性能优良的弓弩。据《宋史》兵志记载:“弓弩院岁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余万张,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余万。”我国古代的大科学家沈括在宋神宗时被王安石推荐兼管军器监,后来写就了《梦溪笔谈》。该书介绍了当时弓弩制造的基本情况。沈括认为一张良弓应具备6个特征:第一,弓体轻巧而强劲;第二,开弓容易且弹性好;第三,长时间使用射力不减;第四,无论冬夏射力保持不变;第五,射箭时声音清脆;第六,开弓时弓体端正。关于弓的制造,他提出要选用干透的动物韧带经过胶汤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缩方能用于制弓;在制造弓体的时候要把弓干材向开弓相反的方向弯曲,而后再贴上牛角片和筋丝;弓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节”的长短要合适,这样弓才会强劲有力;制弓时胶要涂得薄,以免因胶的变化而影响弓的弹力。关于弩,沈括特别强调弩机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弹道接近直线,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对准箭镞再对准目标后发射,以提高命中率。
       宋代的城防工事中建有特有的弩台,高与城齐,上建有棚,突出城墙平面之外,每个弩台容弓弩手24人,将1人。不但可以射击正面之敌,而且还可以侧射在城墙平面火力死角内的敌人,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例如1004年的宋辽澶渊之战中,宋军用床弩伏击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零,最终导致宋辽之间达成和议。
  蒙古部落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以前,一直处于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转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战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为自制。但是随着蒙元军东征西讨,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劳动力,弓弩的制造逐渐精良。蒙古铁骑发动的强劲旋风在征战几乎整个欧亚大陆的过程中,把中国古代的制弓术传到了世界各地,并且将从被征服地区学到的制弓术容入到中国弓箭制造中,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弓箭的工艺水平。
       明朝时期,军队使用的弓除了宋时使用的4种弓以外,还有开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种。见于《武备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张弩、腰开弩、窝弩、双飞弩等。腰开弩是将一根有勾的带子系于腰后,张弩时将勾挂于弩弦上,然后身体向后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将弩上弦。双飞弩是一种装在简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窝弩是将弩弦上好后,挂上绊线藏于路旁,用于预防敌军偷营劫寨。明中期以后,由于火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鸟铳等先进火器的传入,将弩完全排挤出了战争舞台,但是由于当时火器射击速度过慢,所以并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军中所用之弩,已经只有用来防止敌军偷营劫寨的多连装窝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长枪手随身的武器之一。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到,为了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环境,必须改进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桦树皮包裹,在节处要用线捆扎,箭镞必须采用钢制。
     随着明末政治统治的黑暗和军制的败坏,由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建州女真为游猎部落,精于骑射,弓箭是每个战士必备的主战武器。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曾被箭射穿铁盔和锁子甲围领,受伤甚重,几次昏迷,足见弓箭杀伤力之强。

[ 本帖最后由 东施 于 2007-7-16 19:3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2 12:42 , Processed in 0.09961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