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881|回复: 0

清乾隆轰动全国的“甘肃米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4 10: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四十三起义引发了这桩大案的败露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查获了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伪灾舞弊,折收监粮、肆意侵吞的大案,时称甘肃冒赈案。(《甘肃米案》,虽然名称不确,但也是以这段史实为线索勾勒出故事情节。)此案牵连布政史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万余两,震动全国,连乾隆皇帝也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这桩重大的冒赈案,发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发生起隐匿了7年,是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引发了这桩大案的败露。
乾隆 四十六年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今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率众起义,杀死领兵弹压的兰州知府杨士玑和河州协副将新柱,进逼兰州。兰州城只有800守兵,一经交战,便损兵300,甘肃官吏惊恐万状。乾隆皇帝惟恐兰州不保,遂命尚书和王申为钦差赴甘,又命大学士阿桂督师,速调陕西、四川、新疆等地援军进剿。由于官军不能速胜,乾隆震怒,一气之下,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一时甘肃地方官员战战兢兢,不可终日。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了摆脱困境,主动向乾隆皇帝上奏。奏折说:臣历官甘肃三十余年,屡蒙皇上格外开恩,不次擢用,荐历藩司,任重才庸,涓埃未报……在用兵之际,需用浩繁,臣情愿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肃藩库,以资兵饷。

王廷赞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王廷赞万万没想到,他的一道奏折,事与愿违,被精明的乾隆皇帝看出了破绽。乾隆责问:王廷赞仅任甘肃藩司,何以家计充裕……其中情节总未能深悉。当即传谕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即将王廷赞因何家道充裕,是否即于捐监一事有染指情弊,另有取巧之处,严密访查,据实复奏。
清代的地方政权有省、道、府、县四级,总督管辖数省,巡抚管辖一省,布政使(藩司,主管行政财政)是督、抚的辅助官员。甘肃地瘠民贫、官场清苦,一省之布政使无论如何也捐不出四万两私银。此时,已远调浙江升任巡抚的前甘肃布政使王望在办理浙江海塘工程期间,也主动捐献出私银50万两,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深深的怀疑。于是,乾隆皇帝一面集重兵于兰州,镇压苏四十三起义;一面又在甘肃拉开了追查地方官员冒赈侵贫的内幕
案件的具体情形是这样的:清代在甘肃曾实行过捐监。所谓捐监,就是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学历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后来捐监一度停止。王望任甘肃布政使后,以甘肃仓储不足,可用捐监粮米赈贷灾民为由,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经勒尔谨奏请清廷获准。于乾隆三十九年又开始在甘肃各地开捐。
但这次开捐,王望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办法,让监生将应捐豆麦折为白银,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私收折色银两。这样,粮米变成了白银,为王望及各级官吏中饱私囊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王望调蒋全迪为兰州知府,专门办理捐监事务。蒋全迪完全按照王望的意图办事,将私收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从中取利。蒋全迪与王望商议,为各县预定灾情,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衙门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令各县照单开赈,这就是冒赈。又商议设立坐省长随办法,坐镇兰州,收受赃银。凡各县馈送王望充冒灾赈的银两,按照坐省长随的办法送进。蒋全迪也乘机向各地勒索馈送。嗣后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后,虽然发现了监粮折银不符合捐监的规定,他也曾与总督商议,欲请停捐,但终究经不起利益的诱惑,非但不据实陈奏,反而又将私收折色一事,由各州县办事改为兰州知府总办,变本加厉,复蹈泥沼。


捐监粮:甘肃各级官员中饱私囊
甘肃各级官员利用捐监,几乎个个中饱私囊,而王望贪污最多。《清史稿》称:乾隆季年,诸贪吏首王望籍其家,得金银逾百万。各州县官员私收银两数目不等:皋兰知县蒋重熹侵赈银47,400两;宁夏知县宋学淳侵赈银34,560两;金县知县邱大英侵赈银20,000两……为了贪赃,道府官员也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对县级官吏贪污行为,有的直接参与分赃,有的收受贿赂,有的向省上报假情况包庇下属官员。狄道州知府郑陈善、后任兰州知府陆玮等均侵赈银2,000两以上。
赃银入了各级官吏私囊,所谓监粮,已经有名无实。李侍尧奉旨清查各地监粮,发现甘肃正项仓库亏空了。甘肃正项仓库亏空粮米100万石。李侍尧奉称,此俱系历任州县侵亏。查甘肃积弊相仍,折捐冒赈,业已累千盈万,乃于仓库正项复取任意侵欺,甚至应放籽种口粮亦有侵冒。种种昧良舞弊,迥出意计之外。甘肃地方官吏利用捐监,造成了如此恶果。
乾隆皇帝发了话,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王望、蒋全迪处斩刑,王廷赞处绞首,勒尔谨赐死;贪污数万两的巨犯斩首56人,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这就是乾隆四十六年一群贪官污吏盘踞甘肃官场,姿意妄为,演出的清代吏治史上最大的集团贪污案丑剧的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6-14 18:10 , Processed in 0.07755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