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908|回复: 0

我国古代的体育项目(庾莉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3 16: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叫蹴鞠蹋鞠,另一种叫击鞠。蹴鞠运动起源较早。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一种以皮革为外壳,里面装满毛发的实心球。
蹴 鞠
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黄帝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距今约五千年,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是口口相传遗留下来的。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陕西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很多磨制得很光滑的石球。这些地区正是当年黄帝部落游牧的地区。
足球的起因可能是为了锻炼腿部力量,是一种属于军事上训练的活动。后来通过实践,逐步改进游戏方法,踢球成为一种很好的娱乐。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的鸡鞠之会。汉武帝的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在河南南阳和陕西绥德的汉画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图象。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
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的制球工艺,有两大改进:一是把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气球。此外,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
宋徽宗爱蹴鞠(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竟任命一个精于蹴鞠球艺的市井无赖高俅担任太尉——当时高一级武官,则更是尽人皆知了。球迷皇帝视国事如玩球,以球艺任官,任用非人,其结果必然是乱政亡国。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高俅因踢球而发迹,说明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
明代以后,足球的社会性逐步缩小,到清朝中叶我国古代足球便灭绝了。现代足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清代洋务运动以后。
打 马 球
打马球也叫击鞠,或叫击球,就是骑在马上用球杆击打皮球的一种竞技运动。在三国曹植的《名都篇》里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诗句。说明在汉末的时候,马球就已经存在了。
马球运动从汉代一直到整个隋唐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曾经风行一时。其马球场的设置是相当讲究的。在球场的旁边,一般都设有亭子之类的建筑,相当于今天的贵宾席。球场的地面则通常都要经过精心的处理,一般都相当宽广平滑。唐人阎宽在《温汤御球赋》一文中就写道:广场惟新,扫除克净,平望若砥,下看犹镜。不但场地质量好,当时的马球比赛还有固定的音乐伴奏,唐人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说: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从击鼓的声音中就能判断是踢球,可见音乐已经相当普遍。这场比赛也是击鼓伴奏。场下一击鼓,场上两拨人便拍马冲出。各是十人,手持顶端弯曲的球杖,追着大小如拳的一个红球,前后冲驰,相当热闹。
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四对十人唐番赛。开始吐蕃球手明显地占了上风,屡屡把小球击进了唐朝代表队的球门。中宗神色黯淡,自言自语道:要是我兄弟还在,打球如何会输给吐蕃人?他说的是章怀太子李贤,早年因为武则天的逼迫而自杀,后来在他的墓葬中发现壁画打球图,描绘打球情形颇有神韵,足可知道其人嗜好。唐中宗正在为难,身边有人请战,一看却是临淄王李隆基(就是后来的玄宗)、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与武延秀。唐中宗于是换四人上场,四人面对着十名吐蕃球手,没有丝毫惧色,东西驱突,硬是从吐蕃人手里夺回了胜利。唐僖宗极爱打马球,球艺也不错。他洋洋得意地自我吹嘘说:我要是应考球进士,一定能考得头名状元。一次四川节度使出缺,觊觎这一官位的大臣有陈敬暄、师立、牛勉、罗元果等人。唐僖宗在最终考虑确定这一极其重要的官职人选时,竟然命以上四人各自表演球艺,最后,以打得最精彩的陈敬暄出任四川节度使。
马球运动对骑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参赛者必须有着十分娴熟的骑马技术,而且密切配合,才能够取胜。因此,马球运动已不单单是一种球类运动,更是考验骑手技术的一种骑术比赛。
骑 术
骑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还有马戏等等。骑术的发明最初当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
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了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先是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比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出了个主意,比赛时调整了一下马匹的排列,让田忌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下马对上马,结果是一败两胜,总评获胜。田忌赛马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极广。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赌博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驾驭马匹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
马戏也是当时百戏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马戏的表演惊险绝伦,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漆画当中曾经留下了无数著名艺术家对当时马戏的精妙刻画。在山东沂南出土的大型百戏壁画当中有一个画面,是小孩在进行马戏表演,非常惊险。
射 箭
射箭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这是用石头磨制的箭头,绑在木杆上作为当时射箭的用具。
春秋、战国时期,射箭运动普遍开展,射箭能手也比较多,以楚国的养由基百步穿杨射穿七札最为出名。据《左传》记载,养由基是楚国的一员小将,在晋楚鄢陵的战役中,他一箭射死晋国的大将魏锜,遏止了晋军的进攻,受到了楚共王的赏赐。楚军中另一员小将叫潘党,也是一个神射手。他不服养由基的本领,便找养由基比赛射箭。在射圃中立了靶子,站在百步之外,两人射了十箭,都是箭箭中的,分不出输赢。有人想出了个主意,在靶场边的杨树上,染红了一片叶子,两人都射这片叶子。结果,潘党没射中,养由基却一箭射中杨叶,潘党又提出第二项比赛,射胸甲。潘党叠了五层甲,一箭洞穿。养由基又增加了两层,射穿了七层胸甲。百步穿杨、射穿七札均需要射箭的准确性及足够的力量,还要有精良的器械。养由基射穿七札的箭法,不但显示了春秋时代射箭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人入主中原,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也带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展。康熙61年(1722)年,曾经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促进了整个射箭的开展。当时,由于射箭活动比较普及,加上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地从军事领域退出去,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射箭比赛。
摔 跤
古代称摔跤为角抵角觝角力相扑争跤掼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摔跤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秦汉时期,摔跤不仅作为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也是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统一了摔跤的名称为角抵。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大混合时期。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以后,文化科学艺术得到一次大交流,体育比赛也得到了互相切磋提高。摔跤是当时比赛最多的一个项目。这时摔跤也称相扑、相辟、相攒,都是互相摔打的意思。并且比赛已经有了正式的规则和裁判。
唐代称摔跤为角觝。角觝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唐代的皇帝大都喜爱体育活动,所谓角觝之徒,就是专门供皇帝观赏的摔跤手。唐玄宗李隆基每赐宴设酺,大陈山车、旱船、寻橦、走索、飞剑、角觝,作为宫廷的娱乐活动,角觝是各种表演节目的压轴戏。摔跤手临上场前,左右军就擂起大鼓。在急鼓声中,一个个赤裸上身的壮士绕场而入。分出了胜负之后,观众欢呼,急鼓三通。这场面确实很热烈,很激动人心。考古工作者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唐代幡画,画面上为两人决斗时情景,很象现代日本的相扑。在皇帝的喜爱倡导下,唐代社会上摔跤活动的开展是较为普遍的。
满清王朝也十分重视摔跤。满语称摔跤为布库。清王室的御前侍卫大都是布库能手。他们一方面可以保卫皇帝的安全,另一方面在宴会中随时可以叫出来比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02:14 , Processed in 0.10703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