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43|回复: 0

袁中郎其人及其游记散文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8 16: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宏道(1568~1610) ,晚明大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为领袖,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拜著名异端思想家、文学家、文艺评论家李贽为师,深受其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朝廷准之,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其文以叙引、序、尺牍、游记和传记为体裁,高唱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创作了大量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在中国散文史中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其山水游记在古代游记的作者群中,堪称卓然出众的大家。同是擅长记游的散文家张岱曾予评说:“古代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宗元,近时则袁中郎。”足见中郎游记的无穷魅力。因此,认真分析探讨中郎游记的表现艺术,对于提高个人的游记散文水平是有诸多稗益的!
  
  读中郎游记,使人如同坐游名山胜水,吟其妙语趣话,不觉欣然解颐。强大的艺术魅力是与其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有人曾评价说:“任情适性又有山水癖,当属中郎也!”他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牍280余封,篇幅长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余字。如《致聂化南》一札:“败却铁网,打破铜枷,走出刀山剑树,跳入清凉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数日,愈觉无官之妙。弟已安排头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逍遥缠外人矣!朝夕焚香,唯愿兄不日开府楚中,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尔时毋作大贵人,哭穷套子也。不诳语者,兄牢记之。"简凝活脱,间以诙谐,可见其尺牍文的一斑。对于他的游记散文,其结构艺术,修辞艺术前辈学人已多有研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审、资深编辑之一曾发专文对此有深入研究(作者其名无从知晓),其总结的特点简单介绍如下:
  
  (一)分类描写和移步换形的表现方式
  中郎记述山水,写的都是经过他欣赏、品味过的山水,因此表现出来的美都是艺术的美。为适应这种特点,是故常常用分类描写的方法。他分类描写,有几种情况:一是把某一景区的山水特点概括为几个方面,然后逐一描叙。他记西洞庭,就将山景归为山之胜、石之胜、居之胜、花果之胜、幽隐之胜、仙迹之胜、山水相得之胜,然后就按这七类来写。《天目一》写天目之胜,则归为七绝,再逐一展现其美;二是文中并不明言山水特点,只列出几个重点景物,再细加描述。《游盘山记》即先总说“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细则写“述其最者”,始写盘泉,次写悬空石,末写盘顶;三是连重点也不说,只依次一片一片地写。分类描写,要求作者从总体上把握景区的山水特点,且对各类景物特色要有独到的认识。这样写的好处是:层次清晰,能提供景区的整体、广阔风貌,能实现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境界,多角度、多层次地去领略山水之美的功能。
  
  (二)以虚写实、巧妙映衬的表现手法
  中郎记山水,并不专一描摹山水形态,而是通过记游人的活动,引征故事,通过评议性的言词,以及倾述主观感受来突现山水神态。我们把这种手法称为以虚写实,它是中郎游记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1、用游人的活动衬写山水之美。在多数情况下,作者是把写人物活动和写山水结合在一起的,人物活动纪实对山水美起着衬托作用。《华山记》就是通过记述游人攀登华山绝壁的活动和当时产生的紧张心理来衬写华山的险峻。由于将人物活动穿插在山水描写中,山水美便能从多方面显现出来。又如《初至天目双清庄记》写双清庄的清幽,借陶石篑梦中以溪流声为暴雨声的误觉作衬笔,写庐山三峡涧流水由湍急而平缓,借“小溪”、“观者”的神态作衬笔皆是此类写法。这些游记,不但写活了山水,也写活了人物,给人多种美的享受。
  
  2、即景生议,以突出山水美。中郎游记爱发议论,其议论主要针对山水特点而发。通过议论,进一步点出山水美之所在。鉴于前文已有的论述,这里只想说明的是,中郎的评议,已把他的审美感受概括到了理论的高度,且能比较明朗地揭示出山水美的某些具体特征。其次,文中的评议,也往往是在描写山水态貌神情之后出现,是故评议非抽象说理,而是具有纳形象描绘于议论之中的特点,可称为形象的议论。文字生动而有理趣,读起来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3、用自己的强烈感受,烘托山水美。中郎爱美,也善于发现美。然而更难得的,还是他能把自己领略山水美的微妙感受生动表现出来的高超技巧。每遇奇观,不但自己乐在其中,还问他人佳否,急急忙忙“走告山僧”。这些文字,写出了他目睹佳山胜水的激动心情,当然也说明山水所确有的可爱之处。
  (三) 白描、比喻和拟人手法
  一般说,表现山水间的热闹场面,中郎惯于用略带夸张的语言作渲染性的描写。但他写景状物用得最好的是白描手法。他写山:“四面峰峦如花蕊,纤苞浓朵,横见侧出,二十里内,秀菁阁眉,殆不可状。”他写瀑布:“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 ,东披西带”。他写石壁:“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他写云:“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少焉云缕缕出石下,缭松而过,若茶烟之在枝,已乃为人物鸟兽状,忽然匝地,大地皆澎湃”。他写一种凄凉景象:“荒草绵茫如烟,蛙如吹鼓”。中郎白描,善于抓住山水典型特征重笔勾勒,使其气性神情显露无遗。有时三笔两笔,略加点染,就绘出一幅活动的画面,使人进入奇妙境界。虽云记山水,终是活丹青,作者描绘的是留有空白的写意画,笔墨之外,别有意趣,令人回味无穷。
  
  中郎爱用比喻说出山水特点,其比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喻法多样。有明喻、有隐喻;有以一物喻一物,也有以多物喻一物者。如“两峰骨立无寸肤,生动如欲去,或锐如规,或方如削,或欹侧如坠云,或为芙蓉冠,或如两道士偶语,意态横出”。二是喻体丰富,比得巧妙。他常用平常物作喻体。如以宋人画比喻西湖风光,以元人画比喻山阴山水,又以六经、骚赋、子史百家比喻庐山涧水的种种特点。还说过“诸山之秀雅,非穿石、水心之奇峭,亦无以发其丽。如文中之间波澜,诗中之有警也”。这些喻体,带有作者独特生活体验(包括文学创作、艺术欣赏的体会)的痕迹,读者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方能领会所喻本体的妙处。
  
  (四)章法、句法、字法不拘一格
  中郎游记,章法灵活,许多篇象是信笔写来,随意挥洒。譬如,《钓台》一文,入文便是奇想,然后是议论。议论完毕,文章也结束了。《百花洲》篇,主体内容亦不过是作者的几句俏皮话而已。《听响水石记》40余字,先写石之美,再写其高、广、色、骨,极有层次,但乍然一读,却似随口说出。山水无定态,议论有长短,文因事变,法因文变,故其游记章法多变,但也有章法极严整者,《五泄一》论五泄,五泄之景终未出现,全从渲染游人对五泄的向往之心来衬托描写它的奇妙。
  
  中郎游记,句法活泼,多用短句。他注意句子的整炼,爱用对偶句,诸如“杨梅早熟,枇杷再接;桃有四角力之号,梨著大柄之称”,“山色七十二,湖光三十六,……弥白放白,拔地插青”。此外,排比句也用得多,有单句作排,有复句作排,而以后者最多。
  
  笔者早先有读过袁中郎的游记散文,通过对他的游记散文的阅读,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文中所表达的风物美和人情美。同时也更加清楚了一个人之所以成“家”,肯定是有其理由的!不过说他是晚明大文学家,并不是说他是当时最强的牛人!大明帝国从来都是人才辈出的,晚明与他同时的大家多如牛毛,他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那位李约瑟很是佩服的徐霞客先生的山水游记恐怕就与他有的一拼!
  
  明代名人有个特点,就是基本上都不会是专才,用博学多才称道他们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本文主人公袁先生也是如此,他对禅宗也颇有研究,要问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到了让人回过头去研究他的佛学思想的地步!一直到现在,让我回想起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还是会搞得热血澎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12:04 , Processed in 0.09305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