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208|回复: 0

[转帖]清朝禁教对少林武术的影响(www.imagegarden.ne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11: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明代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上辉煌时期。这期间不仅少林寺繁荣,寺僧练武、演武、传武也很兴盛,甚至僧兵的参战也多受朝廷的调遣。然而到了清朝,少林寺开始走向衰落,清初之后武僧练武由公开变成隐蔽,演武活动销声匿迹,直到清未。在社会上,清朝建立后,少林武术声誉更加卓著,流传更加广泛。少林武术在清代出现这样的局面,与清廷禁止民间及秘密结社性质的宗教组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少林武术在清代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肇始于满族的统治。明朝灭亡后,被称为“外夷”的满清定鼎中原。由于历史上长期积存下来的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敌视,所以清朝建立后,引起了广大汉族地区民众的不满,于是开始组织民间秘密教门来反清,面对汉族地区有组织的秘密反清活动,清朝一开始就予以严厉镇压。清顺治三年(1646年)世祖下令:“如遇各色教门,即行严捕,处以重罪。���(《清实录》)

在清初之时,清廷虽有严格禁止民间宗教组织的法令,但当时的民间反清的教会、教门并不太明显,力量也比较薄弱,而且这些初兴的民间宗教组织并未与少林寺及少林武术有什么关系。所以,清初时,清廷并没有把少林武僧的聚众习武等同于民间的反清组织而采取限制和禁止措施。相反,在清初之时,满清对禅宗祖庭少林寺还是相当支持的,对寺院的待遇和明朝也差不多: “河南嵩山少林禅寺,自达摩面壁传心之后,为天下佛门之祖庭。凡嗣位传法者,俱请钦依礼部札付主持少林,提衍禅学,嗣祖传灯,钤束僧众。如儒门之衍圣,道达之真人。千百年于兹,不随世代变迁者也。”(见《少林寺志·部札》)明末清初少林寺住持海宽,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得到明王朝钦命文书出任住持,清朝定鼎后即于顺治三年(1646年),沿明朝旧制给少林寺住持(方丈)海宽以钦命住持衔,因���宽足疾未赴京领命。顺治十四年(1657年),海宽在京师得到朝廷礼部颁发的札子,正式出任少林寺钦命住持。在顺治九年(1652年)至十年时,官府还大修了一次少林寺。由此,请初之时,少林寺武僧和明朝一样可以公开习武。这些,清初诸多史册的记载可证。

清顺治时焦复亨《少林寺》诗云:“艺高白棓(棒)手,夏解碧莲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其北有少林寺,原魏所建,历代尝修治之,近代所称少林寺之僧兵也。”清康熙十六年(1679年)顾炎武游少林寺后,在其所写的《天下郡���利病书·嵩高》中写道:“至今寺僧以技击闻,其由来久矣。”而其所写的《少林寺》诗中也写道:“颇闻经律余,多亦谐武艺。”清康熙时进士景日昣在其所著《说嵩》一书中亦云:“今寺僧矜尚白棓。”

从上述记载看,清初寺僧公开习武是毫无疑问的,但从史册的记述看,寺僧清初时以习棍为主,而不是明代”金戈铁棒持层层“那种场面,这是清代禁止民间拥有兵器的结果。寺僧习武规模和人数较少的原因在于明末战乱对少林寺的重创。清傅景星《重修少林寺记》记载了战乱对少林寺的影响:“以末业式微,揭竿四起,野猿悲而出谷,飞鸟为之惊栖。于是风沙迷目,梵宇穿云,即缁流传侣祗,虞山不高,林不密矣。洞天福地,铁甲金戈,而少林千百年祖庭,遭赤眉夜占南山,祸及之险危哉!”

由于战争重创,少林寺走向衰弱。清康熙初登封知县叶封《少林寺》诗描述了战后少林寺情景:“乱余僧亦少,晚坐静无哗;古殿聊支水,丰碑漫似麻。”清康熙初进士王无忝《少林寺》诗亦有:“寺破山僧少,人来夏涧幽。”由于寺僧大量减��,习武者也大为减少,但当时的习武仍是公开的。





进入清朝康熙中后期,随着民间反清教会力量的壮大,在“反清复明”的旗帜下,为了达到反清目的,民间教会便开始寻觅反清力量。于是久负盛名的少林武术及少林僧兵成了民间教门及秘密社组织利用的对象。利用少林武术作为反清武器的民间教会,最有代表性的是天地会和白莲教。

天地会乃是起源于清康熙时的一个秘密反清教门,该教门对外称:“洪门”。所谓“洪门”,乃是以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为名,入门者称“洪门”、“洪门兄弟”。天地会成立后,感到自身力量薄弱,为了激起更多的武林志士反清,开始利用少林武术。

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洪门问答书》:“武从何处学习?在少林寺学习。何艺为先?洪拳为先民,有何为证?有诗为证:‘猛勇洪拳四海闻,出在少林寺内僧;普天之下归洪姓,相扶明主定乾坤。”又《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洪拳诗》:“武���出在少林寺,洪门事务我精通;洪拳能破西达子,万载名标第一功。”天地会为了激起少林派弟子反清,还编造了一个神奇的“火焚少林寺”的故事。罗尔纲《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肖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都记载这个故事。说是康熙时,西鲁造反,清廷派御林军征讨损兵折将。后皇帝下榜说,能征服西鲁者,封万户侯,赏金万两。少林寺武僧闻知扯榜,出征西鲁,大胜而归。后少林寺判逆亚七诬告少林僧谋反。康熙帝不分清红皂白派御林军数万,夜赴少林寺,乘寺僧熟睡之机,一把火焚烧了少林寺,108名武僧仅余5人。洪门所说的清帝焚毁的为福建少林寺,实际影射的是嵩山少林寺。洪门杜撰的这个故事,显然是说清廷腐败,少林武僧有功于国家却被杀。洪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利用这个故事激起众多的少林弟子起来反清,为少林寺遇难者报仇雪恨,最终实现“反清复明”。

清代另一民间教会白莲教,也是利用少林武术反清的组织。该教原是起源于宋代的一个民间教派,元、明时曾多次发动反元、反明武装斗争。当进入清朝后,面对满清入主中原,他们转而树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同样,白莲教为了达到反清目的,也不断利用少林武术作为号召。面对汉族地区各种秘密教会的反清活动,清廷开始大规模查禁民间教会,到乾隆时甚至把禁止天地会列入《大清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民间教门反清武器的少林寺及少林寺武僧,开始受到清王朝的压制。





随着民间宗教组织利用少林武术反清后,清廷对少林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开始的支持变成削弱和压制。清康熙五年(1666年)海宽去世后,按旧制本应重新钦命住持,但清廷却终止对了对少林寺住持的任命,使传承了数百年的钦命住持制度宣告终结。之后,在清廷的压制下,少林寺出现了相当混乱的局面,以致“法堂草长、宗徒雨散”(见张思明《重建慈云庵碑记》)。

到清朝雍正时,在清廷的压制下,少林寺败落更加明显,面对赫赫禅宗祖庭的凋零,河东总督王士俊感慨道:“登封少林,乃系东士初祖道场,九年传冷坐之心,五叶启宗门之绪。法灵普覆,慧日光涵,缘自历代相沿,迄今实多颓圮。”(《河东总督王士俊檄》)为此,王士俊奏请皇上重修少林寺。在得到王士俊奏折后,雍正帝下圣旨批准重修少林寺。但在雍正批准重修少林寺的圣旨中,对少林的门头房(家族式庭院)却给以严厉训责:“朕览图内,门头二十五房,距寺较远,零星散处,俱不在此寺内之内。向来���省房头僧人,类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种。”(见《少林寺志》所载雍正《上谕》)为此,雍正帝特下令拆除了少林寺周围二十五座远离寺院的“门头房”。这25座门头房,过去大多都是少林寺武僧的练功场。由于雍正对少林寺心怀不满,所以在上谕中甚至对寺院修好后由谁来作方丈一事,他也不同意由少林寺僧担任,而是想从京师中调帝王信任的僧人充任:“至工峻后,应令何人住持,候朕谕旨,从京中派人前往。”(雍正《上谕》)由此可知,雍正对少林寺的态度虽不象对民间教会那样严酷,但限制还是很多的。  

随着民间教会利用少林武术反清活动的高涨,雍乾之时,清廷甚至把少林武僧的演武和传武活动视为“邪教”的帮凶。清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奏折可证:“豫有少壮之民,习于强悍,多学拳棒。如少林寺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效尤成风。邪教之人传意诱骗此等入伙,以张羽翼。”从雍正开始,在清廷及官府禁止少林寺僧人聚众习武和传武的情况下,少林寺僧人为了保全自己,避开清廷的追查,于是习武活动从公开变成秘密。

从雍正时期开始,在少林寺已基本上见不到武僧公开习武、演武的场面。雍正到道光初人文墨客游少林寺后所写的各种游记、纪胜诗及所立碑刻等,基本上都找不到记述寺僧习武演武的情况。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五年(1740年)任登封知县的施奕簪,在游少林寺后所写的《偕友游少林寺》诗中,描述了当时寺僧习武及少林寺的状况:“武功魔渐息,禅律讲何曾。吴画委荒草,唐文叠石层。琼楼藏鼠雀,丽宇聚蜂蝇。无复前朝树,空闻古涧藤。”由上可知,当时少林寺僧习武活动受到了空前的抑制。





在少林寺习武受到清廷压制之后,作为少林武术发祥地,且一直把习武作为宗风的少林寺僧来说,虽然清廷对寺僧的习武施以高压,但习武仍未停止。他们为了避开清廷的查究,习武活动改在夜间秘密进行。建于明末的少林寺毗卢殿(千佛殿)原为储存藏经和佛像的场所,从雍正开始,这里变成了少林寺的秘密夜间练功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西来堂志善碑》所载的“夜演武略”就是寺僧变换练功形式的真实写照。清席书锦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撰的《嵩岳游记》记述了寺僧在千佛殿习武留下印记的情况:“今后殿壁,绘罗汉手搏像。屋地下陷,深数寸,传为习武场。”由于寺僧长期不断的在千佛殿内练功,殿内地下被脚踩出了48个深深的脚坑。据寺僧德禅、行正讲,此坑是清代少林武僧演练内功心意把留下的。从脚坑的深度看,它不仅表示练功时间较长,而且表明清代少林功法也是注重内功的。

清代少林武僧的秘密练功场,除了千佛殿外,处于偏远地区众多的少林寺下院也是武僧习武的重要场所。少林老僧德禅生前曾数次给笔者讲,其先祖海发、湛谟、湛举等,在道光时为避清廷追查曾隐居偃师少林寺下院石沟寺练功。为此,笔者于2002年进行清代少林武术传系情况调查时,专程访问了石沟寺。笔者发现石沟寺的确是一个偏僻而静谧的地方。寺院中海发、湛谟于道光十年(1830年)立的《重修石沟寺碑记》尚存。另外,寺院乾隆时武当派弟子所立的碑刻也非常引入注目。

在石沟寺调查时,寺僧告诉我们说,寺院北侧那几孔古窑洞就是当年海发、湛谟的练功房。在访问周围村民时,他们还给我们讲了许多海发、湛谟、寂勤等武僧在石沟寺练武的传奇故事。什么湛谟“过河不湿鞋”、寂勤“挟石成粉”等。据笔者��查,道光时在石沟寺练武的海发、湛谟一系武僧,后来成为少林寺武功的重要继承者。海发、湛谟之后的湛举、寂勤、吴三林(寂勤俗子)、贞俊、德根乃少林寺近现代重要少林武功传人。现在寺院及登封、偃师、巩义一带社会上所传的许多功法,都是海发一系门人传下来的。

清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动荡,清廷已自顾不暇,雍乾时期禁教的高压政策到道光时已大为消弱。但寺僧仍惧怕清廷追究,所以秘密习武到道光初仍沿袭不变。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满族大员麟庆代巡抚杨海梁祭中岳,3月25日,麟庆走马至少林寺,在参观了少林寺后,因久闻少林武功名冠天下,遂让寺主僧组织武僧为之演武。寺主僧见麟庆为满族大官,又因清廷禁止聚众习武,于是矢口否认寺僧练武。麟庆听后,立即明白寺主僧是惧怕清廷的追究,于是对少林寺僧习武作出了具有定性意义的解答:“谕以少林拳勇,自昔有闻,只在谨守清规,保护名山,正不必打诳语。”(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少林校拳》)寺主僧在听了麟庆这种平反式的话��后才放心。于是,主僧挑选功夫高超的武僧在紧那罗殿前为麟庆进行表演。麟庆在看了武僧表演后赞道: “熊经鸟伸,果然矫捷。”(《鸿雪因缘图记·少林校拳》)。

寺僧为麟庆所举行的演武活动,是自康熙后期至道光初在少林寺内唯一可查的公开的大型演武活动。自麟庆对少林武僧演武“正名”后,再加上清朝对聚众习武的限制的放宽,少林寺自道光后期便公开了其自雍正时“夜演武略”的秘密。清道光��十六年(1846年)立的《西来堂志善碑》记载的武僧湛声等习武的历程可证:“余自祝发禅门,禀师教之重,修弟子之职,昼习经典,夜演武略,亦祗恪守,少林宗风,修文不废武备耳!”

道光之后,由于清廷腐败及社会更加动荡,禁教习武的法令已形同虚设。再者,少林寺有麟庆对寺僧习武的肯定,所以习武已不再秘密进行了。清末时,寺僧甚至将麟庆观武的场面,以大型壁画的形式公开绘于白衣殿的北壁上,至今犹存。据寺僧德禅讲,在壁画中指挥练功的就是曾隐居石沟寺练功的湛举。在绘此壁画时,毫无顾忌的寺僧甚至演化出了乾隆帝游少林寺观武的场面,并将其绘于南壁上,至今犹存。

乾隆游少林寺的情况,清洪亮吉《登封县志》记载的非常详尽,寺僧根本没有为乾隆演武。事实上,武僧当时也根本不敢演武。不仅如此,乾隆游少林寺时还对少林寺奉为圣物的面壁石提出了质疑:“九年面壁却何曾?片石无端留色相。”(乾隆《题面壁石诗》)然而南墙壁画中,身着皇帝服饰者,显然就是乾隆,因为清朝只有乾隆帝到过少林寺。寺僧演化出乾隆观武,显然是说乾隆帝也支持寺僧练武。这幅壁画反映出清末时,清朝实行的禁教政策已完全不再适用于少林武僧的习武和传武活动。

清末不仅寺僧习武没有顾忌,俗家弟子到寺院公开学武也很普遍。道光二十六年立的《西来堂志善碑》中就记载了俗家弟子王生随武僧习武情况。清咸丰四年(1854年),福山王祖源偕关中力士周斌同往少林寺学艺:“尽得其《内功图》及《枪棒谱》以归。”(王祖源《内功图说序》)光绪七年(1881年)王祖源根据其在少林寺所学之内功,还著成《内功图说》一书刊行于世。





少林武术在明代开始向社会传播后,到清代由于禁教而遭到压制和禁止。但少林武术在社会上的传播却没有因禁教而终止,也没有因压制而停步,而是传播规模和范围更大,甚至超过明代。

少林武术在社会上流传的加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民间各种秘密的反清教会、帮会利用少林武术、宣传少林武术。天地会的“武艺出在少林寺”就是民间教会利用少林武术的代表。在康熙后期,少林武术在社会上的传播已相当广泛,不仅天地会说武艺出在少林寺,民间习武者也沿习教会、帮会的说法,说自己的武艺出自知名的少林寺。清康熙时长洲人褚人矱《坚瓠集》:“今人谈武艺,辄曰:‘从少林寺出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后来所说的“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早期表述。当然,天下功夫出少林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准确的,但褚人矱的记载,反映了清代少林武术在社会上影响和流传的程度。

“气之所至,虽刀斧勿能伤也。”郑的描述当然有些夸张,但能证明的是少林寺僧敢在社会上传艺。此外,王韬的《遁窟澜言》、俞樾的《荟蕞编》、徐珂的《清稗类钞》等都有少林寺僧在民间传武的记载,其中《清稗类钞》记载尤多。不仅如此,甚至清代的神话小说《聊斋志异》等都写了少林寺僧在民间的传武。这反映出清代少林武僧在社会上传武是很普遍的。到清代后期,随着民间教会“反清复明”势力的削弱,清廷禁令形同虚设。不仅如此,清廷还利用民间的乡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利用义和团反对洋人。这说明清廷在形势逼迫下政等已发生了变化,即由初期的反对民间聚众习武,到后期的选择性的利用民间武术团体,这种变化对少林武术的广传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少林武术在社会上的广传,清代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武术开始分派。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称:“张三丰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名为内家。”内家出现后,便称少林为外家。少林武术在社会上广传之后,清末时南方流传的少林武术开始称为南派,北方流传的称为北派,由于北派重脚,南派重拳,故有“南拳北腿”之说。此外,清末时还把少林武术分为广东少林、峨眉少林、福建少林等等。这些都是清代以前的史册根本找不到的。事实上,清代民间流传的各派少林武术,与少林寺传统的“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等特点已有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清末的少林武术有许多虽署少林之名,但实际上是民间武术,而非少林武术。

清代少林武术在民间的广传,表现在多个方面。在图书的出版上,清廷禁教虽有负面影响,但少林武术书籍还是出了不少。清代最知名的少林武术书籍要数《拳经·拳法备要》。该书所载拳法乃明末清初少林寺著名武僧玄机和尚遗法。清康熙时经张孔昭整理而成《拳经》一书,乾隆时曹焕斗又作注,更名《拳经·拳法备要》。该书撰成后,未能刊印,一直以手抄本传世,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方由大声书局石印出版,1936年蟫隐庐又据最完备手抄本刊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刊印的《少林衣钵》也是清代较早的少林武术著述,其内容记载有少林衣钵真传、罗汉短打图、罗汉兵刀、器械、罗汉行动全谱、口诀等。这部署名“升霄道人”撰写的《少林衣钵》,其内容是否为少林寺所传武功尚存争议,但它以“少林衣钵”刊行,表明少林武术的影响力还是较大的。此外,清初吴殳的《手臂录》中也记载有少林武僧洪转的枪法和程宗猷著的少林棍法。清代后期,社会上关于少林武术方面的书籍更多,咸丰时王祖源的《内功图说》、咸丰末蒋鹏的《少林单刀谱》等纷纷刊行。甚至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时,上海的《天铎报》公开刊登具有反清性质的《少林宗法》。当然,少林宗法的内容也并非全是少林武术,但它的刊行表明少林武术更加广泛地融入到社会,深入到群众中。

综上所述,清朝的禁教对少林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总体情况是这样的:清廷的禁教在初期是针对民间秘密反清组织的,对少林寺僧习武没有限制,寺僧仍然公开习武,但规模不大。从雍正开始,视少林寺僧的传武为聚众反清性质,因而遭到压制。由此,武僧习武由公开变成秘密。清后期,随着禁令的削弱及麟庆对寺僧习武的肯定,寺僧又可以公开习武。社会上,由于民间反清教门、帮会等利用少林武术反清,使少林武术的传播规模更大,流传更加广泛,最终促使少林武术成为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武术流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2 12:14 , Processed in 0.10116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