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976|回复: 1

[转帖]马三立与京剧(陈绍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10: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三立先生技艺绝伦,人品高尚,堪称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他凭借着正宗而深厚的传统根基,倾毕生之精力,以捍卫相声艺术本质为己任,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终于创建了独具个性的“马派”相声艺术。他的表演幽默脱俗,俗中见雅,内涵丰厚,回味无穷,达到了大雅若俗,雅俗共赏的地步。之所以会达到如此高超的艺术境界,源于他涉猎广泛的知识积累和触类旁通的艺术借鉴。曾经与马三立先生合作多年、艺术上旗鼓相当的另一位相声捧哏大师赵佩茹先生生前经常在表演时说:“生意肚,杂货铺。很多东西许我们不能,不许我们不懂。”这就说明,要想当好一名优秀的相声演员,必须向其它艺术门类学习,有广泛而丰富的积累。马三立先生平生勤奋好学,广征博采,涉猎的范围很宽,积累的知识很广,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知,五行八作无所不晓,是行内人公认的“马大学问”。

    广交京剧界朋友

    为了充实自己,马三立从年轻时,就广交各行各业的朋友,其中就有不少京剧名家,如“四大须生”之魁首马连良,与他既同属回族,又都是祖籍西北的同姓,细盘起来,恐怕还会有同宗的可能,是故,他们的关系很好。又如京剧花脸“三鼎甲”之一的侯喜瑞,也是回民,跟马三立的关系也极好。早年,侯先生曾一度在天津中原公司(即今日之天津百货大楼)楼上的游艺厅里演出,并在另一层楼里开了一个小烤肉馆儿。而马三立的住家就在毗邻中原公司的南市华安街一条小巷里,他们经常在一处盘桓,建立了很深的友情。侯先生作古之后,他的爱徒、侯派花脸优秀继承人袁国林,每来天津演出必到马家看望老师的这位莫逆之交。
    还有一段往事,可以算作是一段趣闻。1943年3月,马三立随京韵鼓主白云鹏到南京演出,一天晚场,他上演了自己的拿手段子《卖挂票》,内容说的是一个原本不会唱戏、名叫“马洗澡”的“棒槌”自吹自擂,吹嘘自己演戏如何精彩,受到观众多么热烈的欢迎,以致剧场爆满。有的人为了看他的戏,竟然买了“挂票”,甘愿让人用绳子把自己吊在墙上看他的戏。有一天戏码儿是《盗御马.连环套》,本来“马洗澡”是要以花脸应工演窦尔墩的,但因为“十全大净”金少山的央求,他才慨然让台,改演武生应工的计全。最后,终因“马洗澡”把京剧唱出评戏味儿而招致全场大哗,纷纷退票;唯有一百七十多位观众没走,原因是在墙上挂着呢!这个段子里,有不少贬低金少山的话,也正是因为马三立拿大名鼎鼎的金少山抓了哏,所以剧场效果才出奇地强烈。
    马三立说完《卖挂票》后刚回到后台,就有一位绰号“二皇娘”的中年京剧女演员(即已故京剧表演艺��家李万春之岳母、健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砚秀女士之母)走进来,她跟马三立是熟人,一下后台就冲着马三立伸出大拇指:“三立呀,你这段儿说得可真好。我特烦,明儿个还这段儿!”
    转天晚上,马三立果然又说了一回《卖挂票》。“二皇娘”听完之后又来到后台,不过这回不是她一个人,身后还跟着一位彪形大汉。马三立的大褂儿还没来得及脱,她就领着那位大汉走到他的面前,笑眯眯地说:“三立,今儿个我给你引荐一位朋友。”
    “谢谢啦,您引荐的朋友一定都是高人。”马三立赶紧答话。
    “那没错儿,先见个礼儿吧!”
    马三立拱手抱拳:“请问您尊姓大名?”
    大汉未语先笑:“哈哈,在下金少山。”
    “哎?你该认识呀,你们二位不是刚唱完《连环套》吗?啊?哈哈哈哈!”
    二皇娘笑得很开心,可马三立心里却直犯嘀咕,心说:奶奶,您怎么给我来了这么一手儿呀?事已至此,只好迎头认错儿。他冲金少山作了个揖说:“金老板,实在对不住,我不该拿您找哏!”
    金少山本来假装沉着脸,一见马三立那副诚恳的样子,立即放声大笑,忙说“咳,找个哏算什么?你们说相声的,理儿不歪,笑不来。再者一说,你这是替我扬名呐,我呀,还得谢谢你呐!走,四方楼,我请客!” 当天晚上金少山真在四方楼请马三立吃了饭,从此他们也成了好朋友。

    以歪唱京剧作讽刺手段

    相声有说、学、逗、唱四种表演手段,演员在表演某个段子时,当然不能只用一种手段,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不过有些段子是侧重于“唱”的,行话管这种段子叫“柳活儿”,其中以“学”或“唱”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叫“戏柳儿”。在戏柳儿里,还分“正唱”和“歪唱”,已故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凭借自己有条好嗓子,常常是正唱,即规规矩矩地学唱专业京剧演员的唱段;而歪唱则是故意把正规的唱段扭曲成不伦不类的东西,借以产生笑料。
    马三立因为嗓音条件的限制,不能像侯宝林那样惟妙惟肖地学唱,因而多以歪唱的形式来表演柳活儿。他擅长的段子有《卖挂票》、《黄鹤楼》和《汾河湾》等,间或也演出《杂学唱》,但与侯宝林的演法迥然不同,仍是侧重于从“说”上找哏。
    马派相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每一个段子中着力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有针对性地、鞭辟入里地讽刺某种典型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某种劣根性。马三立演出上述三个戏柳儿活(行内称段子为“活”),主旨都是讽刺那种强不知以为知、惯于吹牛的人,而并非展示自己演唱方面的才能,所以他把功夫用在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仅以《黄鹤楼》为例,他的演法就与众不同:一般的演法是逗哏者在“垫话”(即引人“正活”前的先导)部分里,充分显示自己对京剧艺术的多知多懂,在捧哏者连珠炮式接连唱出若干京剧唱段的上半句时,都能顺理成章地接出下半句来,但当真正要同别人合唱一出戏时,却忽而变得什么也不懂了,这样演法,人物的形象前后就不统一了。马三立在演出这个段子时,则不是这样处理,而是从开始,就把逗哏者定位为一个不懂装懂、打肿脸充胖子的“棒��”,所以,根本就不安排那种纯为展现演员在戏曲方面的素养而有悖于准确展现人物性格的“接下茬儿”的卖弄,使得人物从始至终保持着统一的性格,令人可信。

     马三立演过若干京剧剧目

    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作为沦陷区的天津市,娱乐场所的经营自然是日趋萧条的。曲艺园子的老板为防倒闭,要求曲艺演员加演“反串戏”,借以招徕观众。马三立对此举是不赞成的,可是迫于生计,只得照老板说的办。
    当时,他参加演出的反串戏有《打面缸》、《一匹布》、《兄妹顶嘴》等闹剧,扮演丑婆子、傻小子一类脚色,在剧中随意添加了许多纯为逗笑的噱头,目的无非是吸引观众而已。
    曲艺搞反串戏的畸形现象,在天津兄弟曲艺团成立前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兄弟剧团(前身为“联义社”)并非真正以演戏为主的剧团,而是一个曲艺团,由当红的相声演员常宝堃担任团长(他后来光荣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迫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这个团从1940年开始,每天日夜两场加演反串戏。马三立彼时是这个团的成员,自然也得参加演出.
    马三立参加演出的第一个反串戏是《莲英被害记》,就是曾经流行一时的时事京剧《枪毙阎瑞生》。这是根据1920年代发生在上海的一件杀人案编成的一出时装京剧,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后来传到天津,当红的京剧演员碧云霞、赵美英、孟小冬、小爱茹、刘汉臣都先后排演了这个戏,一时轰动津门。
    为了让这个过了时的旧戏,仍能吸引20年后的观众,兄弟剧团作了一番重新设计,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剧中增加了一些魔术表演,渲染闹鬼的恐怖场面,以迎合某些观众的低级趣味。马三立在剧中扮演了一名大烟鬼,名叫王长发,尽管他自己都觉得无聊,可竟然连演四十多天、八十多场而上座不衰。他一直认为这是发生在当时社会的一种怪现象!
    因为吃了演反串戏的甜头���兄弟剧团从此把它当成了一项正式业务对待,他们请了几位专业京剧演员到团里来教戏、排戏。出于商业目的,当时学演的多是些闹戏、粉戏,如《双摇会》、《双怕婆》、《打杠子》、《打樱桃》、《探亲家》、《顶花砖》、《花田错》、《胭脂虎》、《紫荆树》、《定计化缘》等,后来渐渐演出了一些正规的本戏,如《法门寺》、《四进士》和在“笑剧”《前台与后台》中串演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马三立在多出戏里,都扮演配角。
    说起那段经历,有件伤心事是马三立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这就是他参加了一次“大破台”。“破台”是旧时戏班里的一项习俗,凡新建戏园开业前,或旧戏园屡出事故时,业主为了求吉利,祛邪祟,雇用贫苦男艺人为其破台,有的扮鬼魂,有的扮神仙。午夜过后,全戏园只点几盏光度微弱的长明灯,一名“女鬼”便披头散发,素脸,着青被白腰包,两鬓挂“魂子”(即把垂柳式的两束白纸条分挂在两鬓,亦称“雪柳”),从上场门走到台上。随即,头带金大橙、挂红扎、身披红软靠、手拿神鞭的灵官也从后台追出,女鬼作惊恐状,任意在台上或台下奔跑,直至被灵官追出戏园前门之后,戏园前后台的灯光才全部放明。随后,灵官杀一只公鸡,把鸡血滴在台上,以彩绸裹蔽鸡首,再把一道符咒钉于舞台中间,最后燃放鞭炮,宣告破台仪式结束。(注:各地戏班作法虽有区别,但主要过程大同小异。)
    马三立当时家庭负担重,生活困难,加之面容、身材都十分清瘦,所以戏园老板让他扮演披头散发的女鬼,在灵官的驱赶下,台上台下四处乱窜,他当时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何况,破台总是在岁尾年初最冷的季节,刚刚在戏园里被人追赶得出了一身大汗的��,出了园子,冷风嗖嗖,吹他一个透心儿凉,登时就感冒了!回到家里便发起高烧来,直躺了好几天才渐渐痊愈。事情虽已过去了几十年,但直到马三立耄耋之年谈起这段往事时,依然流露出无尽的感慨:旧社会谁拿我们作艺的当人看哪!
    马三立在八十多岁时,还间或应邀登台串演京剧,先后与著名京剧旦角尚明珠合演过《打面缸》,扮演剧中的大老爷;在九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松樵演出《大溪皇庄》时,他也登台助兴,演了一个丑角,念了一大段“数板儿”;直到一年多以前,人们为他举办“告别演出”专场时,为了答谢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的盛情,年近九十岁的马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地再次念了那一大段数板儿。

    马三立先生虽已神游仙境,但他给世人留下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将永远被人们所珍惜。
发表于 2007-12-30 16: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hory 的帖子

马三立老师还真牛
京剧也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14:33 , Processed in 0.07905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