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83|回复: 0

[原创]陈寅恪的三要三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3 15: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站原创 作者:陈梦仁



陈寅恪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顶峰,其人品之纯粹亦堪称仰止。今值陈寅恪仙逝三十五周年,仅掇拾遗事,用兹怀念,兼励后人。



要学问不要学位

陈寅恪出身名门,天资聪颖,从小在南京家塾接受全面的旧式教育,十二岁时已然博通经史。1902年十三岁时随长兄陈衡恪自费留学,在东京巢鸭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因患脚气病提前回国。后入上海复旦公学学习。1910年20岁时作为官费留学生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翌年转赴瑞士苏黎士大学学习。1912年归国。1913年23岁时再赴法国巴黎大学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学习,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国。1918年大战结束,时年28岁,又得到江西官费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1921年31岁时转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梵文研究所深造,直到1925年回国。此时陈寅恪已精通英、法、德、俄、日、拉丁、希腊、波斯以及满、蒙、蔵、梵、巴利、突厥、西夏等十余种当代和古代文字,幷博览自马克思至佛洛伊德等各种西方流行学说,成为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位称得上学兼中外的“通人”。但是他却没有得到任何学位,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没有。1925年35岁回国时,正值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要聘任四位国学导师。校长曹云祥是外交官出身,不谙学术,先聘留美博士胡适,胡适认为自己不够格,转荐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赵元任。章太炎辞谢不就,梁启超向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替补。曹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连学位都没有。曹又问:他有什么著作?梁答:他只有数篇论文,未辑成书。曹说:他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火了,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论著作可算是等身了,但我的全部著作还不如陈寅恪寥寥数百个字有价值。你若说陈寅恪没资格,我梁某人也不敢当导师了。接着梁又告诉曹,柏林、巴黎诸大学几位知名教授都推崇陈寅恪的学问,清华不请,外国大学也会请他。曹云祥听了,这才登门礼聘。后来陈寅恪之侄陈封雄问陈寅恪,为什么留学多国却不考学位。陈寅恪回答说:考博士幷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它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幷不重要。



要润格不要赠款

陈寅恪自1925年35岁时就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其后陆续应聘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任教授,直到1969年去世,前后教了四十年的书,一生甘于清贫。1941年52岁时,日本人占领香港,正在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的陈寅恪毅然辞职闲居,日本人持日金40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拒不从。1942年又有人奉日人之命专程来香港请他赴日军占领下的上海任教,他又婉拒。此后陈寅恪干脆出走香港,取道广州奔赴桂林,又辗转至昆明、重庆,备受颠沛流离之苦。1948年58岁时,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值北京解放前夕,物价飞涨,每月工资连买煤取暖都不够。季羡林看到其窘迫情况,告知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胡适要赠陈寅恪一大笔美元,但他拒不接受,只同意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交换。于是胡适用自己的汽车让季羡林去陈家装了一车有关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书,他收了二千美元,这才心安理得。然而陈寅恪也曾公开开出作文和讲演的“润格”,明言作文须酬金,讲演亦���������,每篇为10,000元。有人向他约稿,提出每千字300元,他嫌少不干,说不能贱卖以坏信用。后来人问季羡林,陈寅恪何苦斤斤计较些需酬金而拒绝巨额赠款。季说,君子幷非不需财,然取之有道。陈先生之意,劳动酬金理当锱铢必较,无功之禄理当却之门外。



要独立自由,不要曲学阿世

陈寅恪一生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早在1928年38岁时为投湖而死的王国维所撰碑文中,即提出学术研究必须具备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脱去俗谛之桎梏。所谓俗谛,即指当时����民党的三民主义。全国解放以后,政治运动频仍,许多知识分子以学术为政治服务,陈寅恪看不惯,斥之为曲学阿世。1953年63岁时,过去的学生汪篯带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信专程到广州,劝说正在中山大学任教授的陈寅恪北上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陈寅恪对汪说,让我去北京可以,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条是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幷不学习政治;第二条是由毛公(指毛泽东)和刘公(指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陈寅恪还进一步申明说:我决不反对现政权,早在宣统三年时我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是,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其意就在不要桎梏,有了桎梏,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陈寅恪还痛骂自���������马列主义的汪篯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学生都要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学生了。其它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陈寅恪的态度传到北京,请做所长之事自然告罢。后来中科院选举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即院士),提名陈寅恪,有人反对,理由是陈公开主张不宗奉马列,报到上面,毛泽东批示“要选上”,才算解决。其后极左之风愈演愈烈,陈寅恪因不宗奉马列屡遭批判,列为“拔白旗”标杆,直到文化大革命惨遭迫害,含恨以殁。不过被陈寅恪斥为曲学阿世的北京大学教授汪篯和周一良等也未善终,汪篯在文化大革命初起时,自杀身死;周一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加入梁效,成了人人唾骂的四人帮笔杆子。一个中年早戕,一个晚年受辱,而陈寅恪的价值则日益凸显,备受尊崇,虽逝犹生。真可谓幸也不幸,不幸也幸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2 13:26 , Processed in 0.10536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