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90|回复: 0

针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产生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8 10: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针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产生的讨论
  
首先我认为老师的作用就是为人师表,身正为范,你的思维和行为深深的影响着学生,如果教不好就会误人子弟,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失败教育产生的后果是后患无穷,不可估量的。
那接下来步入正题“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看似是个问题,只不过强调的主体不同,前者用教材教,强调的是老师以课本为基点,运用拓展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产生联想,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真正的掌握课本所要表达的精髓。而后者教教材强调的主体是课本,把课本作为教学的“圣经”,作为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唯一标准,是一种保守性的思维方式,但是如果以此为衡量标准,未免有些顾不自封。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交教材,老师的职责又哪能充分体现呢?老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的,而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相同“物品”,所以我认为一味的强调“教教材”,既耽误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影响老师职责的充分体现,不能人尽其责,物尽其用。另一方面,用教材交,则是一种两全的办法,即以课本为知识传播的媒介,不脱离课程标准安排给老师的任务,同时又能充分调动老师学生创新性思维,不至于课堂那么死板,没有生气,减少抑制孩子思维的教学现象产生。
自从新课程标准2001首次亮相,2011年的再次修订,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这时候我们要更加强调就是合理的有所舍去的利用教材,理论联系实际,从课本向外拓展,让孩子多读书,而不是紧紧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课本的一小部分,向孩子传达一个道理“生活中充满知识而不只局限于课本,理论和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第二点就是学无止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仅仅是不够的,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的终身学习观念。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用教材交”三个关键点的理解。
第一点,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说拿中国的名著《水浒传》来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不同的解读,颇受争议。如果只按照课本上说:《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说这些百度上都能找到的叙述,读给学生听,考试只让学生们记住,明显是不够的。同时作为学生读文章的时候感到这不是人文素养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压力。作为老师,要运用发散行的思维,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上课的时候首先应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他们为什么招安进行农民起义?,因为当时的世道不太平,社会政治腐败,让人看不到生的希望。拿现在的道德法律做标准,他们在文中他们看见官府的人员不分青红皂白就杀,与朝廷作对,抢官府的钱,夺取给生辰纲,打老虎,吃人肉包子的行为。就是完全野蛮粗鲁的行为,但在那种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为什么显得尤为正常?这是下层人民群众以暴治暴的一种手段,就是这种行为,更加体现这种英雄情结。同时老师要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要做出正确的引导,说就是这种行为在当今是不可取的,在太平盛世下,这种属于叛乱,属于恐怖组织,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作为老师,由于你的学生未进入社会,心智还不成熟,所以教学方法是万万轻视不得的。
第二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体系。教学课本的编排根据编排者所认识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所编写的,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结合班级学生具体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编排,好理解的文章可以略讲,难理解的文章可以多学几个学时,能学生吃透,如果今天恰逢百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可以讲一讲春天主题的文章,情景相容,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点,结合教学目标和现有教材,选择具体教学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讲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讲解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把苏轼的生平事迹相关材料制成ppt,寻找关于介绍苏轼的视频,讲解这篇文章时进行配乐诗朗诵,让课堂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知识产生于课本而不局限于课本。
总结就是,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所掌握的方法都是从教学中总结出来,在运用到学生中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最重要的是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0:08 , Processed in 0.07718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