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08|回复: 0

千古绝调 长歌当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7 21: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祭文中的千古绝唱

                          ——韩愈《祭十二郎文》



摘要:真汉子韩愈,写出了被誉为“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读来倍觉痛不可自胜,百感交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和在一起,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采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本文试从《祭十二郎文》的语言形式、感情特点和艺术特色展开对此祭文的赏析。



关键词:千古绝唱 破骈为散 感情真挚 对话形式



近日,在老师的推荐之下读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深有感触。这篇文章的整体感知为韩愈年幼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经历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的命够硬,想当年他仅仅三岁,父亲韩仲卿就撒手而去,仅十岁跟随哥哥韩会千里颠簸到韶关赴任,不久哥哥又不幸染疾身亡,孤苦伶仃。想当年他出身小户“四举于礼部而一中,三选于吏部而未成”,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官运实在不通。想当年他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未老先衰,结果也只活了半百五十而已。就是这位在我看来有泪不轻弹的、铁骨铮铮的真汉子韩愈,竟也写出了被誉为“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所以读来倍觉其痛不可自胜,百感交集,百思萦怀,其情也可悲,其诉也可怜,其意也可悯!但是套用那句被讲烂了的老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韩愈,每一位读者读《祭十二郎文》其感点肯定是不尽相同的,我想立足自身,把自己最为感动之处,拿出来交流。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和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 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 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续两人的哦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今吾使建中祭汝”,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 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归有光《项脊轩至》、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且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生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语言朴素,行人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文章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拥抱住了它的读者。

                        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曰”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夸张的铺排,也没有极力的张扬,韩愈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和仕途遭遇的叙述中,表现出里对骨肉亲情深切的怀念和痛惜,悔恨、悲伤、自责、怅然,万千齐发,竞相迸涌,真情激荡,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0:35 , Processed in 0.07667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