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全面沦陷,上海地区的文学也相应地结束了“孤岛”时期,并入了沦陷区文学的发展轨道。在经历了沦陷初期的沉寂以后,自1942年下半年开始上海沦陷区的文学逐步活跃起来,其重要表现就是文学或以文学为主的杂志大量涌现,从而形成了以期刊为中心的文学生产。此时的文学创作在异族的入侵和统治下言说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变:日伪政权一方面制定并实施种种文化统制政策,以防范和扼杀一切抗日宣传,一方面又通过开展中日文化交流、扶植文学团体、创办刊物等方式营造“繁荣”假象,培植亲日文化势力,试图让沦陷区文学服务于其殖民统治和大东亚战争的需要,而大多数沦陷区作家在当局的高压政策下虽然不能直接反抗,但是也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曲折地表达抗争主题,这样一种控制和反控制就成了沦陷区文学创作的基本图景。本文所要研究的《文友》杂志就是在1942年下半年开始的杂志出版潮流中出现的一份以文学为主的综合类期刊。这份杂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是以文学为主的综合类期刊,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文学之外的大量时事、经济、军事、字画、社会研究等文章,又有助于构建一个沦陷区文学生产的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二是它是一份有着日伪背景的文化期刊,这使我们既可以考察日伪当局的文化政策是如何体现在刊物的具体编辑和运作中,又可以分析沦陷区作家是如何隐忍、深藏地通过文学创作对殖民统治进行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