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52|回复: 3

康熙二十五年御製《孔子贊》並序註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0 2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熙二十五年御製《孔子贊》並序註解 
        方渭泉

  序曰: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有行道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垂憲。此正學之所以常明,人心之所以不泯也。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聖人也。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刪述之權,明道之聖人也。行道者勳業耿於一朝,明道者教思周於百世。堯、舜、文武之後不有孔子,則學術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後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治國平天下之準,其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為萬古一人也,審矣!朕巡省東國,謁祀闕里,景企滋深,敬摛筆而為之贊。曰:
  清濁有氣,剛柔有質。聖人參之,人極以立。行著習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極,惟后綏猷。作君作師,垂統萬古。曰惟堯、舜、禹、湯、文武五百餘歲,至聖挺生。聲金振玉,集厥大成。序《書》刪《詩》,定《禮》正《樂》,既窮《象》《繫》,亦嚴筆削。上紹往緒,下示來型。道不終晦,秩然大經。百家紛紜,殊途異趣。日月無踰,羹牆可晤。孔子之道,惟中與庸。此心此理,千載所同。孔子之德,仁義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幾夙夜,勖哉令圖。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載歷庭除,式觀禮器。摛毫仰贊,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聖為歸。百世而下,以聖為師。非師夫子,惟師於道。統天御世,惟道為寶。泰山巖巖,東海泱泱,牆高萬仞,夫子之堂。孰窺其藩,孰窺其徑?道不遠人,克念作聖。

注:
  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蓋,句首語氣助詞。三才,即天、地、人。漢王符《潛夫論·本訓》:“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三才建,猶言天、地、人創建之後。功,業績。該句是說“自從三才創建之後,天、地就不再獨尊了”。

  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一,道也。《呂氏春秋·論人》:“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高誘注:“一,道也。”蘊,深奧涵義。該句是說:天地之道是由聖人代為挖掘流布其中奧秘的。
  

     綏猷:语出《書·湯誥》:“若有性,克綏厥猷惟後。”孔安國傳:“順人有常之性,能安立其道教,則惟為君之道”綏,本為執以登車令身子平穩的繩子,這里有“順應、安立”之意。猷yóu,道,法則。

  垂憲:流傳法則。語出《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跡自身,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後。”孔安國傳:“汝乃行善跡用汝身,使可蹤跡而法循之,能勤無懈怠,以垂法子孫,世世稱頌。


  正學:正道的學說。漢武帝罷拙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學。

    粵稽往緒:粵,語助詞,用於句首,表審慎的語氣。稽:考核,考查。《易·繫辭下》:“於稽其類。”孔穎達疏:“稽,考也。”緒,本為絲的開端,引申為統系、世系。本句意為“考查過往的各朝各代”。

  仰溯前徽:仰,向上。徽,美善。該句意為“向上追溯過往的美善之政”。

  兼君、師之寄:《書·泰誓上》:“作之君,作之師。”正義曰:“治民之謂‘君’,教民之謂‘師’,君既治之,師又教之,故言‘作之君,作之師’”。寄,依賴,依附。《廣雅·釋詁》:“寄,依也。”這裏指將希望、理念寄託在某事上。該句意為“身兼治民與教民的理念上”。

  秉刪述之權:秉,執,掌握。刪,指孔子刪《詩》。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述,《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傳舊而已。”權,衡量,比較。該句意為“孔子秉執過往君師的權衡取舍,加以刪削傳述”。

  耿:明也,這裏有“顯赫”之意。《楚辭·離騷》:“耿吾既得此中正。”王逸注:“耿,明也。”

  教思周於百世:思,思想,理念。周,忠信。《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安國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此言“發揚大道之人能教給人們忠信的理念,從而百世流傳”。

  二帝三皇:均指上古帝王。三皇五帝歷來說法不一。古有《三墳》,依孔安國《書序》:“伏犠、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則此處三皇當指伏犠、神農、黃帝。二帝,則指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法:動詞,取法,效法。

  其奚所取衷焉:其,代詞,承上“之準”。奚,疑問詞,義同“何”。 衷,正也。《左氏春秋》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杜預注:“辟,邪也;衷,正也。”該句意為“那又怎麼能獲得正道啊”。

  審:真實,不虛假。

  巡省東國:巡省,巡行視察。東國,東方之國,即齊、魯、徐夷之國。

  闕里:孔子故里在曲阜城內闕里街。其街因有兩座石闕,故名。

    景企滋深:景企,企慕,仰慕。滋,副詞,愈益,更加。該句意為“仰慕
之心更加深厚了”。

  敬摛筆:敬,恭敬,端肅。摛筆,執筆為文,鋪陳詞藻。以上為《孔子贊序》。

  清濁有氣,剛柔有質:清,指天;濁,指地;氣,指天地間的陰陽二氣。剛柔,指陰陽。《易·繫辭下》:“剛柔相推,變在其中。”孔穎達疏:“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變化之道,在剛柔相推之中。剛柔,即陰陽也。”質,主也。管子·君臣下:“天道人情,通者質。”尹知章注:“質,主也。能通天道人情者,可以為主。”該句是說“天地間有陰陽二氣,各有所主”。

  聖人參之,人極以立:聖人,指三皇二帝。參,考索,領悟。人極,綱紀,准則。唐白居易《立制度策》:“夫制度者,先王所以下均地財、中立人極、上法天道者也。”該句是說“聖人仰觀俯察,于是創造了社會的綱紀准則。”

  行著習察,舍道莫由:前句出于《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眾也。”朱熹集注:“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宋孙奭疏:“孟子言仁义之道人皆有之,然而行之而不著,则其迹不能彰明;习此仁义之道而不察,则其理不能推明;终身用而行之,而不知其是为道:凡如此者,非君子者也,是则为凡众者矣。”該句意為“要彰顯行政,要通曉為什麼要這樣行政,如果捨棄仁義之道,行政就沒有依據了。”

  惟皇建極,惟后綏猷:惟,也作“唯”,助詞,用於句首。皇,指三皇二帝。建極,語出《尚書·周書·洪範》皇建其有極。建:建立。極:原義為屋脊之棟,引申為行政的最高準則。后,帝王。該句意為“三皇二帝建立了行政的最高準則,帝王們就有了順應之道。”

  作君作師,垂統萬古:該句是說“‘言天佑助下民,為立君以政之,為立師以教之。’流布於千秋萬代”。

  至聖挺生:至聖,指孔子。挺生,杰出。梁劉孝標《辨命論》:“聞孔墨之挺生,謂英睿擅英響。”

  聲金振玉,集厥大成:語出《孟子·萬章下》。見前注。

  序《書》刪《詩》,定《禮》正《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又,“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又,“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既窮《象》《繫》,亦嚴筆削:窮,盡也;指將各種卦象包羅迨盡。筆削,修訂、刪改。古代書於竹簡與木牘,刪節需要利器刮削。《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又,“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上紹往緒,下示來型:紹,繼承。緒,前人功業。《詩·魯頌·閟宮》:“纘禹之緒。”“纘”與“紹”同義。示,展示。型,本為澆鑄器物的模子,引申法式,楷模。該句是說“承緒前人之功業,對後來者展示楷模。”

    道不終晦,秩然大經:秩然,整飭。該句是說:“使得仁義之道終究不被掩蔽,進而成為整飭的經典”。

  百家紛紜,殊途異趣:殊途,異途。該句是說“其餘百家眾說紛紜,途徑不同,得到的旨趣也不同”。

  日月無踰,羹牆可晤:無,連詞,無論。踰,遠也。羹牆,語出《後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後, 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於牆,食則覩堯於羹。後以羹牆表達追念前輩仰慕聖賢。晤,通“寤”,醒悟,覺悟。該句是說“時間無論多麼久遠,追思前賢令人醒悟。”

  孔子之道,惟中與庸:中庸,語出儒家經典《中庸》。朱熹集注引程頤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該句承“百家紛紜”轉說“孔子認知事理的基礎在於中庸”。

    此心此理,千載所同。此,指“中庸”。心理,思想與理念。該句是說“中庸的思想與理念幾千年都是相同的”。

  孔子之德,仁義中正:德,心意。仁義,仁愛與正義。《禮記·喪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義也。”《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中正:不偏不倚。

  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彝,常也。《詩·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傳:“彝,常也”好,理性。根本,由來。天性,天命。該句是說“堅持固定的理性,來自孔子的天性”。

  庶幾夙夜,勖哉令圖:庶几,可望,《爾雅·釋言:“庶幾,尚也。”晉郭璞注:“尚,謂心所希望也。”夙夜,日夜。勖,勉也。令圖,善謀。《左氏春秋》昭公元年:“臣聞君子能知其過,必有令圖。令圖,天所贊也。”楊伯峻注:“令,善也。”該句以下主體為康熙,是說“日夜勉勵自己,可望有遠大的謀略”。

  溯源洙泗,景躅唐虞:洙泗,洙水與泗水。孔子聚徒講學於洙泗之間,後人以洙泗代稱孔子及儒家。景,景仰,仰慕。躅,蹤跡。漢書敘傳上:“伏周、孔之軌躅。”顏師古注:“躅,跡也。”該句是說“追溯孔子學說,仰慕三皇二帝事蹟”。
  載歷庭除,式觀禮器:庭除,庭院。載,行也。載歷,行經。式,語助詞。該句是說“漫步孔廟庭院,觀看各種禮器”。
  摛毫仰贊,心焉遐企:摛毫,即摛筆。遐企,無限想望。該句意為“揮毫寫下敬仰的贊詞,心也隨之有無限想望”。
  百世而上,以聖為歸:歸,本也。該句是說“去此百代以上,皆以聖人為本”。

  百世而下,以聖為師:該句是說“去此百代以下,皆以聖人為師”。

  非師夫子,惟師於道:夫子,指孔子。師,動詞,學習,效法。惟,判斷詞“是”。該句為“不是……而是……”固定句式。是說“不是效法孔子,而是取法孔子所宣揚的道。”

  統天御世,惟道為寶:統天,統領天下。御世,治理人世。惟道為寶,“惟(只有)……是(才是)……”句式。該句是說“統領天下,治理人世,只有道才是寶”。

  泰山巖巖,東海泱泱:巖巖,高聳貌。《詩·魯頌·閟宮》:“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孔穎達疏:“言泰山之高巖巖然,魯之邦境所至也。”泱泱,水深廣貌。《詩·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維水泱泱。”毛傳:“泱泱,深廣貌。”此暗喻孔子思想的崇高與深廣。

  牆高萬仞,夫子之堂:仞,古長度單位,七尺為一仞。萬仞,極言其高。堂,廟堂。此極言孔廟的高聳。暗喻孔子學說的高深。

  孰窺其藩,孰窺其徑:窺,探求。藩,籬笆。徑,路徑。承前,是說“有誰求得儒家學說的真諦”?

  道不遠人,克念作聖:克念,約束私念,使言行符合先王之禮教。該句是說“孔子之道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約束我們的私念,同樣可成為聖人”!






[ 本帖最后由 东莱野老 于 2012-6-18 06:17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9-23 14: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註釋內容偶有不妥,有興趣可以切磋一下。

[ 本帖最后由 王斌狐狸 于 2012-9-23 15:54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9-24 17: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言亂語一通,不對之處請指教,不敬之處請海涵。

“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這一句的標點,改為“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更加,撇開“蓋自”兩個發語詞之類的,後面的兩句文字顯然對仗。“文武達而在上”,文、武當不指一人,何前面“堯、舜”加頓號而此處不加?後之贊文同。“百世而上,以聖為歸。百世而下,以聖為師。”此兩句為並列分句,第一個句號用分號佳。
註釋,第二條論“一中”,將“一”單獨拆開講為“道”,中字著落何處?《中庸指歸》云:“濓溪周子,太極有圖,易通有書,深探天地之藴,發明一中之傳。”一中與天地為對。《四書疑節》卷六專論“中庸中和二中字同否”,云:“中,一字有二義。有性理本然之中,有事理當然之中,理一而已。方其未發,渾然一中,不偏不倚,所謂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中者,天下之大本是也。及其既發,隨時取中,無過不及,所謂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時中是也。中和之所謂中者,性理本然之中;中庸之所謂中者,事理當然之中。性理本然之中是體,事理當然之中是用,合體用而觀之,二中字豈二理哉?當時子思子作《中庸》,終篇極言中庸之道,而章首必先舉中、和二字言之,正所以明其體立而後用行也。”故儒家之“中”似與道家之“道”和“一”有區別。
該句意為“身兼治民與教民的理念上”。這一句相當於意譯“兼君師之寄”,然文義不暢,何不作“兼具為君為師之重托”或“兼具治民教民之重任”?寄講成所託付的責任,應該是可行的。
秉刪述之權:秉,執,掌握。刪,指孔子刪《詩》。《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述,《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傳舊而已。”權,衡量,比較。該句意為“孔子秉執過往君師的權衡取舍,加以刪削傳述”。這裡在下覺得將“權”直接講為權力,操持著刪詩述作之權,方為儒家之宗主,講成“秉執過往君師的權衡取舍”,文不曉暢,且有增字為訓之嫌。
“聖人參之,人極以立。”此“聖人參之”與《文心雕龍。原道》中的“惟人參之,是為三才”,當有異曲同工之妙,講為動詞“參悟,考索”,或有不當。
“羹牆可晤”之“晤”講為醒悟,似未中鵠,講為見到、會晤或更貼切,意思是說不論時間多麼久遠,至聖的德行音容一直在我們身邊。說簡單一點,就是只要來孔廟參拜,無論我們和真正的孔子隔了多久的歲月,看見孔廟就像看見孔子一樣。
載歷庭除,式觀禮器:庭除,庭院。載,行也。載歷,行經。式,語助詞。該句是說“漫步孔廟庭院,觀看各種禮器”。此句將“式”講為語助,正確;但何苦非得將“載”講為實義動詞“行”?我覺得它也是語助。正好和“式”相對。
道不遠人,克念作聖:克念,約束私念,使言行符合先王之禮教。該句是說“孔子之道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約束我們的私念,同樣可成為聖人”!“克念”講為“克制私念”,有望文生義之嫌,整篇文章可曾一處言及“私念”?在下覺得“克”講為“能”,“念”就是惦念、記得,這一句的意思說成“至道離我們並不遠,只要我們能時刻記得這個至道,就能成為聖人”,也許更好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1: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刚看到版主王斌留言。指出其中不妥之处。感激非常!
学问事,就是要如磋如磨,不然器之不利。一字之师可敬,况多字之师乎?!
容我再认真统考一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20:30 , Processed in 0.09307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