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36|回复: 1

中华民族史魂在君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5 06: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史魂在君山



方 渭 泉

今枣庄市地域含邾(部分)、小邾、滕、薛、鄫、偪阳、宋(部分)等七个春秋时期国家,为齐、鲁、楚三大文化融汇之乡,古称江南神地,因地灵而人杰,人文底蕴十分厚重、丰实,代不乏人,其中左丘明就是彪炳中华的代表,中华史界第一人。
左丘明(约前531年----约前448年),春秋时小邾国之东蔇人,即今枣庄市山亭区君山一带。左丘明先世原是齐国左公子(即齐侯庶子),因此以左为氏。左丘明的曾祖因避后齐桓公时代公族争斗之乱而逃至小邾国之东蔇,至左丘明,已经在东蔇生息繁衍四代。左丘明生父左倚相时代,晋国的霸主地位渐衰,而新兴的楚国势力日益强大,其时楚国已经吞併了偪阳国(今台儿庄一带),且直逼小邾国境。左倚相有感于楚国的强大神话,于是在公元前530年(即鲁昭公十二年,楚灵王十一年)游历到楚,并做了楚国左史官,史称左史倚相。倚相历事灵王、平王、昭王三代楚国君主,并深得楚国申公史老、公子结等权势折服,成为春秋时期楚国对外张扬炫耀的王牌与“国宝”。倚相是春秋时期唯一通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上古历史与帝王世系及古《易》)的人,这就使左丘明自少深得父亲的熏陶与史学洗礼。青少年时代,左丘明游走于小邾与楚国之间,遍历春秋万象,饱尝世道不估,这些都滋润着青年左丘明,使左丘明那方历史园地广袤而肥沃。
接近三十岁时,左丘明来到“周礼尽在”的鲁国,做了鲁国的太史。其时周王室进一步衰微,鲁国的方伯地位也在风雨飘摇之中。虽然如此,鲁国还保留着浓浓的周礼遗风,而其中更为引得左丘明神驰的是鲁国太庙的简策典籍。诸侯史官,周初都是由王室任命,隶属王室,地位极高。春秋时期诸侯强势,王命不从,史官由诸侯任命,地位浮沉,但却有阅览太庙简策秘籍,得随鲁侯左右游历诸侯国的便利,这就使左丘明越发博学厚积,为他后来的空前大作《左氏春秋》、《国语》等奠下了坚实基础。
左丘明初仕鲁国,孔丘已经结束了追随鲁昭公长达八年逃亡齐国的生活,由于孔子与左丘明“语世则并生,论才则同体”,故有恨见之晚的感情!于是孔丘不顾阳虎杀“三桓”不成而出逃齐国的国是(鲁定公八年),在左丘明的《八索》(古《易》)渊博修养影响下,一头钻进古《易》学习中来,痴迷到“韦编三绝”之境。孔子对左丘明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者知天命之年,而易者穷理至命之学也,以知天命之年为至命之学,可以无过矣。”而左丘明则对孔子更是仰慕日久,崇敬有加。两位中华伟人就这样纽结在一起。在以后的日子里,左丘明与孔丘因好同志合,随而成为善小必稱、過微必糾、道义相疏、过失相规的“畏友”。
也许是天作之合,自左丘明出任鲁国史官之后,孔子也官运大亨。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第一次在鲁国出仕,任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男女别途,道无拾遗”,深得定公赞许。次年,孔子又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别五土之性”,使“物各得其所”。旋又由司空擢升为大司寇,着手整肃鲁国狱讼,削弱“三桓”势力,结果引得“三桓”(鲁桓公文姜的三个儿子)反对,也引得齐国的极度不安。到鲁定公十四年,鲁定公有擢升孔子做宰相的意思,想听取“三桓”意见,犹豫之中告诉了左丘明。左丘明对鲁定公说道:“孔丘,圣人啊。圣人在位,贼子乱臣必然要退出政坛,既然要用孔丘,又怎么能得到‘三桓’赞同?”定公说:“你怎么知道会不赞成?”左丘明说:“周地有位喜欢穿狐皮吃羊肉的人,于是与狐、羊商议,用千金买狐的皮,用小牢祭祀的酒肉换取羊的肉,话未说完,狐狸纷纷逃到了崇山峻岭之下,羊群各各逃奔到密林深涧之中。就这样使得周人五年之中没有得到一张狐毛裘皮,十年之中没有吃过一次鲜美羊肉。这位周人找错共谋对象了啊!而今君想与‘三桓’讨论孔丘摄行宰相,这与周人对狐求皮,对羊求肉,有什么两样!”于是鲁定公放弃了与“三桓”共谋,立即召见孔丘,任命他为宰相。孔子闻知,大为感慨,说道:“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依左丘明之喜为己喜,依左丘明之恶为己恶,在孔子心目中左丘明简直就是一位至善至美的谦谦君子!这在孔子一生行事中,很少有比他小的人获得如此崇高赞誉。左丘明不在孔门弟子之中,而因他的博学才识,再加上左丘明特有的人格魅力,因而深得孔子的钦敬和时人的景仰,成为同声赞誉的“鲁君子”,成为史称与孔子“同圣”的中华伟人。
孔子五十六岁摄行宰相,摄政七天就杀了“聚徒成党、心逆而险”的少正卯,这引起“三桓”的极大恐慌与顽抗,其时齐国对鲁国采取“沮之”(即引诱鲁君走上荒淫不君的道路)策略,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匹遗鲁君”,鲁定公欣然接受。孔子眼见自己政治抱负在鲁国不得实现,进而深感失望,于是决定出走他国。开始了他晚年漫漫十二年游走列国的不归路。
孔子出走,对左丘明无疑是一大打击,但也使左丘明深知自己与孔丘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孔丘要的是从政“复礼”(恢复周礼),而他的志趣则在禀承父命完成衰败的周王室不可能完成的历史著作。于是时值壮年的左丘明利用“礼文备物”的“鲁周公之国”史官身份,处理各国往来“策书”(春秋时,各国史官通报本国史实的“简牍”),尽读太庙简策,旁搜齐《乘》、晋《乘》、楚《梼杌》、郑《书》及他国史籍,甚至远赴周王室,访周太史、阅旧史,以一个史学家的慧眼与笔法,着手撰写中华真正史学意义的伟大史作《左氏春秋》。
鲁哀公十三年底,大志难酬的孔丘回到了鲁国,四十八岁的左丘明与六十八岁的孔丘,两颗“圣心”又相融在一起了。之后,孔子已知左丘明志在写作,或应左丘明之请为其勾勒史作提纲,到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丘盛感“麟出不以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其意是“好兆头显现得不合时宜,虚假失应”),又“伤己不遇,无以自见于世”,于是由鲁哀公的准许,左丘明协助,从太庙取出“鲁史”,与左丘明一起“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用一年时间加以笔削删订(对史简加以刀削刨刮),涉及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意在“治乱臣贼子奸名犯分之罪”,计一万七千余字,这就是后人所见到孔子的《春秋》。孔丘笔削鲁史成《春秋》不久,即鲁哀公十六年四月溘然长辞,享年七十三岁。死前曾呼道:“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这一年左丘明年约五十三岁。孔子死后,左丘明秉承孔丘遗愿,深怕孔门弟子各按自己之意解释《春秋》,于是又将先前《左氏春秋》的写作与解读《春秋》结合了起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左丘明的《左氏春秋》与孔子的《春秋》既弥合而又有所抵牾的原因。
《左氏春秋》的写作极大地伤害了左丘明的眼睛,待《左氏春秋》杀青,待用《左氏春秋》未收资料撰写语体《国语》时,左丘明的视力已经严重不支,于是辞官回到他的故里小邾国之东蔇,一方面继续《国语》的未完之作,一方面向子孙、弟子曾申等传授《左氏春秋》,其时左丘明已屆古稀。这之后的小邾国之东蔇遂成整个春秋史写作与传授大营。元代左丘明研究大家黄泽说道:“左氏是世史,其末年传文亦当是子孙所续,故通谓之《左氏传》,理或当然。”
左丘明约卒于公元前448年,享年八十四岁。死后遵“不封不树”(即葬不起坟、不作标记)的周礼旧规,葬于他的故乡娄山(汉代称为“楼山”,“君山”即今之抱犊山)西麓。楼山,即娄山, “君山”(意即“鲁君子”之山)。一段春秋历史也随着孔丘《春秋》与左丘明《左氏春秋》两位中华伟人的结笔而翻过。
君山是左氏一族,自左丘明曾祖时起延至唐代初年一千余年世代生息之地,也是古代《左氏春秋》传承所在。到了隋末,君山左氏一族有个叫左君衡的,纠合山民对抗朝廷,并占领峄县长达十余年之久,给后来的唐王朝一统天下带来不少麻烦,于是唐王朝对君山一带左氏一族进行大规模包剿,致使君山左氏后裔四处逃窜,星罗于临沂市之苍山、费城、平邑,枣庄市之峄城、市中、台儿庄等地。这之后左丘明的奉祀且不论,即使左丘明这位历史伟人的口碑也湮没在历史睡河之中了。
左丘明是我国史学界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华文明史的忠实记录者与见证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与社会道德底线。他的《左氏春秋》、《国语》、《世本》三部不朽著作生动而准确地刻画了先民们从伏羲、炎黄及唐、虞、夏、商、西周一路走到春秋的宏伟、真实而最完整、最具心灵震撼力的历史画卷,没有这三部著作,我们将视春秋之前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为漫漫长夜;现代的我们当然更不知自己所从来。左丘明留给后人极为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影响着后来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左丘明的人格魅力不仅感照着同时的孔子,也是后来者咏叹不绝的人性楷模。左丘明的伟大人文功绩并不在孔子之下。
然而历史并没有泯灭这位古代伟人,他的不朽著作《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知晓春秋及之前历史的仅有典籍,成为中华民族认得自己祖宗的仅有谱书!民国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出了中华民族的集合音,他说:“使孔子不修《春秋》,丘明不述《左传》,则今日之视春秋犹是洪荒之世已。” (《章太炎演讲录》)
左丘明,中华民族的史魂!君山,鲁君子之山,中华民族史魂至今在留连!
发表于 2011-6-3 20: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左丘明是我们民族的伟人,值得敬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0:34 , Processed in 0.07469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