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早期写的一篇小文,如今重读,感觉内中依旧别有趣味,发来与诸君同赏。
饶有趣味的叠翠诗
在我国古诗词的海洋中,有些形式特别的诗,制作精巧,耐人玩味,如回文诗等。在这些别具一格的诗中,有一种人们不常提起,不为世人熟知的,就是明人邬景和创制的叠翠诗。
邬景和,字时泰,明嘉靖朝官至都尉。邬景和意度挥洒,颇具才情,酷好游历,怡情山水,善属文,尤工诗。他的友人陆伯载赠给他的诗说:“三江几岭恣游历,胸中夙有烟霞癖。挥毫洒洒若飞泉,琢句融融疑剖璧。”可见他是一个风雅之士。
他作的叠翠诗有两首,一首叫“八山叠翠诗”,题目是《游苏州半山寺》;另一首叫“包山叠翠诗”,题目是《游西山灵光寺》。现抄录如下:
八山叠翠诗:
游苏州半山寺
山山
远隔
山光半山
映百心塘
山峰千乐归山
里四三忘已世
山近苏城楼阁拥山
堂庙旧题村苑阆疑
竹禅榻留庄作画实
丝新酒侑歌渔浪沧
包山叠翠诗:
游西山灵光寺
山山
灵异
山邻有山
泽后四神
山前山季游山
遍访都春是尽
山外野山山色映山
人至慕山山眼照山
乐因是归光如镜镜
真寻俗世贪不身随
叠翠诗的读法奇特,先由左至右,由上而下,读第一层四字,紧接着分左右两半,右边由上而下,左边由下而上,来回读去,读出来便是两首七律。
八山叠翠诗:
游苏州半山寺
山山远隔半山塘,心乐归山世已忘。
楼阁拥山疑阆苑,村庄作画实沧浪。
渔歌侑酒新丝竹,禅榻留题旧庙堂。
山近苏城三四里,山峰千百映山光。
包山叠翠诗:
游西山灵光寺
山山灵异有山神,四季游山尽是春。
山色映山山照眼,山光如镜镜随身。
不贪世俗寻真乐,因是归山慕至人。
山外野山都访遍,山前山后择山邻。
这两首诗在文字排列上有独特之处。因为是游山诗,所以叠成山形,下大上小,分作四层,相叠而上,每一层最上一字都用“山”字,这样就必须在固定的位置嵌入“山”字:八山叠翠诗首句第一、二字,二、三句第四字,七、八句句首及八句第六字,都得用“山”字,相叠之后,这八个“山”字恰好在每一层的最上端。包山叠翠诗除此而外还得在三句句首和第四字、第五字,四句句首,七句第四字用上“山”字,相叠之后,这四个“山”字恰好包在山形的中心。(另外两个“山”字是因诗意需要而用上的,与叠翠无关)这些“山”字嵌入以后,不仅便于相叠,而且使诗的中心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
本世纪初,西欧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诗,叫“具体诗”。“具体诗”根据题材或诗意,把字母排列成相应的形状,如塔形、路形、高跟鞋形等等。细细推究起来,“叠翠诗”便是中国的“具体诗”,它产生在明朝嘉靖年间,即十六世纪中叶,比西欧“具体诗”的出现早三个多世纪。
这种叠翠诗萦转清新,奇巧精致。但纯属文字游戏,制作起来恐怕是拘挛良苦,所以后来没有人去仿作。邬景和的叠翠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诗苑中的一枝奇葩,茶余饭后,偶一玩赏,倒也别致有趣。
[ 本帖最后由 春雨江南 于 2010-11-26 11:0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