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9-9 18: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五十四卷,唐高宗李治詔長孫無忌、李勣等22人編輯,于顯慶四年(659)成書頒行。此書又名《新修本草》,是中國第一部國家藥典,比歐洲最早的紐倫堡藥典早九個世紀,因而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新修本草》的主要特點是文獻資料密切地結合實物。它以《本草經集注》為基礎,並由朝廷通令全國選送各地所出產的藥物標本及圖形,附以文字說明,再由編輯人員進行研究。編者根據“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的原則,經過考核、篩選,決定取捨。《新修本草》糾正了《集注》錯誤400餘處,增補藥物114種。
全書分三部分:《本草》闡述藥物的產地、炮製、藥性及主治症候;“藥圖”描繪藥物形態;《圖經》是“藥圖”的文字說明。收錄藥物850種,按藥性分為9大類,總結了唐代以前藥物學的成就。由皇帝主持,大臣督辦,專家編審,全國動員而編輯藥典,最後再由官府頒佈,這說明了對編輯“藥典”的嚴肅態度,更保證了“藥典”的品質。從隋煬帝主編的《四海類聚方》到唐德宗李適主編的《貞元集要廣利方》,隋唐政府官編、官頒的醫藥經達10多部。
《新修本草》在當時已用傳抄形式廣泛流通,敦煌遺書中就有署名李勣、蘇敬等人奉敕撰的新編《本草》。五代以後,此書失傳。敦煌遺書揭秘後,引起學術界的極大震動。清光緒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用唐卷子影刻《籑喜廬叢書》之二,收卷四、五、十二、十五、十七至二十,並補輯卷三,共計11卷。1957年,上海衛生出版社重新影印了傅氏《籑喜廬叢書》本。北京圖書館等還藏有1936年日本大阪本草圖書刊行會影印的唐卷子本,殘存原書卷四、五、十二、十七、十九共五卷。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藏有《西陲古方技書殘卷彙編》本和清長沙李夢瑩補輯稿本。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