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儒张德辉,元史有传,曾任真定督学、巡抚使,任冀宁河东巡抚使时政级被评十路之最,元世祖曾多次召见,求教治国方略,与元好问、李冶称“龙山三老”。张德辉同时以他的《北岭行纪》《元好问年谱》等二十余种版本藏于日本馆藏,令史界关注。然而如此显赫的张德辉,在正史中关于其家族及后代的记述可以说根本没有一点影子,这不能不是史界的一件憾事!最近从旁料中欣喜发现两证,不妨与网友商榷探讨:
一、元好问诗中有张德辉子的记载,《寿张复从道》即是元好问为好友张德辉子从道过生日而作之诗。原诗如下:
元好问诗词笺注<卷五.039>
【寿张复从道】
镇州城中金粟冈,移来河东万卷堂。
先生弦歌教胄子,子亦诗礼沾余芳。
齿如编贝发抹漆,玉树临风未二十。
渠欲作写真诗,老我惭无敬斋笔。
复也美材具,璞玉未雕饰,
良工在汝心,苦卓与真积。
捧檄毛义喜,受杖伯瑜泣。
亲年当喜惧,寸晷真尺璧。
桓荣家世传一经,何患不蒙稽古力!
彩服庭闱趋,绣衣霄汉立。
但愿颐斋寿金石,岁岁年年作生日。
笺:
此首五十八岁时过真定时所作.
注:
1.寿:贺生日.
1.张复从道:张从道,张德辉之子.
2.镇州: 即真定.
3. 金粟冈:见前注.
4:万卷堂:谓家富藏书也.苏诗轼有<<张竞辰永康所居万卷堂>>诗.
5.胄子:指富贵家之长子.
6. 编贝:牙齿整齐.《韩诗外传》卷九:“目如擗杏,齿如编贝.”
7.敬斋:李治,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人.
8.苦卓: <<法言>>”然亦有苦乎?曰:颜苦孔之卓之至也.”
9.毛义: 《后汉书》“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人,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车征,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
10.伯瑜: 《说苑》“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为?’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
11.寸晷: 晷,日影.潘尼:“寸晷惟宝,岂无玙璠.”
12.稽古: 《东观汉记》”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
二、山东寿光县村名得名原因,有有关张从道之传说。
据山东寿光县网得知,寿光张家庄得名原因:原名黄家庄。相传,黄氏在此立村,以姓氏故名。氢(此原网页错,应该是清)张氏族谱考释:明朝洪武二年,始祖张从道由河北省真定府枣强县迁至本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称张家庄。
此村得名,按张德辉曾在真定任督学,真定有后是有可能的,此张从道是张德辉是有可能的。但按年龄计算不大相符。一是元好问生于1190年,作诗时为五十八,即1248年作,此时张德辉子从道年未二十岁,如张从道洪武二年(1369)迁出真定,此时年龄已140岁,此为不可能;另按张德辉生于1195年,1248年时张德辉五十三岁,此时张从道不到二十岁,即张德辉不到三十三岁时生从道,张德辉卒于1275年,此时张从道不到五十岁,按洪武二年(1369)迁出真定,此时从道已一百四五十岁了,这是不可能的。
由此得,如此村得名正确,此张从道有可能不是张德辉子,如确实是张德辉之子,则迁出真定时间一定有误,这就需用进一步考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