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72|回复: 3

《戰國縱橫家書》購書誌並隨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7 12: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戰國縱橫家書》購書誌並隨筆

賢哉回也


    九十九年一月,予以孔夫子舊書網郵購得《戰國縱橫家書》一冊,書價并郵資共計七人民幣,二百一頁,觸手如新。據書後列表,寔書全名曰《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國青年出版社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發行,1976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統一書號11068·419,定價0.75元。內封有“鐵道部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圖資室”印,印心有編號曰1、日期1977.11.18云。
    書內附帛書原圖兩幅,睹知原本係隸書,間有小篆,凡二十七篇,而悉譯以簡化字,唯不得已處書漢字,至於注錄,則純簡化字矣,譬如通“嚮”之“鄉”作乡,有愿無願,複復併作复,魯魚豕亥,不一而足,非象胥舌人不能卒其意也。雖然,二千餘年古籍睹諸目者,僅此而已矣,通讀一過,亦偶有所獲焉,誌之於此,以茲備忘云。
    第十六篇有:“伐楚,道涉谷。”注云:《戰國策·魏策》作涉而谷,《史記·魏世家》作涉山谷,并誤。愚謂今日本國東京有渋谷,東俚:“渋谷有利,原宿不利。”或即本乎此也,歐九《日本刀歌》嘗云經流海外者,今史策悉誤而東地不訛,其諸此之一證歟?
    第十九篇:“《詩》曰:‘樹德者莫如茲(滋),除怨者莫如盡。’”注云:“鮑本《戰國策》作《詩》云,姚氏本誤作《書》云。”後附今通行本,即姚氏本《戰國策·秦策三》:“《書》云:‘樹德莫如滋,除害莫如盡。’”愚按:《尚書·泰誓下第三》:“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似即秦客卿所引也,今本《毛詩》無類此言者,姚氏不誤也。
    第二十四篇末云:“故韓是(氏)之兵非弱也,其民非愚蒙也,兵為秦禽(擒),知(智)為楚笑者,過聽於陳軫,失計韓傰(倗),故曰:‘計聽知順逆,唯(雖)王可。’”附錄《戰國策卷第二十六·韓策一》:“韓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為秦禽,智為楚笑,過聽於陳軫,失計於韓明也。”注引王念孫《讀書雜誌》謂《戰國策·秦策二》末之“計聽知複逆者唯王可也。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當接《韓策一》下。信哉!王氏之見,可謂通神矣!
    先是,良友薦予以今人孫浩之歷史小說曰《大秦帝国》者,予翻檢數頁,未暇卒讀,良友乃為予麤陳梗概,大略揚秦弘法而貶儒之類,舛謬荒誕,不忍卒聽。然予於先秦諸子不甚了了,所讀者亦不過莊墨而已,遂止其言,勸之博覽群書、集思廣益,毋以偏聽偏信為宜已。及予得此《戰國縱橫家書》,並今人雜述,參而讀之者數日,頗有所得焉。
北廷之崇法也,路人皆知。且錄今人二語如左:
    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制不足法……文革中崇法批儒,此語流行天下。徐晉如《紅朝士林見聞錄》
    法家君主絕對專制的思想,是一種極度蔑視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思想,是一種崇尚刑法的思想方式和制度設計。爲了維護君王的絕對獨裁專制統治,法家主張嚴刑酷法,他們所提倡的革新、法制、積極進取和富國強兵,是建立在對人民實行殘暴鎮壓的基礎上的。甚至不惜毀滅文化,摧殘知識,禁絕一切不利於君主專制的異端邪說。他們所謂的法律,並不是保護公民權利和財產的憲法,而是殘暴鎮壓人民的刑法,其用刑之殘忍,無所不用其極,慘無人道。……法家殘酷思想和陰謀手段,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之大,為禍之烈,從兩千多年之後的“文化大革命”對法家的推崇也可見一斑。肖建生著,《中國文明的反思》,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4950頁。
    故曰,孫氏崇秦尚法之心也,非關乎人品,蓋幼染邪穢,漸化腥膻耳。荀子曰:“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正此指也。謂予不信,則更引《戰國縱橫家書》所附論文如左:
    戰國時代遊說之風很盛,這是和當時社會政治發生重大變革有關的,也是和當時尖銳複雜的復辟、反復辟闘爭有關的,更是和激烈的儒法闘爭有關的。……當時各派政治力量爲了推行其路線政策,都要首先通過遊說,爭取國君的信任和重用。在激烈的儒法闘爭中,儒家固然要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法家也要遊說國君,爭取得到國君的有力支持。……《戰國策》已經不是劉向所編的原本……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那個吹捧荊軻為“慷慨悲歌”的“壯士”的反動故事,原來出於司馬遷的手筆,是司馬遷親自從公孫季功、董生那裡採訪來的(《刺客列傳》讚)卻被補充進《戰國策》了。賢子曰:不合時宜者即為偽。今人治學,多身不由己,其可悲可笑者,不一而足,茲複引徐氏《紅朝士林見聞錄》一則於此,參而讀之,倘博得諸君之淒然一樂,足矣!“麗水生,勝朝盛日,即以通《易》知名。晚年入玄,韋編若干絕,終於發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眞義,略謂:‘窮則變,變則通’合於辨證法,故為孔子親撰;‘通則久’不合辨證法,故為後儒所增。予為之瞠目良久,始悟孔子老師原是德國人,姓馬。”……我們很重視這部有關戰國史的帛書的出土,它可以幫助我們弄清一部份歷史事件的真相,有助於我們對這個時期政治路線闘爭的歷史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我們認為,對每個縱橫家必須作具體的階級分析,對於他們發動的合縱連橫的戰爭的性質,就要看是為哪個階級服務的,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列寧早就指出:“戰爭是政策的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任何戰爭都是同產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開的。”(《列寧全集》第24369頁)“戰爭的性質是由哪個階級進行戰爭來決定的。”(《列寧全集》第2510頁)賢子按,列寧語原文即排以黑體。戰國時代合縱連橫的戰爭,也不能例外。在戰國中期以後尖銳複雜的兩條政治路線闘爭中,合縱連橫的戰爭,不是為奴隸主貴族和儒家的復辟路線服務,就是為新興的地主階級和法家的法制路線服務。……縱橫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張,固然是不同的,但是有些縱橫家,當他們在一定的闘爭形勢下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的時候,就可能成為法家的同盟軍。——楊寬:《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史料價值》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戰國縱橫家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54-172頁。
    當時各國新興地主階級已經取得了統治權,並已先後經過變法或類似的闘爭,但復辟的活動仍然存在,……在這個時代,法家提出來客觀上合乎歷史發展的要求,主張提高王權,打擊分裂勢力,為進一步統一全國奠定基礎。……對於當時列國之間的戰爭,固然不能一一簡單地指出誰是誰非。然而,我們卻可以看出,其中也反映出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復辟勢力兩個階級、儒法兩條路線的闘爭問題。——馬雍:《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各篇的年代和歷史背景》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戰國縱橫家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73-200頁。
    悲夫!睹洙泗之膻腥非為慟,道亡矣;斷發左衽而不知恥,心亡矣;挾泰山赴海以避秦,國亡矣;舉夷狄之法以沈神陸,天亡矣!語云:“哀莫大於心死。”亡國奴之官銜,行見人人歡戴而不自知耳,是又在心死者下矣!

[ 本帖最后由 zhubulala 于 2010-2-27 12:20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12: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文,地址是我的blog。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于 2010-2-27 14: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您好

             鄙人得此書數年後,又見到一本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的陳松長編 簡牘帛書粹編 《漢帛書戰國縱橫家》一書

              用後書圖版比對上書《釋文》而所得其樂,夥矣

                                     要之當年想見原帛書圖版是很難的


               先生言    第十九篇:“《詩》曰:‘樹德者莫如茲(滋),除怨者莫如盡。’”注云:“鮑本《戰國策》作《詩》云,姚氏本誤作《書》云。”後附今通行本,即姚氏本《戰國策·秦策三》:“《書》云:‘樹德莫如滋,除害莫如盡。’”愚按:《尚書·泰誓下第三》:“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似即秦客卿所引也,今本《毛詩》無類此言者,姚氏不誤也。


       拙意以爲:姚氏亦與樓主之意相同而改“詩”爲“書”者!事實上在古代“書”可代表“詩”,但“詩”決不能代“書”!!所以說姚氏“所改”只是“誤中”而已!!!要之帛書並今本《戰國策》所引蓋是漢時三家《詩》或此三家前之佚《詩》是也。另帛書和今傳本此處相同足證吾邦古史之所記且未曾經後人所改而更可信是也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2-27 16: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0: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之教弥足珍贵,已补录于blog

其实,鄙人窃以为当初的整理小组受到当时崇法贬儒的妖氛干扰,对帛书过于迷信,其实这部帛书的确很珍贵,但还不至于到颠覆一切的地步,诗经的佚篇可谓微乎其微,上文出自佚诗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未必绝对也。

版主签名云: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

再次拜谢版主指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3:40 , Processed in 0.10683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