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220|回复: 0

功利与美——读《养怡堂答问》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0 11: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张舜徽先生的《养怡堂答问》,其第三十九则下有云:

      余早岁讲学兰州,获交天水冯仲翔(国瑞)教授,博闻强识,尤擅诗词。尝出示梁任公《手札卷子》,属余题记。自道肄业清华研究院时,从任公学,时年甚少,为任公所器赏。及将毕业,任公为作一书至甘肃省长,力荐仲翔学行,为时英才。冀畀以高位,展其所学,文词雅健,书法端丽。书凡三纸,多骈俪之语,用字造句,精妙绝伦。盖任公早岁为文,学晚汉魏晋,素尚矜练。后虽以明白宣畅之笔,发为政论;然与人简札,仍讲求修饰字句不苟如此,自非常人所易逮也。仲翔又言:“当日得师此札,喜出望外,如此碎金,若为他人所得,不如吾自什袭之为愈也,吾不复奉此以干人也。因装为一卷,宝藏至今,子其为我跋之。”余赏览叹服,乃题数百字归之。

       张氏札记此条,意在说明“昔人致谨于应世之作,虽笺启之微,亦不轻率而废修辞之功”,然而读完此条札记,除了对梁任公的优美书法与文辞感到景仰外,更是对冯国瑞的选择感到别有兴味。民国时代,出于清华研究院梁启超门下,又得任公手书荐往甘肃省长,在省垣安排个公务员的职位应不为难。但是冯国瑞却是雅人,眼见到任公手书如此精彩,顿时心起保留之意。这封荐书就再也没有送出去,冯国瑞不想以此书“干人”,宁愿留下来作为对老师的纪念与对美的欣赏与赏鉴,这个事实本身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丝“超功利”的气味。揆之今人,如果有大老修书一封,立刻可以使我们免除公务员考试而获得一个职位,有多少人还会注意到那封起媒介作用的书信上去?所以,冯国瑞在这里是让人佩服的——他为了美而舍弃了实在的好处。
      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功利的追求难道能够囊括所有的事理吗?如果没有这一点“超功利”的东西,那么,人类将会怎样地肆无忌惮呢?将人类从物欲横流中拨出来的,只有两种事物。一是宗教,二是美。冯国瑞选择了后者,对他来说,也许远比持书以干人更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5-4-19 03:55 , Processed in 0.07698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