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01|回复: 0

中国古代的避煞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2 23: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的避煞习俗


       最近一段时间,云南某县发生了一起车祸,事故本身很常见,有一点却令人匪夷所思,车祸的现场发现了一个类似动物脚印的痕迹,有人在网络上张贴了那个恐怖的脚印,这件事情在网络上不胫而走,闹的沸沸扬扬,于是有人站出来说那是“煞”,人们避之惟恐不及,遇上了就会倒霉,以此来解释这起车祸发生的原因。又有四川的某网友在天涯论坛上现身说法,娓娓叙述了他们老家也有这种关于“煞”的传说,读后仿佛身临其境,几乎信以为真。上述的说法好像若有其事,当然现在是无法求证的,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一直流传的“避煞”心态在当代社会的折射。
       煞,又叫殃,意思是祸害或者灾害。人死亡后,他的灵魂要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告别,家属要注意防范,如果不小心遇上会被煞气所伤,轻者变傻,重者会导致死亡。这种躲避煞气的就是所谓的“避煞”,因为煞和殃意思相同,又叫“避殃”。各地对于煞的认识有差别,陕甘一带,大多叫做“避殃”,扬州叫“避眚”,苏州则叫做“避煞”。有些地区如陕甘认为煞就是人的灵魂,而苏州地区则认为煞是一种神秘力量,人死后魂魄会随煞而来。更离奇的是在甘肃岷县,当地人唤作“避殃”,说殃是人的灵魂。而人有十二属相,全部都是动物,生前属什么,死后当殃回家的时候,在地上撒一层灰,灰上就会留下相应属相的动物脚印。如果遇上殃,就会导致智商受挫,变成低能儿。所以土话里面把比较笨的人叫做“殃挂”。这是关于避煞认识的进一步延伸。
      “避煞”的说法是明清以来才产生的,产生的渊源却是悠久的。在远古时期,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人死后有很多的殉葬品,供死者享用,但是还没有明确鬼魂的观念。春秋时代,子曾经曰过:“予不语怪、力、乱、神。”似乎孔老夫子不相信鬼神,社会上却普遍信鬼神。秦始皇给自己修规模宏大的陵墓,就是希望死后也能继续他在人间的权力和富贵。说明人们的观念中有了死后还会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东汉时期,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为流行,佛教和中国原有的观念相互结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教宣讲的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等观念对中国人的信仰有深远的影响。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写过一本小说叫《冤魂志》,专门记载因果报应的事情,如某人含冤致死,死后灵魂出现,为其人报仇雪恨,快意恩仇。表明人的灵魂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自然而然会使人产生避煞的条件式反射。
       唐朝时期,避煞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有个叫李才的人,写了一部书《丧煞损害法》,据说是告诉人们怎么样避煞的,这本书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在宋朝人余文豹的《吹剑录》有记载,至于具体怎样避煞,已经无法稽考了。或许像干宝《搜神记》里说的,向其吐唾沫,能变出个羊来,拿出去可以卖个一千五百块钱。
      上面说的是煞产生的历史原因,但是直到明清时期,避煞才成为具有明确意义的一种社会习俗,全国各地具有了比较一致的固定看法。明末清初,陕西关中地区人溺于迷信,大多相信避煞其事。有个人叫朱蕴奇,从小父亲去世,和母亲相依为命,感情笃深,其母过世后,到避煞的那一天,别人劝他不要去,因为遇到煞气会有灾害发生的。朱蕴奇不以为然,他觉得可以乘机再看他母亲一眼。他没有避煞,最终也没有遭遇什么祸害。
清代乾隆时期,《浮生六记》的作者,苏州人沈复,他和妻子陈芸感情深厚。陈芸死后,到回煞的那一天,按照陈芸生前的摆设,屋内一切照旧,衣服挂在衣架,鞋子摆在传下,以待魂魄瞻仰旧观。以此来寄托对爱妻去世的悲伤。而此时还要请道士做法,招待魂魄之后再由道士做法送走。这种做法叫做“收眼光”。同时期的扬州,则会在死者屋子内摆上酒宴,然后衣架大小出去避煞,不过扬州人叫做“避眚”。
       沿及今日,全国的多数地区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其变现出来的心理一方面是对于鬼魂的敬畏,一方面则表现对于亲人去世的留恋和哀痛。而其演变过程则是依随于中华文化变迁的大势。不管是作为迷信也好,还是作为文化遗产也好,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

[ 本帖最后由 郭绪怀 于 2009-9-23 00:01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7:00 , Processed in 0.07746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