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04|回复: 0

平势隆郎<中国古代正统的系谱>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6 15: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势隆郎<中国古代正统的系谱>论文简介
自史记以下,中国的史书形塑了一套以夏商周等王朝为主体的正统史观。平势隆郎针对这一正统史观的形成过程做了探讨,并提出与传统史书不同的见解。
一.”国”的产生与共同祭祀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都城为主体的”国”开始出现。在商代,商王所在的大都城是四周各国的共同祭祀中心,并且拥有汉字使用的独占权,并以此技术的独占权支配参与共同祭祀的各国。周王朝取代商王朝之后,继续拥有此一独占权,直至东迁后,王权秩序动摇,此种技术遂被传播到各地。各国所举行的盟誓,也得以在各国的祭祀场所得到确认,代表祭祀已经在各国形成个别的中央举行。然而在兼并的过程中,各国的祭祀亦逐步被否认。及至秦统一天下后,只留下以秦国为中心的祖先祭祀。作者结合松丸道雄关于商王畋猎地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周王朝正是利用汉字传播来扩大及强化其支配的结构。
二.春秋时代的盟誓与共同祭祀—复数正统的源起
周王室东迁之后,汉字和青铜器的技术被传播到各国。春秋时代的盟誓政治正是各国得以使用汉字后所表现的特征。不论是称王的楚、吴、越,或仍自居”侯”的中原诸国,各种盟誓的场合中,皆在以”王”为顶点的体制下,强调共同祭祀的独特性并利用各自的祖先神祭祀,亦即企图建立新的共同祭祀场所。其后,各国的共同祭祀又遭到大国的干涉,在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已反映出这类的趋势。这一趋势也表现周礼中”史”地位的变化。原本属重要官职的史,在各国的祭祀被否定后,地位也随之降低。
三.春秋时代的外族与战国时代对外族的评价
作者分别从《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中,探讨各书对中国自身(中国、夏等)和对外族(戎狄蛮夷等)称呼的差异,并从而分析其各自理论形成的地域和时间。从该书对周边国家的称呼(或评价)不只可分析它是出于何国的著作,也从中反映了外族和华夏势力分布区域的变化在各国都有所差异。
四.西周时代的外族
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分布地域很广,因此在他们所处的区域不可避免的与外族有所接触。但在各国记载中,却各有不同名称的外族,原因除了和各国所处地域不同有关外,也反映各个不同时代对外族定义和评价的变化。例如商代的「羌」,可能即是周代的「姜」。西周在甲骨文中以「夷王」称呼商王,亦是他们对东方外族的一般称呼。
五.复数的正统与复数的正统观
现在一般中国史所认为的「正统」,作者认为是沿袭形成于汉代的正统观。汉朝选择周王朝及其继承者秦朝为正统,以确立自身的正统论述。而这种正统观的论述行动,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进行,成书于战国的《公羊传》《谷梁传》《左传》等皆是此一论述的产物。不论是「大一统」或「天下」的概念,都反映出各国在建构一套自身的正统论述。而在这些书中对正统的主张、对其它正统的贬抑和对外族的不同评价和定义中,还可以看出这些著作和理论形成的先后关系。此一现象在《周礼》和《尚书.禹贡》亦可看出这种不同的正统观。作者认为,这些根据复数正统所作成的史书、经书等,表现的是复数的正统观,但后来为汉代学者统合成自己的天下观,自己做为夏商周秦的正统继承者,而将其它与此相对抗的正统观”封印”了。
六.何谓唯一的正统
在汉字代表神灵力的当时,唯一的正统便是对汉字拥有独占权的商周两王朝。如前所述,随着东迁后秩序的混乱,各国也得以使用汉字及青铜器技术,因此出现了复数的正统。后人所认为楚吴越称王的”僭越”,其实是以周王室为唯一正统后所产生的评价。然而各国称王所真正代表的意义,事实上是一种新体制的产生。各国也在兼并过程中,否定他国的正统性,强化自己的正统性,并试图建立一套自己的正统理论,遂有革命说、夏商周三代递嬗说、禅让说..等等,正统学说的创造。作者认为若因此而认为夏商周是一连串交替、互相取代的正统,应是过于简化事实。在复数国家中,各自主张自己为正统,从其与正统相对抗的存在(如从属者、及外族)的关系(如称呼及评价)可看出他们各有自己的语汇及理论。这种复数正统的趋势直至秦汉一统天下后,被归于一个单一的系统。亦即,秦汉只承认自己所沿袭的正统王朝,而将其它复数正统视为僭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6:36 , Processed in 0.11221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