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69|回复: 0

[原創]金庸小說超越雅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8 00: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請勿挪用或轉載,謝謝)


  金庸(1924),本名查良鏞,著名文學家、學者、新聞工作者及社會活動家,其文學成就,主要反映於初連載於報刊而後經修訂出版成書的十五部小說。此十五部小說,若從「小說類型」來劃分,當屬「武俠小說」。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在古時候的中國文壇位置甚低,即使自新文學革命,小說地位提高,在不少人心目中武俠小說仍不過是「通俗小說」,難登大「雅」之堂。不僅「雅」、「俗」的二元對立思維令人看不起武俠小說,還有潛在的類型等級觀念在作祟:武俠小說內容不外乎是以暴易暴的江湖仇殺、誇張失實的武功與大俠美女的風流韻事,因此武俠小說都是些千篇一律、低級媚俗的作品,純文學作品不管內容如何、思想如何,都比任何一本武俠小說更有文學價值。
  批評家區分小說類型以進行考察本來無可厚非,但若從類型來劃定優劣等級實屬不智。武俠小說自有其獨特的文學價值,例如當中表現的俠義精神,純文學未必有,縱有亦難以表現得淋漓盡致。小說類型本就是一種假定性理論,是批評家為了更好地把握錯綜複雜的文學現象而設計的,並非先天存在或不證自明的。1亦有可能,是創作或擁護「主流文學」的「既得利益者」為了保證落實某種藝術主張,故以「類型」為幌子,防範武俠小說等所謂「低級」的小說類型進入文壇中心。2 陳平原曾經指出,審美趣味在變,小說類型的熱點也在轉移,但變動範圍很小,有些小說類型就似乎永遠只能充當墊背,例如武俠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就一直不被批評家正眼相看。3
1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硏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頁216
2 參考《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硏究》,頁216
3 《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硏究》,頁215

  到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金庸的武俠小說從民間閱讀以至正式進入學術界研究。這個轉變,的確不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那麼偶然。半世紀以來,金庸小說從香港流傳到兩岸海峽及至世界各地華文讀者,從連載於報刊以至一版再版並收入大師文庫編入教學篇章,可謂「流傳於世,成為經典」。更甚者,
金庸小說已不只是屬於文學研究範疇,亦是文化研究焦點,論者稱為「金庸現象」,學術界對此逐漸予以重視。4

4 Jin Yong writes in what has been referred to by readers and critics as “the common language of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The universal circulation of his novels and their film, television, comic books, and video game versions have created a “Jin Yong phenomenon”. Not only his popularity and the literary value of his oeuvre been affirmed by the public, but the academic world has also gradually, although begrudgingly,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his achievement. See Ann Huss and Jianmei Liu, “Introduction: Jin Yong and Martial Arts Fiction”. In Ann Huss and Jianmei Liu eds., The Jin Yong Phenomeno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New York: Cambria Press, 2007), pp. 2-3. 5 鄺健行:《金梁武俠小說長短談》(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版),頁38-39
6 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頁209
7 同前註,頁213
8 同前註,頁1

  金庸於1994年獲北京大學頒授名譽教授銜,北大校長吳樹青在致詞中不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通俗文學,而直稱「金庸的文學」,5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嚴家炎的賀詞更說金庸小說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6 標誌著運用中國新文學和西方近代文學的經驗改造通俗文學的成功,是繼「五四」文學革命的另一場文學革命。7
嚴家炎教授自1995年春於北大中文系開設「金庸小說研究」課程,8
又曾與袁良駿就金庸小說之文學價值筆戰連場。

  嚴家炎還舉了北京聯合大學中文系張婭婭教授主持北京地區文學閱讀情況調查,作為證明金庸小說雅俗共賞的憑據,畢竟大眾的看法,還該由大眾來說。該調查由1993年至1998年完成了合計共一萬二千例樣本,調查對象包括工人、農民、部隊官兵、大學生、中學生、科學家、教師、黨政幹部、三資企業職工、新聞出版工作者、文藝工作者、經商人士、醫務工作者等,有廣泛的代表性。其中涉及武俠小說的一篇調查報告名為《審美價值取向與武俠小說讀者》。據調查,武俠小說讀者的文化程度相當高,大學本科以上佔39.8%,大專程度佔14.4%,兩項合計佔54.2%,遠遠超過中學程度的35.3%。讀者中選擇金庸的佔85.7%,選擇古龍的佔7.1%,選擇梁羽生、溫瑞安等其他作家的佔7.2%。而讀者所以選擇金庸作品,71.4%的人是由於受「人物性格」與「小說情節」的吸引。他們填寫的閱讀金庸小說的感受有:「找到生活中已不多有的正義感」;「從中挖掘現實生活中彌足珍貴的人性美和俠義的精神內涵」;「傳統意義上的忠、貞、義,弘揚民族精神」;「感到能淨化靈魂──因情節、人物、文化、愛情」。9


9 《金庸小說論稿》,頁41
10 鑒春:〈金庸:從大眾讀者走進學術講壇──杭州大學金庸學術研討會綜述〉,《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27卷(1997年),頁78 11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主辦;林麗君編輯:《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1版),頁1
12 參考劉再復:〈會議導言: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地位〉,《明報月刊》1998年八月號,頁43-46;此文原長七千字,刊載於《明報月刊》時曾經刪節,後來全文載於《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頁13-22
13 〈會議導言: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地位〉,《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頁16
14 同前註,頁17
15 第一部發行的「新修版」金庸小說是大字版《書劍恩仇錄》(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20027月,第3版),《鹿鼎記》則是最後一部修訂之作,於20067月完成,見《鹿鼎記》(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3版)。

  金庸小說既得廣大讀者支持,又獲世界各地學者認可。自1997年杭州大學舉行金庸學術研討會後,1998517日至19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召開了「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硏討會。劉再復於會議導言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既有娛樂趣味,又有深入嚴肅的思考,一方面繼承了悠久的文學傳獨特趣味,另一方面創新而注意刻畫和表現人性,達到雅俗共賞的至高境界。他指出金庸的意義在於香港殖民地一隅延續並光大了本土文學的傳統。當老一輩作家因政治因素退出寫作生涯的時候,金庸卻在香港異軍突起。金庸小說既保持了傳統章回小說「文備眾體的特點」,又在作品中堅持是非善惡分明的價值傳統之餘帶來新的時代內容,及秉承傳統武俠小說的題材形式而拓展了武俠題材的表現空間,使之成為本土文學傳統在二十世紀的集大成者。

  在二十一世紀初,金庸依照作品創作先後次序,由《書劍恩仇錄》起而至《鹿鼎記》止,第二次修訂其作品全集,再度掀起「金庸小說研究」熱潮。


本人姓鄭,本文乃個人原創,請勿挪用或轉載,謝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4:42 , Processed in 0.08886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