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札記 (請勿挪用或轉載,謝謝)
從前看魯迅的小說,認為文字很不精煉,後來接觸到的魯迅發表的文章,亦是以白話文撰寫的,觀感無甚分別。甫讀《中國小說史略》,首先感到異樣的不是內容,而是語言,正如其序言謂「慮鈔者之勞也,乃復縮為文言」。魯迅以文言文著此書,「可收簡潔之效」,據說還有別情:他是因為有批評指現代作家不能寫文言文才用白話文,為了讓人知道他也能寫文言文,故如此為之。
惟不管用心如何,用文言文的好處是明顯的,從其序言與第一篇開首便見。是書名為《中國小說史略》,序言頭一句便謂「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繼之寥寥數語,道出此書乃開創書寫「中國小說史」之作。「自來無史」,固然不是說無史可敍,亦不是說無述其史之作, 而是指自古至是書面世之前一直沒有專為中國小說而寫的歷史。沒有專史,卻有史載,不然魯迅也無可憑藉了。因此,第一篇便是「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從先秦時期說到清代,從「小說」之名最早出處說到小說錄入書目的情況。文字毫不繁蕪,卻已溯其源流,逐一說明,有條不紊。以筆者淺見,用文白相雜或直接用文言之文句述史,好處在於富歷史感,儘管完全還原歷史乃不可能,仍能予人「正似還原歷史」的古人說古事之感; 還有是在引用古籍原文時,與論述文字能較諧協,行文亦得以簡明流暢。
魯迅寫小說史的方法,是先進入歷史,從最早一些提到「小說」的文獻史料,到後來小說的歸類情況,到往後篇章敍論小說作品,充其量只算是探討了「小說」一詞起初所指、歷朝歷代哪些是「小說」、哪些不是「小說」。至於「小說是什麼」,即小說的本質,卻從來沒有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認真討論過。劉勇強教授所撰《中國古代小說史敍論》緒論第一節首句便道:「不明確小說文體的性質,小說史的起點、邊界也就無法界定。」 姑勿論以之與近一個世紀後的當世學者著作或觀點比較是否一定不公平--若有不足便是不足,何況那是研究問題最基本的概念,魯迅不可能不懂--就是那部與《中國小說史大略》同年面世的《中國小說史大綱》,便在小說名稱之由來以外, 尚特別論述了小說的意義與性質。
若說魯迅是從反映歷史實況的理念出發,認為「小說」的概念在中國歷史上是變動不居、與時遷移的,故就「史略」而言就不費篇幅特別為小說作定義,亦有一定道理。或謂,魯迅自己不為小說作定義,而以「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作為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定義。
魯迅以「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為開卷第一篇,其最大目的,於篇中逐漸浮現。文中前半強調「小說家」自古就被輕視,後半一再強調書目歸類似把小說類當作「資料回收所」,如《新唐書.藝文志》、《四庫全書》把原屬史部的非信史類著作「退為小說」,《新唐書.藝文志》、《少室山房筆叢》把一些家訓、辨識議論文、語錄、勸世文甚至茶道說明書都歸於小說。末段又謂一些著名的私家藏書書目,收有少量小說,僅為其版本價值而已。終句點出,史家對小說之成見古今皆同,連作為史學支流的目錄學也不例外。由是觀之,歷史書寫之於小說上一向匱乏,故魯迅之《中國小說史略》便是破天荒開山劈石別具意義之作了。
本人姓鄭,札記係個人原創,請勿挪用或轉載,謝謝。
[ 本帖最后由 zeon 于 2009-6-17 00:4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