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249|回复: 0

《毛诗後笺》文献学研究·绪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7 01: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本課題研究緣起
胡承珙的《毛詩後箋》,是胡氏生平用力最深之著作,學術界對其評價甚高,但卻未能深入分析,余頗以為憾。今撮錄其要,叙之。
我們先來看看幾部學術史著作的評價:
章炳麟《訄書》:“《詩》有馬瑞辰、箸《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箸《毛詩後箋》。探嘖達恉,或高出新疏上。”[1]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二百年來諸大師,往往注畢生之力於一經,其注疏之宏博精確,誠有足與國學俱不朽者。……於《詩》則有馬氏瑞辰之《傳箋通釋》,胡氏承珙之《後箋》,陳氏奐之《傳疏》;……”[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清學自當以經學爲中堅,其最有功于經學者,則諸經殆皆有新疏也。……其在《詩》,則有陳奐之《詩毛氏傳疏》,馬瑞辰之《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之《毛詩后箋》。”[3]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儒在《詩》學上最大的功勞,在解釋訓詁名物。……到嘉道間,才先後出現三部名著:一、胡墨莊承珙的《毛詩後箋》;二、馬元伯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三、陳碩甫奐的《詩毛氏傳疏》。”[4]
再看幾部經學史著作的評價:
皮錫瑞《經學歷史》:“國朝經師,能紹承漢學者,有二事。一曰傳家法,……一曰守耑門。……胡承珙《毛詩後箋》,陳奐《毛詩傳疏》,專宗毛《詩》;……皆卓然成家者。家法顓門,後漢已絕,至國朝乃能尋墜緒而繼宗風。傳家法則有本原,守顓門則無淆雜。名家指不勝屈,今姑舉其犖犖大者。”[5]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段玉裁受业戴震,復作《毛詩故訓傳》、《詩經小學》,以校訂古經,然擇言短促。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毛詩後箋》,稍精博。”[6]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毛詩後箋》)雖不純爲疏體,而精深博大,或高出新疏上矣。”[7]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如乾嘉学者一样把从周秦传来的古文文字和制度加以研究,尤其健全的方法,成就的学者不少。例如马瑞辰元伯的《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一卷、胡承珙墨庄的《毛诗后笺》三十卷、陈奂硕甫的《毛诗传疏》三十卷,皆在三家《诗》外而研究《毛诗》的。其方法还是笃守乾嘉学者,从注疏做工夫。”[8]
再看幾部《詩經》學史著作的評價:
胡樸安《詩經學》:“迨後馬瑞辰著《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著《毛詩後箋》,清代漢學家治《詩》之著作,遂有專書矣。”[9]
魯洪生《詩經學概論》:“嘉慶、道光年間,胡承珙的《毛詩後箋》、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陳奐的《詩毛氏傳疏》代表了清代漢學的最高成就。”[10]
戴維《詩經研究史》:“胡承珙《毛詩後箋》與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旨傳箋通釋》,是清代中期《詩經》復古的最有代表性的著述,同樣也是乾嘉學派復古漢學的結晶,對《詩經》學的影響極大,其體例、成果在同類著述中都是最爲突出的。”[11]
洪湛侯《詩經學史》: “上列數十種《詩》學著作中,馬瑞辰、胡承珙、陳奐三家之書,爲清代考據學家研究《詩經》的代表作,晚清以來,一直爲學術界所推崇。”[12]“‘詩經清學’最大的成績,自在訓詁名物方面。……嘉道間的馬瑞辰、胡承珙、陳奐等的幾部書,歷來推爲名著。尤其是馬、胡、陳三家,直到現在還是學習《詩經》的重要參考書。”[13]
夏傳才《二十世紀詩經學》:“胡承珙《毛詩後箋》旨在申明《毛傳》,但於《鄭箋》則有取有駁,且精於考證、訓釋之學,故亦成爲一代名著。”[14]
另外,黃焯先生說:“蓋其詳於名物訓詁,而玩文之功甚深,又能總古今之說,擇善用之,故能函蓋前儒,立義有不可易者。”[15]其《毛詩鄭箋平議》,更是因胡氏箋《詩》之旨,對胡氏《後箋》的觀點也多有吸收。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吉川幸次郎先生說:“我勿寧喜愛胡氏的後箋,溫潤而富有解頤之妙,時揚餘波而饒有風趣。”[16]吉川先生所著《詩經國風》(岩波書店出版,1958年版)的註釋就是依據《毛傳鄭箋》、朱熹《詩集傳》、胡承珙《毛詩後箋》和陳奐《詩毛氏傳疏》這四部書完成的。


二、《毛詩後箋》研究之檢討
大部分學者認爲,在“毛詩三大家”中,馬瑞辰、陳奐的學術地位較胡承珙高,所以,對馬、陳二人的研究相對較多,而對胡的研究則頗顯冷清。我未見國外有胡承珙《毛詩後箋》研究的資料,僅見大陸和臺灣地區有人研究。今以時間先後爲序,述其概要。
1、黃得時:《儀禮古今文疏義與毛詩後箋》,載臺灣《孔孟學報》第15期,1968年4月。
2、郭全芝:《胡承珙和他的〈毛詩後箋〉》,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3、程克雅:《胡承珙解經方法探究》,《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11月。
4、郭全芝:《毛詩後箋》校點本,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版。
5、郭全芝:《〈毛詩後箋〉與〈詩毛氏傳疏〉比較》,該文收於《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0年版。該文經修改後,發表於《文獻》,2001年7月第3期。
6、簡澤峰:《胡承珙毛詩後箋析論》,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7、黃忠慎:《清代中葉毛詩學三大家解經之歧異——以對〈詩序〉、〈毛傳〉、〈鄭箋〉的依違爲考察基點》,《國文學志》第6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2年12月。
8、郭全芝:《清代樸學家的《詩》疏困境》,載《江淮論壇》,2003年第5期。
9、邱慧芬:《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家詩經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10、李飛:《略論〈毛詩後箋〉的訓詁特色》,《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0期。該文歸納《毛詩後箋》的訓詁特色爲:一、廣征博引、不廢前言;二、擇善而從,尤能吸收宋元學者的正確疏解;三、旨在申述毛義,對有失毛義者詳加辨正,不惜曲爲之解;四、多種訓詁方法的運用。
11、王竹君:《胡承珙和〈毛詩後箋〉》,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一些《詩經》學史著作也對《毛詩後箋》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以戴維《詩經研究史》最爲詳細,闡述了《毛詩後箋》的撰著目的和胡氏箋《詩》特色、治《詩》方法。[20]洪湛侯《詩經學史》除對其有一些零散分析、評論外,另辟有專節,從“著書宗旨及體例”、“吸收宋元學者的正確疏解”、“詮釋詞語準確有據精彩紛呈”,三個角度論述《毛詩後箋》的特色[21]。其他,如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增注本)》、魯洪生《詩經學概論》,也有對《毛詩後箋》的介紹,只是很簡短,類似內容簡介和提要。臺灣林葉連先生大著《中國歷代詩經學》(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版。)第九章第三節有關於胡承珙《毛詩後箋》的專論,但憾未能見,不敢遽論。
另外,江翰、蔣見元與朱傑人、尚繼愚、王學泰均作有《毛诗後笺》提要[22],還有胡承珙的傳記資料中,也有關於《毛詩後箋》的論述[23]。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其研究的成果。但這些提要,皆囿於體例,只是對《後箋》作一概覽,再談談其訓詁上值得注意的幾個地方,未能深入研究。
從以上各家研究的情況來看,目前學界對《毛詩後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不夠全面,主要是針對其訓詁方面的研究,對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對缺乏;有的方面研究不夠深入,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有的觀點不夠準確,不夠客觀,還需要商榷和進一步深入探討;有的只是從面上泛泛而談,缺乏系統性。

[ 本帖最后由 江北过客 于 2009-11-28 02:43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4:11 , Processed in 0.10751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