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61|回复: 0

《余姚六仓志》编纂始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2 09: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余姚六仓志》编纂始末
王孙荣
一、何谓“六仓”
“六仓之名因盐而始”。仓即盐仓,原系贮盐之所,复又引申为征收盐课丁税的单位。明弘治以后,盐课丁税的征收单位改仓为团,这样仓就逐渐演变成地理区域概念。“六仓”一般是指代余姚县北部海隅,包括属于石堰场管辖的埋上仓、埋下仓、柏上仓、柏下仓、梁上仓、梁下仓,和地属余姚而盐课丁税在明弘治以后划归慈溪鸣鹤场管辖的杜家团。至于六仓起始于何代,文献无征。清康熙《新修余姚县志》卷二“石堰场盐课司”条下夹注称:“埋马仓在梅川二都埋马市之南,柏山仓在云柯二都柏山,梁堰仓在孝义一都之梁家堰,并有廒一十八间。永乐十八年罢,景泰三年重建。弘治以后,听灶输价,诸仓遂废。”只及埋马、柏山、梁堰三仓,无所谓六。清同治《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卷七“石堰场”目称:“旧聚团额:埋上团、埋下团、梁上团、梁下东团、梁下西团。现煎团额共七团三十灶:埋上团三灶、埋下团一灶、柏上团一灶、柏下团一灶、梁上团十灶、梁下东团十一灶、梁下西团三灶。”既然已经改仓为团,则必在明弘治“听灶输价”之后。但综合团数,旧为五,现有七,亦无所谓六。故《余姚六仓志》卷一称:“意必永乐以前建仓在埋马、柏山、梁堰,迨景泰时重建,乃分埋上下、柏上下、梁上下,谓之六仓。仓废而团兴,沿旧称也。杜家团划归鸣鹤亦在宏治以后,梁下之东团、西团仍冠梁下而支分之,实二而一,故至今灶课、灶丁之交涉仍不谓之团,而谓之仓。唯杜家团不称仓,割埋上而别其名。”
据《余姚六仓志·余姚县六仓总图》绘制,六仓地区的具体划分大致如下:
杜家团东界慈溪,自洋浦至破山浦,旧属上林乡,清末属林东乡,现分属于慈溪市桥头镇、新浦镇及逍林镇;
埋上仓自破山浦至罗家路潭、五灶丘、二灶路、坎镇、上四灶村、万全亭一线,旧属上林、梅川二乡,清末属林西、白沙、胜山及保德四乡,今分属慈溪市浒山、坎墩两个街道和匡堰、逍林、胜山、新浦四镇;
埋下仓东界埋上仓,西至崔陈路潭、眉山大路、马家市、百两桥、眉山堰、眉山西麓一线,旧属梅川乡,清末属浒山、保德、沐仁、柯东四乡,今分属慈溪市浒山、坎墩、宗汉三个街道和崇寿镇;
柏上仓东界埋下仓,西至张家路潭、卢丁路、大路门村、方六灶、大路门港、九间亭、芦城庙东一线,旧属云柯乡,清末属云漾、云潭、云城三乡,今分属慈溪市宗汉街道和天元、长河、庵东三镇;
柏下仓东界柏上仓,西至大陈家路潭、劳家埭村、沙黄、平王庙市一线,旧属云柯乡,清末属云城、云和、云塘三乡,今分属慈溪市天元、长河、庵东、周巷四镇;
梁上仓东界梁下仓,西至徐丁引水、直塘路、田屋西一线,旧属孝义、开元二乡,清末属云塘、义三、义四、义五、朗霞五乡,今分属慈溪市周巷、庵东二镇;
梁下仓东界梁上仓,西界上虞县,旧属开元、东山、兰风三乡,清末属朗霞、四门、湖堤、临山、兰塘五乡,今分属余姚市朗霞街道及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四镇。
六仓幅员相当辽阔。旧余姚县有十五个乡,六仓之地涉及七乡;民国初年设立自治乡,全县一共有四十四乡,六仓要占到二十一个,将近总乡数的一半。现在,六仓之地约有七分之六已经归属于慈溪市,这部分地区涉及到慈溪市的三个街道和十一个镇,面积将近要占到全市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二、经费来源
六仓地区以前没有纂修过志书,这部《余姚六仓志》是六仓地区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
《余姚六仓志》的编志经费,由六仓股款开支,该志卷尾《股款始末记》有详细记载。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浙江绅商在上海斜桥洋务局集议,创设了浙江铁路公司。并奏请清廷废弃同英帝国主义签订的铁路草约,收回路权。经准许后,浙江铁路公司积极筹资,向社会公开招股。于是,由日本东京岩仓铁道学校毕业的六仓士人黄广(越川)发起,将场署带征塘捐、历年解府存款,拨购优先股,计银四千六百元。此后又将历年带征塘捐和先前购置的股息,陆续添购股款,计银二千元。前后总计银六千六百元。民国成立以后,废除了带征塘捐,于是公议处理这项股款。后来,铁路改归国有,分别收回股本。民国六年(1917)春,仓下士人张午炎发起编造六仓志乘,经费就从这笔款项中开支。
三、编志人员
《六仓志》的编志人姓名,在卷尾共开列了创议、赞成、总纂、协纂、编访、测绘员、监修、顾问、校正、书记和庶务十一类。
创议二人。
张午炎,字谷香,潮塘人。清宣统三年(1911)云漾乡董,民国元年(1912)余姚县自治会参议员。曾为创办汝湖农校捐银二百二十元,为创办云柯学校与人合助田地一百亩。在云漾乡创建遗安义塾,置基地四亩零,厅事七楹并围墙,先后置田地五百亩零。
张宝琛,字郁香。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副贡,曾任福建县丞。三十年(1904),任云柯高等学堂校长。三十四年(1908)余姚成立“教育会余姚分会”,任副会长。宣统三年(1911)选为云和乡议长,民国元年(1912)选为余姚县自治会议长。曾为谢宝书编纂《姚江诗录》采集诗篇。民国二十年(1931),任余姚麦冬业同业会负责人。
赞成共21人,系六仓所属21个自治乡的乡委员,自东向西分别为:
林东乡董余守志,清宣统三年(1911)选。
林西乡董高莘亩(1867—?)谱名明桂,字景衡,考名愈谦,号逊葊,原名新茂,又号性懋,林西乡下高家(今属慈溪市逍林镇林西村)人。邑佾生,官立自治研究所毕业优等第一,于清宣统三年(1911)膺补选乡董。任本乡自治兼学务委员。
白沙乡董杨尧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曾在白沙街东当屋创办昌明学校。宣统三年(1911)选为本乡乡董。
胜山乡董陈吉孝,清宣统三年(1911)选。
浒山乡董胡圯书(1873—?),一名炳尧,字志峤,号子桥,任浒山自治委员、款产委员。清宣统三年(1911)选。
保德乡董沈逢辰,清宣统三年(1911)选为本乡议长,民国元年(1912)改。
沐仁乡董胡福耀,清宣统三年(1911)选。
柯东乡董马宗周,柯东乡马家路(今属慈溪市宗汉街道)人,光绪末年曾接替其祖父马道传为六仓自治会副总干事,协助蒋镳管理六仓公置的浙江铁路股票和相关帐目。宣统三年(1911)选为本乡乡董。民国元年(1912)当选第一届国会候补议员,民国六年(1917)补。
云漾乡董陈乘鳌,民国元年(1912)选。
云潭乡董许廷赞,号季兰,民国元年(1912)选。
云和乡董张价蕃(18851948),民国元年(1912)选。
云城乡董卢葭声,号沔东,清宣统三年(1911)选。
云塘乡董吕更苏,民国元年(1912)选。
义三乡议长吴榛美,义三乡海甸头(今属慈溪市周巷镇海莫社区)人,廪贡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南桥头周祠集资创办集义学校。宣统三年(1911)选为本乡议长。
义四乡董周秉铨,号雅亭,民国元年(1912)选。
义五乡董劳垕元,清宣统三年(1911)选。
朗霞乡董杨祖荫,民国二年(1913)选。
四门乡议长谢葆濂(?—1922),字鲁珍,廪生,于经学、理学之外,不废词章,著有《桐阴碧处诗稿》。清宣统三年(1911)选为本乡议长。民国四年(1915)年补选余姚县自治会议员,不赴。曾为创办四门汝湖农校捐银一百五十元。
临山乡董阮性垕,清宣统三年(1911)选。曾为创办四门汝湖农校捐银一百三十元,并创办凤城施药局。
湖堤乡议长戚祖修,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选。
兰塘乡委员邵慎枢,民国四年(1915)补选余姚县自治会议员,不赴。
总纂杨积芳(18531932),余姚马渚青山杨家人,原名芳,字馥生,一字长孺,号福孙,一作福荪,又号寄篁,晚号东渔,又称长泠渔长。光绪十一年(1885)副贡,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官国子监学正。入仕前,曾于光绪二年(1876)协助同乡朱逌然批阅湖南乡试卷。光绪七年(1881),朱逌然改任四川学政,又入为幕僚。次年回姚,在本县以及慈溪、镇海、诸暨、萧山等地任馆学教师。三试礼部不售,台湾巡抚邵友濂电招入幕。十九年参与纂修《余姚县志》,金石、艺文两卷皆出其手笔。花甲之后迁居长泠江赵家,曾寓居朗霞篁封桥、周巷笆西万祥道地,最后定居上海。曾任余姚同声诗社社长。书学东坡、山谷加整饬,挺健摆宕,骨韵兼胜。民国十余年间,余姚全县有名店号招牌,诗书之家厅堂匾额,墓碑楹联,请他写的颇多。诗文不专一家,有《应酬文录》一册。纂有《六仓志》之金石、艺文、人物。刻印师西泠诸名家,有《东渔印存》一册。亦能画。
协纂张宝琛,即创议人之一。
编访四人。
许士远(18651922),字少兰,号莳兰,余姚天元市(今属慈溪市天元镇)人,廪膳生,曾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天元市如登坛创设开智学校。宣统三年(1911)选为云潭乡董,民国元年(1912)选为余姚县自治会议员。曾应聘纂修眉山马氏、虞湖茅氏、汤家闸张氏、许家场五经祠及历山清贤、天元怀义两祠等宗谱。民国八年(1919)任《六仓志》编访,出力尤多。书宗苏、黄,姚北各商店市招、楹联多出其手。
卢国珍,字小蕃,云城乡润房(今属慈溪市天元镇潭南村)人,曾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曲塘卢祠创设崇本学校。宣统三年(1911)选为云城乡议长,民国元年(1912)选为余姚县自治会议员。
谢葆濂,即四门乡议长。
傅巨川,增生,曾任巡检,后任教于余姚县小学堂。清宣统三年(1911)七月任慈溪锦堂农业中学堂国文教员。
测绘员二人。
杜志文。
张德海(18841941),字蓬仙,号蓬山老人,余姚高王尚家市(今属慈溪市宗汉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与杨贤江同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后返乡,任余姚县高等学堂堂长七年。宣统三年(1911)选为云漾乡议长。曾任营口场知事、慈溪鸣鹤场知事、余姚县最良桥孤儿院院长、低(塘)庵(东)公路段工程主任、长河私立草帽业小学校长、余姚酒业同业会负责人等。晚年任余姚实获中学教导主任,成绩卓著。书法颜真卿,冠佩而立,望之俨然;间作行草,临《书谱》、《争坐位帖》。
监修四人。
谢宝书,字培卿,又字佩青,泗门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拣选知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在四门创办浙江省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汝湖农业学堂,为校长。曾任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堂长。编有《姚江诗录》八卷。
胡光姚,字子唯,曾于民国初年与谢宝书一起接掌六仓公置的一部分浙江铁路股票银。
周干济,字近仁,周巷人。清光绪间,与吴榛美等人在南桥头周祠创办集义学校。宣统二年(1910)任余姚周巷镇商务分会会长。又于民国初年为六仓公置浙江铁路股票银的经理。
张矞,曾与周干济一起在民国初年为六仓公置浙江铁路股票银的经理。还曾为云柯学校捐助田地,为汝湖农校捐银二十元。
顾问二人。
陈光烈(18921942)字剑秋,胜山人,清宣统元年(1909)拔贡,曾任安徽州判。民国元年(1912)选为余姚县自治会参议员,寻充县自治委员。民国十九年(1930)任余姚县参议院院长。
徐守愚。
校正谢凤藻,字黻卿,又字茀青,泗门人,宝书族弟。曾协助宝书创办汝湖农校,并于民国元年(1912)至六年(1917)任该校校长。曾参校《姚江诗录》。
书记三人。娄惠卿、陈保康、何延康。
庶务胡宾笙。
四、编修经过
民国六年(1917)春,仓下士人张午炎发起编造“六仓志乘”,经六仓自治会公议,多数赞同。次年二月,设局于云柯学校旧址。
云柯学校旧为云柯书院,地处姚北历山西麓,南临大古塘河,土地平旷,风景优美。该书院共有老式木结构两层楼房七楹,坐北朝南,东侧有高平厢房三椽,四周绕以围墙,自成院落。宣统元年(1909),改为两所初等学校,一在独姥湖,曰柯西;一在二塘头,曰柯东。历山西麓的旧址暂时空置。“六仓志”的创修及协编张宝琛曾经是云柯高等学堂的校长,编访许士远曾是云柯高等学堂的兴办人和教务长,所以就选择了云柯学堂旧址作为“志局”。
“六仓志”初稿完成于民国八年(1919)冬,杨积芳有《己未季冬留别六仓志局诸同人》。诗云:“两载历山下,偶成文字缘。稻粱非易事,风雪又残年。今我一挥手,诸君重伃肩。莫教乡邑士,覆瓿笑斯编。”卢伦茂有《己未冬仁兄纂余姚六仓志告竣付梓感赋》:“南山云柯梦,北海芦塘春。六仓结字缘,乐志问史勤。丹铅数载成,志慰苦心人。”
民国九年(1920)年夏五月定稿,冬十月在上海付印。
五、优点特色
《余姚六仓志》是民国初年一部优秀的乡镇志。《姚江文化史》称:“《余姚六仓志》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志书,保存了较丰富的地方史料,成为当时浙江省十七种乡镇志中编写较为出色的一种。”其篇目设置合理,记述详略得当,资料丰富,图表明晰,有一定的创见和特色。
1、卷一设《图说》,“图以象形,说以记事”。地图绘制尤为精致,运用了当时先进的实地测勘手段,获得较为精确的数据。图中除注明县界、仓界外,还标明自治乡界,其他如山、海、河、盐地、溜地、沙涂、塘闸、堰桥、演洞、炮台、路、城、市镇、村、盐务机关、亭、寺院等,都一一标明。解说部分也多有点睛之笔,如《图说二》曰:“胜山、保德、沐仁皆在周塘下,居民多昏垫之患焉。览图至此,可以知肥瘠矣。”《图说三》曰:“煮海之民聚斯两仓者尤多,故场署、称放局等皆在焉。”
2、各卷冠以小序,短短七八句话,定性恰当、精确,具有提纲挈领、阐幽钩玄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阐述六仓特点。
卷二《山川》:“六仓海乡,有名山无大川,山又多在莲塘以南,在昔半峙海中,今皆在平陆矣。次叙其地,难免昔人记里鼓之讥。河流萦纡,港汊分歧,兹叙境内干河,细流则略。”三句话就点明了六仓的地理特点。
卷三《乡镇》:“乡凡二十有一,其间村落栉比,曰巷、曰庄、曰房、曰埭、曰堡、曰灶,或以地,或以姓氏,名称各异。近海居民尤多以舍或丘称之,兹悉从俗名。”反应出六仓地名的特色。
卷六《水利》:“大古塘后昔为沧海,自海涨日远,后塘遍种禾棉,港浅易涸,旱时皆仰给于湖水。故昔日垦湖为田,大兴争讼,居民赖之为水库。”水利之于六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卷十二《选举上》:“六仓士人,宋元多征辟,明清多科第,应运而生,为里党光宠。”点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六仓人物的特点。
卷十九《灾异》:“六仓居全邑之半,其间天时人事之变唯‘海溢’二字得以尽之。”卷二十四《祠庙》:“六仓濒海,多潮患,故祀潮神。”指出了灾异与民俗信仰的内在联系。
2卷名的阐释和定义
卷七《课税》:“任土作贡,正供有常,此郡、县志之事也,自来镇志多置勿录。六仓为石堰场辖,灶课由场经征,益以盐税,不可不书。”说明了课税之于六仓的特殊意义。
卷八《盐法》:“自明以来,法制递变。税则改盐为折、摊丁于地,地则编灶给丁、传沙召佃,蒸卤之业主易为客,办盐之职官易为商。近则盐税抵押外债,而情势又一变,法尤加密。考古征今,详其沿革,按籍可稽。至于建筑制造以及衡量场价运销秤放事,均有关于盐产,并条系而分列之。志盐法。”诠释了盐法的沿革流变,并志建筑制造以及衡量场价运销秤放等事。
卷九《丁册》:“六仓盐丁,明初授地免其杂役,所以利之者甚厚。嘉靖间,总理盐政鄢懋卿至姚履勘海涂,勒派居民为丁,认办盐斤按丁输课,由来已久。至清雍正间,丁归地征,而丁课始改为地课。后之丈地分丁,皆本于咨部入册之原丁户,所谓母丁是也,子母相传遂为世业。自《姚灶成规》一书散佚,而丁之可稽者仅见于私家钞本,兹据钞本录登,以资考证。志丁册。”丁册实即六仓之田亩册,序识言其流变甚详。
卷十七《物产》:“《周官》:职方掌天下之地,人民材蓄有辨,九谷六蓄有别。《管子》本之作《地员篇》说:九州之土,上土、中土、下土各别,其土之形状与种所宜。古之博究物产者如此。然《周官》、《管子》只言其常,地气转徙,物性变迁,各乘于化。岛国之藩滋,今移植于中土;山谷之仁荄,亦敷荣于海乡,岂尽由土膏哉?”这段序识申明了地气转徙、物性变迁的现象。
3
阐述见解。
卷四《桥梁》:“古有司险知山泽之阻,达其道路而从时治之,是杠梁利涉,昔为政要,后世则成自下而上,若无与者。有政者不举而责在居民,居民无力,又托之象教,亦可观世变矣!虽然,今之自治,道路津梁亦为急务,复托助于浮屠氏,其可乎!”阐述了道路津梁对于地方的重要性,是自治的急务。
卷十三《选举下》:“民选之制,盖古乡举里选之遗意焉。自清季预备立宪,京师设资政院,省设谘议局,以次制定府厅州县及城镇乡各级自治制,是为民选之始。民国因之,曰国会、曰省议会、曰县议会,而城镇乡自治则一仍清制。未几,中央令罢各会,惟县与城镇乡则改选为委,然国会、省议会固旋停而旋复也。夫立宪政体人民有参政之权,与古者询于刍荛、谋及庶人之义实相符合,共和国体是其根基矣。兹具载议员姓氏而别表之。志选举下。”申明了共和国体是立宪政体之根基,人民有参政权的观点。
4评论卷名,说明其特殊意义。
卷五《海塘》:“六仓居邑之北,地皆濒海。外御潮水,内卫田庐,莫重于塘。自宋迄今,土塘易为石堤,官修易为民筑,兴大工,发巨帑,事不胜书。然海潮北注,沙壖日涨,形势之变迁无常,工程之险夷不一,旧有之塘已成虚设,新筑之堤相继层加。前事为后事之师,一劳实永逸之图,居斯土者,土著客民利害同之,当益求苞桑之固,无忘楗菑土石之劳也。志海塘。”六仓濒海,海塘之于民生实乃利害所系。
卷十五《学校》:“自清季废科举而学校之制行,盖远法成周,近采西制,兴教储才,胥在于是。”学校是兴教储才之地,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抒发感慨。
卷二十《金石》:“又如汉三老碑,出客星山,为邑之冠冕。今藏弆家以千金货于人,流出海外。邑中失此古物,可为浩叹!”
6确定标准是取材入志的前提。
卷二十六《名宦》:“志以仓名,官以仓载。若宋县令谢景初、施宿,元州判叶恒,虽皆功在海塘,为乡人立庙以祀。然职专一县,例不容书。明筑卫所,御寇捍难,不乏守城镇抚、靖海功勋。近如巡司鹾尹,虽末秩卑官,而实惠在民,亦有可纪。”虽然宋县令谢景初、施宿,元州判叶恒,都对海塘贡献特大,乡人立庙以祀。但职专一县,所以不为收录。确定范围是一个很重要的限制,免得不符体例。
7人物入传客观公正。
卷二十七《列传》:“六仓人物,宋以前无征焉。自宋、元、明以来,名臣、宿儒、忠节、孝义,代不乏人;降至近世,其行谊有足为乡里矜式者,亦视为十室之忠信,百步之芳草。兹仿县志,例不分题标目,统人物之可传者传之。于古则证诸邑志,于今则质诸乡评,不以科第为甲乙,不以官爵为轩轾,不以门地为进退。先后之序,则一以世次,而无关于差等焉。作列传。”对乡贤人物客观公正,不以科第、官爵、门地分差等,一以世次为准。
8取材广泛。
卷四十四《轶事》:“仓之文物、掌故,既类见于各门,其异闻琐语有寓劝惩、广见闻、足资考证者,亦复搜而辑之,犹旧邑志之丛谈也。志轶事。” 异闻琐语中有寓劝惩、广见闻、足以资助考证者,也在搜辑范围之内,都要采撷入志。
上述序识的八个方面,表现了修纂者良苦用心,力求所修之志具备规范、优质的标准。体现了修纂者所具备的学识学养以及思维定式的缜密,充分展现了高人一筹的方志学体识。有了这样的序识,作为修纂者共同遵守的规程,容易统一认识,会加快修志进程,说明了组织者、主持者的实际能力。
3、资料翔实,考证严密。
征引资料包括国史、各级各类方志、先辈诗文集、历代笔记、碑版、谱牒、丁册等,以及大量的采访所得。
国史两种,即《宋史》和《明史》。方志包括《四明图经》、《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等23种,诗文集则有《烛湖集》、《栲栳山人诗集》、《九灵山房集》、《菊涧集》等28种,笔记有《六研斋笔记》、《阐幽录》、《谈荟》等11种,谱牒有《陆谱》、《岑谱》、《高谱》、《卢谱》等37种,丁册有《费氏潜录本》、《陈怀义堂录本》、《郑氏醉醒录本》等12种,此外尚有其他文献史料如《筹海图编》、《两浙名贤录》、《杜白两湖全书》、《石堰场报解册》、《附场大小水乡蝴蝶策》、《全浙公报》等22种,总计135种。
对于以上这些史料,编纂者并非不加采择一概入志,而是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出自先辈笔墨,以及诗文集、志传的文献,信则直书其名,异则略加考证;采自谱牒或故老传闻的史料,其中不是那么确然可信的,就不予采用。
六、现有版本
就笔者所知,《余姚六仓志》现有三种版本,分别是:
1、民国九年(1920)铅印线装本,八册。
2、中国地方志集成本,19927月由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共同影印出版,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二十五册。
3、慈溪市地方办公室标点本,二册,王清毅、岑华潮标点,杭州出版社200411月第一版。
另据宁波天一阁龚烈沸先生称,台湾尚有一种影印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5-4-19 19:40 , Processed in 0.09305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