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905|回复: 0

传统与解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9 09: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出版以来,当代文学史一直处于不断重写的过程中,尤其是“重写文学史”讨论更是引发一阵重写当代文学史的狂潮。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文学史只有在不断重写中才能前进,但也说明了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本身就处于一个尴尬境地,90年代以前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著就十分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第二,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文学史观也有了不同,对历史也有了不同的看法,文学史家试图重写文学史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代人试图重新认识历史的意识形态功能。洪子诚的文学史虽然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文学史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叙述模式,但是洪子诚对史实的选取、对于当代文学在四五十年代转折的分析、以及当代文学从“一体化”走向“多元化”的整体把握,比之过去的文学史,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甚至说解构了人们对当代文学史的看法也是不为过的。陈思和在前言第6 页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学史模式的不满,他说“文学史的编写观念和具体写法一直笼罩在西方学术模式和前苏联的学术模式之中,缺少由文学作品为主体构成的感性文学史的方法。”。 陈思和把自己的“突围”意识贯串于文学史的编写过程中,无论是对“潜在写作”挖掘、对作品的多义性阐释,还是个人化学术话语的使用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相对过去的、传统的解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提出了“文学史事实上就是史家的“历史””,强调了史家的话语权力在文学编写过程中的作用,这也是一部很有个人特色的文学史。孟繁华和程光炜试图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建构文学史框架,他们并不完全同意洪子诚对当代文学发生阶段“一体化”的看法,认为存在着“多元文化”,即使是“剩余”的性质。综合以上叙述,我们从三部文学史对传统文学史的重构\解构意识中,可以受到作者们的反思批判性的精神品格的熏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2:59 , Processed in 0.07036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