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50|回复: 0

文学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9 09: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精确地标明一个概念出现的时间总是很困难的,要精确的给一个概念作出令人信服的定义也是很困难的,考察“现代性”这样错综复杂和富有争议的概念时更是如此。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现代性”的概念在异教的古代世界中显然不存在,它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  乔治-齐美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一种心理主义,是根据我们内在生活的反应(甚至当作一个内心世界)来体验和解释世界,是固定内容在易变的心灵成分中的消解。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本质上一种后传统秩序,“在这种秩序之下,作为秩序保证的传统和习惯并没有被理性知识的必然性所代替。怀疑,即现代批判理性的普遍的特征,充斥在日常生活和哲学意识当中,并形成当代社会世界的一种一般的存在性维度。现代性把极端的怀疑原则制度化,并且坚持所有知识都采取假说的形式:某种正确的主张,理论上总是有被修改的可能,而且其中某些部分也有被抛弃的可能。”。户晓辉在《现代性与民间文学》中认为现代性的诞生必须以过去(传统)的死亡为前提和代价。综合以上考察,我们可以认为“现代性”是中世纪以来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以人性和自由作为价值取向,以反思批判性作为精神品格;“现代性”内部充满矛盾和张力,包含古代与现代、传统与现代、传统与解构等二元对立式的悖论。我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上,尝试评价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及孟繁华、程光炜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2:58 , Processed in 0.11558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