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986|回复: 0

東方情感文化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15: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下,因受消费主义、开放意识、功利心理等等影响,中国普遍存在一种浮躁之气、昏沉之态,导致恋爱随意、婚姻任性、情愫混乱、性欲张狂诸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此时,主张复兴或者重归东方情感文化是睿智而且必要的。因为,东方情感文化具有含蓄、专一特质,能够平戡浮躁之气,矫匡昏沉之态,使得整个社会风尚趋于和谐、心灵情愫趋于平静。但是,东方情感文化,只是一种解决问题手段而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想转变社会风气,必须着眼整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改革、致力整体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如经济关系、民主制度等。况且,东方情感文化含蓄、专一特质,终为时代局限范围,自身不免附带许多负面效应,如果不予必要矫枉修慝,片面强调,盲目宣扬,则有可能弄巧成拙、无裨反害。
西方中世纪描述骑士、贵妇幽会偷情的《破晓歌》,被恩格斯誉为“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而早在中国先秦时候,即已出现这种抗拒森严礼法、追求自由情愫的例子,《诗经·郑风·将仲子》云:“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卤莽如是,葸虑如是;热恋如是,痴情如是:可谓中国古典爱情至真挚至活泼者也。既然中国情感文化滥觞已久,为何英国罗素《婚姻革命》偏谓中国“爱的情感是罕见的”?或许,个中缘由只是归结为中国文化过早断奶,过早禁欲。
周代对于青年男女的防范尚为宽松,如《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至春秋、战国际,则甚森严、苛刻,如《孟子·滕文公下》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这些规范起初尚是针对男女而言,其后,随着父系男权中心巩固加强,女性成为男性依附,中国传统社会出现所谓“三从”“四德”等专门禁锢压抑女性的规范仪礼,如《郑氏规范》。而建制后的儒家思想对此是有催化甚至强化作用的。因为儒家思想崇尚人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完全分明。孔子终身致力复兴的礼乐,实是具有强烈等级规范的和谐文化。礼是等级,乐是和谐。这种宗法专制结构的基础则是克己。惟有克己,始能复礼。所谓克己,极端发展则是对于人性、自我过度抑制。汉武帝时,始设五经博士。尊儒、明道、征圣、宗经,成为时尚。相传为孔子所著的《周易系辞》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又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爰知男尊女卑。女性逐渐成为“克己”对象,这种单向强制、抑制,必然导致许多负面影响:其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剥夺女性个体意识、自我人格;女性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其二,在父权、夫权双重压制下,女性只能消极接受婚姻安排,类似宿命,不容抵抗,否则即为不孝、不惠。两者悉是大祸严罪。其三,婚姻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女性必须忠贞专一,夫死守节或者殉情;男性则可借口子嗣繁衍,三妻四妾,朝秦暮楚,完全满足贲张情欲。其四,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过分强调贞节,导致两种变态、病态发展:一是男性的处女嗜好,一是女性的纵欲追求。其五,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封建农耕文明,重视劳力,此遂导致子嗣重男轻女。女性生育能力(主要是生育男孩)成为其是否具有家族、家庭地位的衡量标尺,以及是否能够成功在妻妾争斗中间胜出的利益保障。这种标尺、保障,容易导致闺阁嫉妒心理、暴力倾向。其六,男尊女卑,导致整个社会权力、文化价值分化、失衡。因此,与其认为东方情感文化含蓄、专一特质是种懿德令行,无宁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重与贫薄。
虽然笔者指出东方情感文化某些弊端,但却并不反对这种文化复兴,因为,其一,任何事物具有辩证性质,既无单一的好,亦无绝对的坏;其二,复兴东方情感文化,对于匡谬矫枉,确能产生某些实效。是以,问题非在是否应当复兴东方情感文化,而在应当如何复兴。鄙意以为,复兴东方情感文化,首先必须审视明辨,明了哪些属于糟粕,哪些属于精粹。那些糟粕,积极改造之下,是否可以转化成为精粹;那些精粹,过度强调之余,是否可能转向成为糟粕。然后,汰其糟粕,存彼精粹。这些疑问逐个解决以后,方可着眼复兴,致力重归。例如,东方情感文化对于女性守贞的重视提倡,虽显凝重、贫薄,但可予以当下解读,俾其糟粕成为精粹。守贞,固是古代禁锢女性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童贞、妇贞。现在亦可以之规范男性,在民主意识下,做到男女均等。所谓童贞,即拒绝婚前性行为。这对唤起青年男女婚姻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杜绝性病、艾滋威胁等等。所谓妇贞,即女性婚后只与丈夫保持性关系,乃至夫死以后,不可偷情,不可改嫁。对于现在,则可解读成为男女夫妻保持性爱忠贞关系,反对出轨,拒绝外遇等等。而且,看待贞节,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既不忽视,亦不强调,倒可改变当下女性对于情爱的过分开放态度,改变男性对于处女的严重迷恋情结等等。这里所做当下解读,就是一种矫枉修慝,汰劣存优。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经历多次改造,希冀存留精华汰涤糟粕。但是,就是因为一直没有恪守中庸原则,要么将糟粕扩大化,鼓吹全盘西化;要么将精粹绝对化,叫嚣全盘复古。这种非此即彼的极端主义论调,对于文化改造、建设毫无积极意义可言。改造过程中间,亦须杜绝浮躁风气与急功近利思想。毕竟,文化改造终究难以蹴就,其中过程必然而且必须漫长。立竿见影,不是文化特征。同时,对于异质文化,亦得谦虚尊重、积极交流,取其所长,补我所短,取其所弊,戒我所行。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周虽旧邦,其命唯新”。
文化复兴,复是手段,兴是目的。想要达到目的,必须选择手段,只有最好最优手段,方能达到最好最佳目的。复兴东方情感文化,须以尊重民主人权为前提,以男女均等为条件,以权利义务为制约,以和谐温馨为归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3:01 , Processed in 0.08717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